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碳者得天下」中鋼、台電投入碳捕集,一圖看怎麼做:碳也能變化粧品、人造纖維|經理人
商業 Business > ESG
feature picture
中鋼

「得碳者得天下」中鋼、台電投入碳捕集,一圖看怎麼做:碳也能變化粧品、人造纖維

2022-04-18 數位時代 陳映璇

「在中鋼 8 種減碳路徑規劃中,CCUS(碳捕集、再利用與封存)占的份量最大,才能實現碳中和。」中鋼總經理王錫欽在工研院「打造淨零時代競爭力」論壇說道,面對 2050 年全球淨零排放,年排碳量達千萬噸級的排碳大戶中鋼備感壓力。

除了透過製程改善、使用綠電來減少碳排,碳捕集、再利用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簡稱CCUS)被視為邁向淨零的最後一哩路。 從煙道口捕捉、收集二氧化碳,除了把碳封存到地底存放,將回收二氧化碳變成化學品,成為業界發展的方向。

延伸閱讀:IKEA 跨界賣起綠電,推出「電力訂閱」服務!背後打什麼算盤?

「碳再利用可以提高經濟價值,未來將是『得碳者得天下』!」 工研院副總暨材化所所長李宗銘指出,從煙道排出的二氧化碳濃度在 15% 以下,若能將純度提高到 99%,就可以製成乙烯、丙烯等石化上游原料,加工後可製成各式日常用品,如人造纖維、化妝品等,把減碳化為新商機,石油巨擘艾克森美孚就預估,2040 年全球碳捕集市場規模可達 2 兆美元,商機潛力無窮。

碳捕集商機.png

排碳大戶專研碳捕集,把碳製成化學品

王錫欽表示,中鋼最近接到客戶的要求提高產品使用再生材料比例,去年要求 8%,今年達到 20% ,後年上看 40%,「現在沒有把減碳做好,難以存在國際供應鏈體系,已經到了生死存亡之際。」

因此中鋼投入碳捕集技術,由於煉鋼製程會產生大量的高爐氣與轉爐氣,裡面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透過碳捕集技術收集並加以純化,再透過化工製程與氫氣反應,可轉化為甲醇、甲烷等化學品。

未來透過「鋼化聯產」策略,中鋼提供一氧化碳與二氧化碳給石化業生產化學品,預估每年可減碳 290 萬噸二氧化碳,甚至可為石化業創造 800 億元以上的產值。

不只中鋼,台電、中油也投入碳捕集技術。台電表示,計畫在台中火力發電廠蓋一座碳捕集工廠,預估每日二氧化碳最大捕獲量約 6 噸、一年約可捕獲 2 千噸二氧化碳,主要供應廠內智慧溫室使用並銷售。

中油於去年底在大林煉油廠建置實驗級碳捕集設備,中油表示,初步先設置一座小型試驗工廠,實驗將捕捉後的二氧化碳透過中油煉製技術製成化學品。初步了解,目前國內碳捕集工廠都還在實驗階段,尚未商轉。

排碳有價來臨,捉碳成熱門科技

其實碳捕集並不是近幾年才有的新科技,早在 1970 年代就展開概念驗證,直到 2021 年商業化,目前全球碳捕集工廠超過 100 個,每年二氧化碳捕集能力超過 4000 萬噸,其中美國、歐盟處於領先地位,截至 2021 年底,歐美累積項目占全球 63%。

DAC工廠_直接空氣補獲技術
冰島碳捕集工廠Orca,2021年9月啟動,估計每年可捕獲 4 千噸二氧化碳,這些CO2可永久存放到地底。
延伸閱讀:特斯拉真正的價值,不只是汽車!從產業發展的角度,反思Tesla的破壞與創新

碳捕集技術若要擴大,從實務面來看,第一、降低碳捕集設備的耗能強度,補獲碳的設備,需要大量的電力、相當耗能。第二、研擬碳封存的地點,目前台灣已針對碳封存的法規、沙盒展開研擬推動。

另一股拉力在碳成本,今年 2 月份歐盟每噸碳價推升到 97 歐元,遠高於目前碳捕集平均成本 60 歐元/噸,排碳價格高漲,增加了企業、政府的減碳壓力,都為碳捕集帶來新轉機。

「目前全球碳捕捉能力約 4 千萬噸,但國際能源總署預估 2050 年需求量上看 76 億噸!」王錫欽認為量能仍有待擴大。未來碳捕集的量能規模是否能夠擴大,仍有賴技術的突破與成本的下降。

(本文出自數位時代

繼續閱讀 ESG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