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昨(7 月 20 日)公布 2022 年度《台灣網路報告》(下稱《報告》)調查結果。研究結果顯示,台灣網路使用率與相關應用服務逐年增長,而提升資訊素養、鼓勵創新科技、縮短數位落差,將是影響台灣推動整體數位轉型發展中之三大關鍵議題。

台灣整體上網率高於 8 成,不上網者自認「不需要」

網際網路在進入 2020 後,全球面臨最大的挑戰為「線上與線下融合」,新冠肺炎疫情更加速這樣的趨勢。

《報告》研究的主要目的包含重探網路使用者定義,並首次評估「總是上網」(always online)族與僅依賴行動上網的「行動依賴」(mobile dependence)族。對新興科技的使用動機、狀況與滿意度;即時通訊的同溫層現象;台灣民眾對新聞媒體議價法與數位平台受規範的接受度;以及數位素養現況與偏鄉數位轉型。

照片圖說: (由左至右)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陶振超教授、教育部邁向數位平權推動計畫推動辦公室須文蔚主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吳齊殷研究員、台灣經濟研究院林欣吾副院長、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曾淑芬教授、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王維菁委員、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黃勝雄董事暨執行長、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胡元輝董事長共同參與本次2022年度『台灣網路報告』公布記者會暨焦點座談會。(圖片來源: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結果顯示,目前台灣民眾的整體上網率為 84.3%,固網寬頻用戶普及率為 65.32%,行動寬頻用戶普及率為 81.47%,5G 使用率為 18.98%。上網率與行動上網普及率皆較去年增長。台灣民眾的上網頻率以一天數次為多,有兩成民眾幾乎一直上網。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轉播與科技學系教授陶振超表示,「年齡越低、學歷越高,幾乎一直上網的比例也越高。此外,近兩成國人有唯行動上網現象,以中年族群和國、高中學歷為主。唯行動上網在本次報告定義是僅能透過行動寬頻上網,家中沒有固網寬頻可供上網且沒有其他上網的方式。」

今年調查結果顯示,全國民眾個人上網率為 84.3%,仍較 2020 年 83.8% 略高。(圖片來源: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未上網者沒有使用網路的原因,本次調查發現主要原因為「不需要」(70.72%)。高達 93.71% 的受訪者表示沒有學習如何上網的意願。且有將近五成五的未上網民眾沒有他人協助處理上網事務。這群人將與當代數位生活形成極大的鴻溝。

三大資訊素養待提升:數位媒體素養、分享素養、隱私素養

台灣民眾在網路與相關應用的使用率逐年增長,數位平台*1已成為超過半數台灣民眾獲得新聞主要來源,尤其是 49 歲以下、學歷在大學及以上讀者群,幾乎都轉向數位平台獲取新聞。紙本報紙或雜誌僅剩不到 2%。本次調查也發現,台灣民眾僅 1.42% 近一年有付費使用國內網路新聞*2,比例偏低。此狀況可能導致新聞媒體未有足夠資源完成好品質新聞,影響新聞媒體在民主社會扮演的重要角色。

電視仍是最多台灣民眾獲得新聞的主要來源,但超過一半仰賴數位平台,高於傳統新聞媒體。(圖片來源: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調查也發現,台灣民眾願支持「新聞有價」,51.49% 的網路使用者支持數位平台應該付費給新聞媒體。同時超過六成的網路使用者同意「facebook 和 google 的權力過大,所以應該受到政府規範」,但不能侵犯言論自由。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吳齊殷表示,調查中發現網路數位同溫層與假訊息是人類社會根深蒂固的問題,人類社會的運作,是因為能互相信任,但是當這個社會彼此不信任時,就很難運作,網路科技使連結更加緊密,但信任卻沒有增加。

為什麼數位落差與信任問題無法解決?

早期數位落差偏重基礎建設問題,但隨著更多人擁有數位設備後,數位落差依舊存在,報告中才發現「數位素養」是更深層的數位落差。台灣民眾在面對新興科技的使用心態、目的,是數位社會發展最終要注意的問題。

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董事長胡元輝說,對不實新聞處理,基本上可多管齊下,包括政府角色、業者角色等,「我們不希望政府成為真理裁決者,透過立法裁決真假,但經過這段時間發現,我們在尊重言論自由的同時,不得不針對這部分進行管制。」胡元輝表示,就像歐盟議會通過數位服務法,政府可透過立法,讓業者懂得如何發揮他們的公共責任,包括申訴機制、與第三方合作,對有害訊息進行標記等,如此建構一套完整機制,從而接受社會監督

無論是查證假新聞信心、資訊分享素養及隱私素養都有超過四成台灣民眾仍有待加強。(圖片來源: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同時,台灣民眾隱私素養不足,特別是年輕與年長者、學歷在高中職及以下。隨著各式數位裝置,特別是手機的普及,不知不覺中數位足跡與真實世界足跡皆被紀錄。提高民眾個人資料保護的意識,也就是隱私素養,也應被關注。

台灣民眾對創新科技或數位工具維持保守

疫情的確改變民眾的生活及工作方式。本次調查顯示,台灣民眾因應疫情採取遠距工作 (Work from Home) 或遠距教學 (Remote Learning) 的比例共 21.6%,包含遠距工作 15.91% 與遠距教學 5.68%。但有超過六成受訪者認為遠距工作/教學效率降低,疫情過後不希望持續。

四種新興科技使用者類型。台灣以悲觀觀望者為多,占比 35.5%。(圖片來源: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本次調查也試圖勾勒台灣民眾在使用人工智慧產品與服務時的信任程度,結果顯示,民眾對 AI 的信任感意見紛紜,儘管在「人工智慧所表達的內容容易理解」、「人工智慧能減少偏見與歧視」認同的受訪者超過五成,但在「人工智慧能被完善監督管理」、「人工智慧能保障人身財產安全」兩項指標上,同意者並未過半。此結果反應台灣民眾對人工智慧產品服務在保障個資、人身與財產等個人福祉上憂慮與不安,建議專責機關從政策、法律、教育等方向思考,完備 AI 科技在倫理上的監管能力。

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林欣吾表示,台灣人要在非常實用的狀況下,新興科技才會普及化。林欣吾指出,政府對科技普及推動方式,大多從所謂「廠商的先進前瞻技術」開始推動,回應產業的需求,然而有多少資源是為了讓民眾有容易取得的科技,是政府目前在政策制定需要關注的重點。

台灣民眾使用人工智慧服務及產品的情況仍不普遍,僅數位語音助理服務有較高使用率。(圖片來源: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網路應用使用率增長,但數位落差尚待消弭

本次調查發現,台灣民眾最常使用的網路應用服務為「觀看免費的網路影音、直播或收聽音樂」,高達七成三(72.82%),其次為「買東西」,為 51.3%。其他應用服務的使用均未達五成。其中值得關注的是,台灣民眾在網路金融服務應用的使用情形,以行動支付使用率而言,相較於 2020 年行動支付使用率為 21.64%,2022 年已增加至 34.27%,躍升為第四高的網路應用服務。

然而報告也發現年齡 70 歲及以上、具有小學及以下學歷的台灣民眾,是網路近用率與應用服務使用力的數位弱勢族群。因此,本調查建議應朝「數位幫手」的政策著手,針對這群民眾提供必要的網路諮詢服務或協助,避免這群數位落差的民眾因認為網路不需要、沒有學習網路的意願、缺乏網路近用能力而錯過網路所帶來的經濟與社會優勢。

教育部邁向數位平權推動計畫推動辦公室主任須文蔚則認為,台灣關心的數位落差,一直只看數位近用,如無線網路使用率等,但數位落差不僅是過去強調的城鄉落差,而慢慢有年齡、教育層面問題,如台灣過於侷限「空間」產生的落差,許多資源往偏鄉走,反而是台北不少老齡人口並未真正得到數位資源。

須文蔚並表示,政府多年來推動數位落差,但並未建構數位幫手,故疫情下,許多老齡人口不會使用遠距門診,不知道如何用網路查詢 PCR 檢測結果,以致疫情期間工作量皆落在基層人員身上。若能提升銀髮族數位素養與能力,台灣或可改善內需逐漸萎縮狀況。

更應注意的是,偏鄉地區或數位弱勢族群的數位素養落差。當專業新聞內容的弱化,對於缺乏多元管道接收公共議題資訊的他們將造成更不利的影響。報告建議在虛擬環境中開創新型態數位服務,一方面可以解決數位機會不平等的問題,也可以帶動數位服務產業的新發展。期盼未來政府在提升數位落差上,除解決偏鄉民眾使用數位裝置上的困難,還可包含創新科技應用與其他素養能力的提升。

閱讀完整報告,請至 https://report.twnic.tw


*1: 包含搜尋引擎或新聞入口網站、社群媒體、即時通訊與 YouTube 等。

*2: 包含訂閱制或會員制的網路新聞服務,如數位訂閱、混合數位與印刷內容的訂閱、針對特定文章、應用程式 APP 或電子版進行一次性的付費。

(本文整理自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2022 年《台灣網路報告》新聞稿,首圖來源:xframe

推薦閱讀

【台灣數位發展戰略藍圖】產業界很急!微軟全球助理法務長施立成:每個部會都應有數位發展政策

【台灣數位發展戰略藍圖】鄭麗君高喊 Taiwan Can Lead,開創台灣數位發展的格局高度與全球視野!

【台灣數位發展戰略藍圖】無任所大使林佳龍:整備台灣數位服務實力,奮力數位新南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