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让儿童背古诗?是否应该提倡背古诗?

方才在网上搜古诗词的书籍 发现大多是“儿童必备三百首”之类 又重新勾起了我的疑惑 那就是, 为什么“儿童背古诗”在当下教育中成了一桩顺理成章的事? 纵…
关注者
1,176
被浏览
666,215

230 个回答

世上最难的事情之一,叫做开口求人。

孟浩然都熟吧?写“春眠不觉晓”的那位。

我一直觉得孟浩然挺散淡。一个大男人,大早上睡到自然醒,天亮了都不知道,最后在声声鸟鸣中悠然醒来,醒了也不起,就那么懒在床上,惦记着外面昨夜历经风雨的花儿。不知道一场风雨之后,花儿到底掉了多少。

孟浩然:“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你们的人生理想。我只知道我这辈子早上都没有闹钟响。”

据说孟浩然家境特别殷实,家里有产业,这可能也为他的散淡和佛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他这个人也矛盾。

你说他散淡,他也是真散淡,但他一点儿都不想当官吗?

他又不是。

他考过考公务员,没考上。

你说他佛系,他也有点儿想当官。

才华没得说,要不也不能把李白迷得不要不要的。那是单纯的运气差吗?可能是,也不是。

他亲眼见过皇上,还因为突然听说皇上来了,吓得躲桌子底下去了。

偏巧当时的皇上——唐玄宗,也是位诗人,还偏巧读过孟浩然的诗,很喜欢,很欣赏他,有心给他个官儿当。

于是就问他带诗来没有,寻思走个过场儿。

孟浩然说我没带,但是我可以现写。

结果一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把唐玄宗给气得不行,说你也没找我呀,怎么成我弃你了?合着你自己不上进,打算赖我身上呀都?

得,这下儿彻底没官儿做了,闲散一辈子。

齐妃娘娘讲话:“认命吧”。

其实孟浩然心里还真是挺想当官儿,在没正式去考公,也没见到皇上之前,就想。他也不是空想,他知道想办法,想的什么办法呢?求人。

但是孟浩然这个人挺清高,求人求得都十分体面,我们看看他是怎么求人的。

张九龄知道吗?如果你乍一听这名儿一时有点儿懵,看完下一句你准不懵了。张九龄,就是写“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那位。怎么样,不懵了吧?

张九龄和孟浩然是忘年交。后来张九龄官儿做得很大,当了中书令,搁现在估计相当于总理吧。

苟富贵,勿相忘啊。于是孟浩然就给张九龄写了一首诗,意思就是自己想当官儿,想让张九龄帮帮忙。

说得专业点儿,这叫“干谒诗”。但是孟浩然把这首诗写得特别含蓄,极力掩盖干谒的痕迹。

这首诗叫《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他是怎么写的呢?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求官儿,但不直说,他写景儿,靠你自己品。

农历八月,时值秋天,洞庭湖正处于丰水期,湖水涨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接平。这就叫“八月湖水平”。

下一句,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天空。天空被水包含,意思就是说洞庭湖非常大,天空整个倒映在湖面里。太清也是指天空,“混太清”就是说远处湖与天相接,连成一片。

远望洞庭湖,水天一色,连接成完整的一片。这叫“涵虚混太清”。

云梦泽是什么意思?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的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茫茫云梦大泽,水汽蒸腾,让整个洞庭湖看起来云遮雾绕。波涛滚滚,涛声喧如万鼓,震天动地,摇撼着岳阳城。

这就叫“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前两句写的是洞庭湖的辽阔,这两句写的是洞庭湖的水势和气势。

眼前之景,浩渺辽阔,暗示自己的积极进取之心。湖水奔腾喧闹,人的内心,也骚动不宁。

你看,洞庭湖那么大,而且波涛汹涌,那怎么过洞庭湖呢?看下句。

楫,就是船桨。他说,我想过洞庭湖,但是我既没有船,也没有桨,那可怎么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老孟难渡无舟之水。纵我有天大的本事,仅凭我自己,无船无桨,我也过不去洞庭湖。

端居,就是闲居。圣明,就是指太平盛世。

他说,生在太平盛世,这样伟大的时代,自己却赋闲在家,心里实在觉得愧对这个时代。

这两句合起来,就叫“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这两句的中心思想,就是想让张九龄当自己的“舟楫”。

他意思是,我本人是很愿意出来为国效力。但是没人引荐,就像我想过洞庭湖,但是没有船也没有浆。这样一个伟大的、大好的时代,闲居在家,游手好闲,实在觉得可耻。可你说出来为国去效力吧,我又苦于没有门路。

全诗最后一句是说,眼见着别人钓起一条一条的大鱼,而我只能看着,只有羡慕的份儿。那叫一个心酸,那叫一个心烦。垂钓者就暗指执政掌权者,放在这里,也就是在说张九龄。这等于是进一步请求了。

你看这一句,表白了心事,进一步发出了具体请求,但是求人又求得不露痕迹。

虽然是在求人,但是不卑不亢,委婉含蓄,有明确的分寸感,不露一丝寒乞相。同时,孟浩然也在这首诗中,体现出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这就与洞庭湖波涛汹涌的气势相互印衬,又彼此交融。全诗虽然意在求人求官,但整体上显得积极昂扬,又很乐观。

你看读诗有用没用?还能教会你怎么体面地求人。

我个人不提倡孩子生硬地死记硬背背古诗,但是我觉得,合适的时候,以适合的方式,学一学古诗,是有好处的。这在我前面几篇以及以前所写的若干篇古诗文相关主题的知乎回答中,也频频谈到过。

最后还是要说,诗无达诂。如果本篇中哪里的理解和解读与你所认为的不同,没关系,以你的为准。

我也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1,学诗是好事。

我以后一定会教孩子读诗。不仅仅是古诗,好的西诗、新诗我也会给孩子读。这其中的原因在于,我自信我能选出适合孩子读的,我也能引导孩子读懂。读诗的好处很多,功用不凡,所憾这样的功用仅仅用背,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我没有像现在这样学诗也写诗了,根本看不到这一步。

2,学诗是好事,但学诗不等于背诗。

背,在这里只是机械的记忆。譬如不懂得某一句的意思,家长本身也不具备理解的能力,而逼迫孩子背会,只是心心想着,以后长大了会懂。

很多人长大后,确实是反应过来了这诗美在何处,所以就出现了本楼的许多答案,觉得这样的方式是有用的。

但是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效率极其低下的学习法。相当于给了一个复杂的迷宫,让一万个人去走,有二十个人走出来了。这二十个人说这个迷宫太简单,有代表性么?剩下的人还在里面兜兜转呢。

在我看来,中国家家户户父母都让背诗,广泛的样本中,有极其极其小的概率出现顺利走出迷宫,这部分人对诗有了很好的理解,学会读学会写。剩下的一小部分人,跌跌撞撞算是走对了路,这部分人其实对诗是迷迷糊糊的,云里雾里,看到了一鳞半爪,以为自己懂了可以走出来了,但是其实是不够的。

绝大多数人,死在这个迷宫里而不自知。

@贺金缕

同学的答案,主要是针对后两种人,尤其针对最后一种人。

我觉得,如果教孩子诗,得自己有走迷宫差不多走通的功夫,或者可行。科学的体系的学习法,要胜过跌跌撞撞把孩子扔在迷宫里。

3,学诗是好事,但强迫学诗不是好事。

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将家长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譬如以前在知乎看到的一个问题,说我孩子以后不喜欢动漫那该怎么办。这样的心态,是万万要不得的。发展到极端,很多家长让孩子背诗的原因,甚至来自于所谓的乖儿子给叔叔阿姨背个诗。

诗教,最可贵的点,不在于文字,在于性情,在于原生的感动。这种体验的获得,一定是自然的,而不是强加的。如若用强,几乎必然会抹杀孩子对诗的兴趣。我见过亲戚家的孩子背不会陆游的示儿,被罚不能吃饭眼泪汪汪的事迹,大家自己想想看吧。

我上个月,给一个三年级的小朋友做家教,这个小朋友,就是个反噬的典型。

这个小朋友,家里很有钱,爹妈都有公司,孩子妈妈是个工商管理学博士,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孩子小时候就给上了个国学班。这个国学班,让孩子学会了背《三字句》、《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但是没有教孩子写字,人家的教育理念是习字不必太早。

看到这儿,大家肯定觉得这个小朋友太厉害了,幼儿园的时候就会背这么多。但是殊不知,自那之后,孩子什么都不愿意学了。连写字也不学。现在三年级升四年级,一篇五十字的日记写不利索,很多基本的字都不会写。更重要的是,他敢平时不写作业,考试不写卷子。我给孩子辅导作业,头都大了,说什么都不写,哄也不写,凶更不写,反正我就是不写,写一个字就要走神半天,逼的急了就拉下脸,要不就哭。

好玩的是,孩子会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会背慎终追远,唯独不知道是啥意思。空有一肚子的文言文,有用么?等他长大了回过味来就好了,我可以呵呵么。三年级考试不写作文语文考48分,说以后?

4,学诗是好事,不是无用之事,但不是必须之事。

学诗无用之论,也是矫枉过正了。人文社科的东西,论【用】,本来就是最傻逼不过的事情。有些学问的用处,不在于能不能帮你为稻粱谋,而在于潜移默化。

而,这种潜移默化的功用,并不一定就一定要来自于什么。诗可以陶冶性情,不假,但是必须是诗才能陶冶性情,这就是抬杠。有很多不识字不会读诗的父母,培养出了道德高尚,性情高洁的子女。而许多书香门第,反而出了不孝子。

教育子女,没有一定之规,但是却不能不尽心。任何简单粗暴的方式,都不会是好方式。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