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晉三槍擊事件:是否該給前首相高規格「國葬」?【觀點】 | 公視新聞網 PNN

安倍晉三槍擊事件:是否該給前首相高規格「國葬」?【觀點】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7月8日遭槍擊身亡,終年67歲。(圖/法新社)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8日在街頭短講時遭槍擊身亡,而安倍身後是否應該「國葬」,也在日本引發討論,包括日本媒體與推特等社群媒體上,都出現大量「安倍應該國葬」的Hashtag標籤,同時也有「反對安倍國葬」的另一面聲浪相抗衡。

(※ 文:鄭仲嵐,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畢業,現為駐日東京記者)

日本時間7月12日下午2點半後,位於東京都港區的增上寺外氣氛哀戚,載有前首相安倍晉三遺體的靈車,緩緩從寺廟大門開出。寺外早已擠滿前來瞻仰最後一面的群眾,不少人對靈車高呼「謝謝」後並拍手送別,更有多人脫帽低頭鞠躬,向這位以67歲之齡意外辭世的前首相致意。

安倍晉三在7月8日於奈良市幫參議員助選時突遭槍擊過世後,短短4天內家屬就辦理告別式,出殯後火化,安放在400年歷史的增上寺。靈車也在最後行經安倍晉三生前工作的自由民主黨本部、首相官邸與國會等地,做最後的巡禮。

對於很多日本人,甚至各國人士來說,安倍遭槍擊身亡的消息來的太過倉促,就連安倍晉三的妻子昭惠女士,也在喪禮致詞時稱「感覺就好像在做夢一樣」,讓現場眾人感到不捨。這場家祭只邀請至親友人,包含台灣副總統賴清德在內,而未來在家祭結束後,安倍是否應該「國葬」也在日本引發討論。

就在家祭當天,執政的自民黨規劃將於今年秋天邀請各國使節團,並舉辦更大規模的葬禮。其中,自民黨內部也在討論,是否應該繼黨內前首相吉田茂後,讓安倍晉三成為二戰後第2任舉辦國葬的首相。

安倍的遺孀昭惠坐在靈車中,在7月12日這天送安倍最後一程。(圖/美聯社)

二戰後《國葬令》廢除

對此,日本官房長官松野博一在記者會上指出,「安倍是有著莫大功績的前首相,我們應該對他表示相對應的敬意」,松野博一表示會再徵詢家屬意見。而過去跟安倍隸屬同個派系「清和會」的前自民黨政調會長下村博文也則稱,「安倍先生走過了可以跟國葬匹敵的歷史足跡」。

一時間,包括日本媒體與推特等社群媒體上,都出現大量「安倍應該國葬」(#安倍晋三の国葬に賛成します)的Hashtag標籤,同時也有「反對安倍國葬」(#安倍晋三の国葬に反対します)的另一面聲浪相抗衡。對於一個在任8年8個月、3188日的前首相,無論功過如何,都讓日本人熱烈討論。

日本於1926年制定《國葬令》,言明皇室成員內親王等級以上,對國家有功勳者可適用國葬令,制定不久後,大正天皇即於同年駕崩,為適用該令的首位人士。但其實在過往明治維新以後,凡對於國家有功績者,天皇都會下國葬的「詔令」,因此不少王公貴族與明治開國元勳,歷任首相的伊藤博文、山縣有朋、松方正義與西園寺公望等,都曾受過國葬。

而二戰前,日本最後兩位國葬人士,則是1943年的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攻擊珍珠港與策劃中途島戰役的山本五十六,以及曾擔任參謀總長的皇室成員閑院宮載仁親王。

然而,日本在二戰後的1947年,就在當時的駐日盟軍總司令部(GHQ)主導下,生效新的日本國憲法,過往的《國葬令》等舊法也順勢廢除。此後在新的「皇室典範」中又添加了「大喪之禮」,規格比照國葬,因此當1989年昭和天皇駕崩時,就是以「大喪之禮」給予國葬。

二戰後,日本唯一給予國葬規格的為第48任至51任首相吉田茂。(圖/法新社)

繼吉田茂之後安倍也國葬?

其中,在二戰後唯一給予「國葬」規格的第48任至51任首相吉田茂,則是相當罕見的例子。原因在於吉田茂是《舊金山合約》簽署生效時的首相,對於日本主權恢復,以及與美國制定安保體制上有著莫大功績。

因此,1967年吉田茂以89歲高齡過世時,朝野曾經對此討論,最後決定在排除傳統上較多神道教色彩的前提下,在當時佐藤榮作內閣決議後,在日本武道館替吉田茂舉行國葬,各政府機關與學校也休假半天。

國葬規格之後則是「國民葬」(由內閣、黨內跟有志人士及團體出資),而目前唯一接受此等規格的,則是安倍晉三的外叔公佐藤榮作,他在1975年去世時被予以國民葬。此後在1980年的前首相大平正芳過世後,大部分的葬禮都是遵從「內閣・自民黨合同葬」(由​​內閣跟黨內撥預算)儀式,直到2020年前首相中曾根康弘過世時幾乎都是如此。

「任期最長」、「強化日美安保」、「提倡印太戰略」等,許多安倍晉三的支持者紛紛認為安倍晉三必須給予國葬禮遇。然而,如果真要國葬,那二戰後失效的《國葬令》就必須重新修法,再來就是國葬費用需全民買單,傾國家公帑來辦理安倍國葬,勢必會引發在野黨、甚至激進左派大力反對,有可能引發政治衝突。

因此,也有消息指出,給予安倍跟外叔公佐藤一樣「國民葬」,或許也是一個方式。自民黨內也有聲音指出,為了避免國家捲入這種議論內耗,不如直接「內閣・自民黨合同葬」較為簡單,但是涉及國民情感、以及國際間輿論的高度注目,如何拿捏分寸,未來或許會待一段時間塵埃落定後,再進行下一步討論。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12日,安倍晉三的靈車在進行完喪禮後駛出增上寺,路旁有大批民眾目送。(圖/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