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入醫保!口腔診療進一步規範,牙科賽道方興未艾

納入醫保!口腔診療進一步規範,牙科賽道方興未艾

近日,四部門聯合發佈了《關於進一步推進口腔醫療服務和保障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了部分項目和耗材「納入醫保」的舉措,再次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在資本市場上,伴隨著創業板的屢創新低,不少曾經的高景氣賽道股也是跌跌不休,逐步淡出投資者的視線,其中就包括牙科賽道。曾經的大牛股通策醫療(600763.SH),自最高點以來累計跌幅接近80%,可謂相當慘烈。

醫學行業素來有個說法叫「金眼銀牙銅骨頭」,牙科賽道向來是印鈔機,是價值投資者的心頭摯愛。近兩年的大幅調整何時結束,何時迎來真正的觸底反彈,是資本市場關注的焦點。

政策不斷吹風,牙科賽道景氣依舊

近日,國家衛健委、醫保局、藥監局,金融監管總局聯合發佈了《關於進一步推進口腔醫療服務和保障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要著力推進綜合醫院口腔科及口腔專科醫療機構建設。

口腔醫療兼具健康和美麗的概念,近年來,隨著消費升級的大趨勢,國民愛牙意識增強,口腔健康需求的自我覺醒釋放。上述通知有望進一步提高公眾對口腔健康重要性的認識,推動我國口腔醫療服務供給能力的擴大。

通知要求,各地要規範落實口腔修復、種植、正畸等耗材省級平台掛網採購,積極開展口腔科耗材集中採購,促進口腔耗材價格公開透明,擠出價格水分。與此同時,在基金可承受的基礎上,將符合條件的治療性醫療服務項目和醫用耗材按程序納入基本醫保支付範圍。

本次醫保支付範圍的擴大,對於有口腔醫療需求的人群,是實實在在的利好。業内人士認為,隨著口腔患者經濟負擔有望大幅減輕,口腔修復、種植、正畸等細分行業的滲透率有望快速提升。

近些年,政策端對於口腔醫療行業實施了一系列政策,包括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口腔醫療服務、推動口腔醫學和口腔衛生技術創新、加強牙科人才培養等,行業迎來發展的快車道。

根據尚普咨詢集團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口腔醫療服務市場規模約為1742億元,預計未來口腔醫療服務市場將持續快速擴張,有望於2026年達到約3182億元。預計2023年到2026年的復合增長率達15.6%。

集採背後亦有隱憂

不過在增長的背後亦有隱憂,醫療行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集採」,在牙科賽道一樣存在。

去年9月份,國家醫保局發佈了《關於開展口腔種植醫療服務收費和耗材價格專項治理的通知》,隨著國内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我國種植牙需求連續呈現兩位數的高速增長,同時該領域收費不規範、費用負擔重等問題也日益激化,成為民生關注的焦點。

口腔領域另一「財富密碼」正畸亦迎來集採。去年10月份,陝西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發佈《省際聯盟(區、兵團)口腔正畸託槽集中帶量採購公告》,決定由陝西省牽頭組織共15省(自治區、生產建設兵團)開展口腔正畸託槽集中帶量採購工作。

要知道,種植和正畸本就是口腔醫療機構的「搖錢樹」,費用高且市場空間大。而在集採政策的壓力下,今年以來,北京、上海、四川等地的種植牙、正畸集採政策相繼正式落地,不少參與機構的種植牙、正畸價格出現非常明顯的下降。

在此背景下,很多有口腔醫療需求的患者,選擇繼續觀望,等待價格繼續下跌。畢竟口腔項目不同於其他病痛,可擇期性強,帶有一定的醫美屬性。

而這對於很多口腔醫療機構顯然是不利的,短期業績承壓明顯,這或許也是不少牙科賽道上市公司股價重挫的原因之一。

半年報可圈可點

牙科產業鏈分的上遊為口腔醫療器械、口腔醫療耗材、藥物等,中遊包括常規治療(如拔牙、補牙等)、種植牙、正畸牙、美容牙等,下遊主要是各類口腔醫療機構,第三方服務機構等。

其中,醫療機構佔據產業鏈的核心環節。相對於綜合醫院口腔科或連鎖口腔機構,中國消費者更傾向選擇口腔專科醫院,所以民營機構佔據主導地位。

素有「牙科茅」之稱的通策醫療(600763.SH)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達13.63億元,同比微增3.38%,實現歸母淨利潤達3.04億元,同比微增2.99%,公司表示上半年主要財務指標呈恢復性增長趨勢。

通策醫療旗下共有74家醫療機構和2056名醫生。公司的毛利率常年維持在40%以上,牙科賽道優秀的盈利能力令人豔羨。

半年報顯示,公司的十大流通股東中,由「醫藥女神」葛蘭掌管的中歐醫療健康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中歐醫療創新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均赫然在列,合計持股佔比超過6%。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是公司全面變革的落地實施年,公司緊密圍繞戰略規劃制訂經營計劃,確保業績增長不低於25%。目前來看,想要達成這一增長目標,難度可想而知。

港股的時代天使(06699.HK)號稱「中國正畸第一股」,2023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達6.16億元,同比增長8.0%,實現歸母淨利潤達0.32億元,同比大幅下滑56.5%。公司試圖開辟國際業務,打造第二曲線,期内盈利下滑主要由於國際業務的初期投入。

整體來看,口腔醫療機構正在走出疫情陰霾,面對集採的壓力,相關公司的業績呈現緩慢復蘇的態勢,但行業的高速增長可能成為過去式。

不過,我國民營口腔業態較為分散,即便是龍頭,市佔率也不超過5%。在政策和集採的驅動下,中小機構由於規模效應不足而面臨淘汰,整個行業可能迎來增長放緩、但集中度提升的邏輯,未來的投資價值仍值得期待。

納入醫保!口腔診療進一步規範,牙科賽道方興未艾 - 圖1納入醫保!口腔診療進一步規範,牙科賽道方興未艾 - 圖2創業板屢創新低,醫療板塊觸底反彈!三大指數縮量調整,「減肥神藥」獲資金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