你想做個「負責」的人,還是「負債」的人?學會理財 拒絕債務危機 - 香港經濟日報 - 理財 - 博客 - D230609

你想做個「負責」的人,還是「負債」的人?學會理財 拒絕債務危機

博客

發布時間: 2023/06/09 13:54

分享:

分享:

「破產」、「失去友誼」、「一生負債」、「父母代還」、「被怪責」、「做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被人白眼」、「被騷擾、跟蹤」⋯⋯上述負面字眼,全屬形容人們負債後可能會出現的狀態和生活實況。如果正閱讀這篇文章的你碰巧有負債狀況,那懇請你多用一點時間閱讀下去。如果你從沒欠債,理財有道,也邀請你繼續觀賞,理解負債背後的種種因果。

負債普遍化、年輕化

現今社會,貸款、信用卡都非常普遍,青少年進入大學生涯,為著聯誼也許需要一「卡」傍身。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於2022年一項關於青少年貸款及繳還卡數狀況的調查中指出,超過四成介乎18至29歲的青少年在繳還信用卡卡數時只還最低還款額。「碌卡」之外,青少年貸款情況也有上升趨勢,當中原因包括因疫情影響收入減少或失業、開支增加,以及購買心頭好等偶發性消費。在上個世代,負債者多數為成年人,成因一般以嫖賭等不良習慣、炒股、家人患病或生意周轉等為多。時代變遷,借貸、負債情況漸漸蔓延到不同年齡及階層,也因信用卡、電子支付普及化。貸款廣告宣傳泛濫,使借錢比以往更容易,令負債情況更趨年輕化。

只還「Min Pay」  利息隨時高過本金

筆者接觸過的個案中,不少人即使在欠卡數期間仍會進行高消費活動,或選擇繼續利用信用卡還款,例如信用卡現金套現、透支、以卡疊卡等方式。無疑,透過信用卡付款是現時主流的消費模式,然而,若簽賬後未能準時還清所有款項,便可能會跌入「Min Pay」(最低還款額)的危機中。一般來說,假如你每月只還「Min Pay」,扣除最低還款後,餘額會在該月到期日後起跳,計算欠款利息。而信用卡的實際年利率高達30%以上!實際涉及的利息可能比所欠卡數高出2倍或以上。說白一點,其實是「燒錢」。如不能短時間內清還,無限「Min Pay」持續下去,利息只會有增無減,幾乎可以肯定總利息將高於最初的結欠。

「內敷」「外服」雙管齊下 免墮負債陷阱

現今貸款業務主攻年輕人市場,廣告多以借錢享樂作為包裝,青少年未有足夠社會經驗及低估還款實況下,恐導致負債危機。廣告包裝看似正面,但同時也淡化了欠債的後果。筆者相信普羅大眾的智慧,但在「有頭髮邊個想做癩痢」下仍作出如此財務選擇,相信要先從當時人日常對待金錢的心態和理財行為著手處理。

所謂「財不入急門」,財富不會讓我們輕易得到,越是急於求,往往財富越是得不到。生活節奏快,賺錢又要快,有些人不願意改變一些生活習慣,例如戒煙去減少開支, 卻冀盼藉股票市場一次過回本, 但其實又有多少能真正成功呢?到頭來可能跌得焦頭爛額,甚至因小失大而種下「債」根。所以理財不善需要對「症」下「藥」,透過「內敷」與「外服」固本培元。

「內敷」意指我們先要分清「負責」與「負債」的分別,信用卡的出處是講求「信用」,有借有還才有信用,但現在似乎已扭曲了原意。當一個人負債,他就需要勇敢地負責,撥亂反正。但請別曲解「負責」的意思,還「Min Pay」不是對債務負責;超支還不了錢,要向家人、朋友借錢解決燃眉之急也不是負責,更會將困擾伸延到身邊人。再者,長期負債會變成習慣,筆者有不少個案都因負債時間冗長而習慣了,甚至消極地無限延續「借錢」、「欠債」、「還Min Pay」,陷入無盡惡性循環。

反之,要「負責」就要挺起胸膛主動出擊才是上策,找出自己的盲點,積極處理債務,坊間不少社福機構都能助一臂之力,例如為受財務問題困擾人士及其家人提供熱線咨詢,紓緩其情緒困擾及家庭問題;提供社工面談,為服務使用者面對財務問題,尋找合適及可行的解決方法,當中亦包括債務重組、債務舒援等措施。

「外服」則指要與「財」建立良好關係,從基本功著手,例如檢視每月必然支出,從而了解個人現金流動模式,減省不必要項目,也可以透過一些手機或網上程式記錄每月支出;有時花錢亦與氣氛有關,需提防因節慶而過度消費。

「日常保養」訂立財務目標

除了「内敷外服」,還要做點適當的「日常保養」。考慮借貸或「碌卡」前,習慣問自己此舉真的有需要?借錢要還,再加利息,無疑會增加每月支出,增加生活壓力。如果預先知道未來會有一筆花費,及早計劃財務目標及預算、每月作定額儲蓄會否更好?

債務纏身足以造成長期身心負擔,也會影響身邊人及日常生活,莫要為一刻快樂換來沉重的負債路,切記三思而後行。你懂的,「負責」還是「負債」,這條數也不是很難計吧!

=====

理財真實個案分析,立即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林燦榮 香港家庭福利會理財教育中心 認可理財社工

欄名 : 從心學理財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