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姓起源分佈與家譜家族 |【關於姓吳的來源】 - 8Z 八字常識網
吳姓起源分佈與家譜家族 |【關於姓吳的來源】

第一支源出姜姓。

黃帝時代吳部落騶虞圖騰,解釋吳,作為氏族名。

騶虞是一種古獸,其聲音十分洪亮。

吳氏族屬於炎帝部落,姜姓,活躍於今陝西隴縣隴山之東姜水旁,所居地稱吳山。

炎帝時代吳權是吳氏族首領,其後裔吳樞是黃帝生母。

炎帝和黃帝同為羌人兩分支,通婚,形成了華夏族主體。

夏朝時,姜姓吳氏族隨夏族東遷到觀津,即今河北武邑東。

神射手后羿比射吳賀是其後裔。

姜姓吳氏歷史有5000年。

第二支出自吳回氏族。

黃帝後裔顓頊,顓頊子稱,稱族人分佈今河南汝河地區。

稱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吳回舜時代後任祝融氏。

祝融氏是古代掌管火種首領稱謂,氏族中有地位和權力。

祝融氏黎有罪誅,吳回繼任祝融氏。

吳氏族居於姜姓吳故地。

夏朝時,吳氏族沿渭水北岸東遷到山西平陸吳山。

商朝時,吳氏族活躍於北方,黃河而下進入河南鄭地區。

後東遷到濮陽雷澤之西,到達山東臨朐東北朝陽古城,史稱王吳。

商末吳伯乃是這支吳回氏族後裔。

這支吳姓有4000多年歷史。

第三支源自姚姓。

舜部落是東夷族一支,舜接堯位而居中原。

佔吳地,即今山西平陸吳山之旁歷山,史稱有虞氏。

夏禹接舜位建立夏朝,封舜子商均於虞,即今河南東部虞城。

姚姓虞國作東部方國而存在,商朝時國亡,子孫吳為氏。

秦末安徽宿縣大澤鄉發動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首領吳廣姚姓吳後裔。

這支吳姓有3500年歷史。

第四支出自姬姓。

產生於周初,稱周族姬姓吳,是吳姓中成員,影響,人丁。

商末周文王祖父公亶父封子太伯於陝西隴縣吳嶽,封次子仲雍於陝西武功西雍原。

伯仲雍率領周族姬姓吳氏族一起出奔荊蠻,進陝西秦嶺南商縣,穿湖北入湖南衡山,經江西清江吳城,渡永修,長江而下,遷江蘇江寧、鎮江,涉,四代到達江蘇無錫東梅里。

仲雍之曾孫周章建立吳國,稱句吳。

公元前585年,壽夢正式稱吳王。

春秋後期,吳國攻破楚國,北上晉國爭霸,稱雄於東南。

公元前473年滅於越國,吳國子孫遂吳為氏。

這支吳姓主要活動於華東一帶,隨後中原、華北和華南繁衍發展,有2600年歷史。

秦漢時期,吳姓主要活動於江蘇、江西、安徽。

其中一支北上山東,西進山西,南迴湖北,後返江西。

漢初,吳芮封長沙王,他後代湖中原地區形成吳姓望族。

魏晉時期,於長沙太守孫堅夫人是江南吳氏,其子孫策和孫權江東建立吳國,吳姓江浙地區發展。

唐朝是吳姓南方發展時期,唐初吳姓進入四川,隨後江西南部進入福建和兩廣。

唐朝中葉,吳姓足跡踏入越南,越南建立了“吳朝”。

從此,吳姓羣體南方發展迅速,當代兩廣地區吳姓人丁興旺越南“吳朝”建立有直接關係。

元朝,吳姓首次進入台灣地區。

宋朝時期,吳姓有170萬人,佔全國人口2.2%,為宋朝第八大姓。

吳姓第一大省是江西,佔全國吳姓人口13%。

主要分佈於江西、安徽、山西、浙江、山東、福建,這六省吳姓佔吳姓總人口60%;其次分佈於湖北、河南、江蘇、湖南四省,佔吳姓總人口25%。

全國形成了以江西為中心吳姓人口聚集區。

明朝時期,吳姓有230萬人,佔全國人口2.5%,為明朝第七大姓。

吳姓人口增長全國人口增長速度要,宋元明600年中吳姓人口總增加率35%,淨增加60萬。

浙江吳姓第一大省,佔吳姓總人口19.8%。

主要分佈於浙江、江西、江蘇、福建四省,佔吳姓總人口61%;其次分佈於廣東和安徽兩省,集中了吳姓總人口16%。

宋元明期間,吳姓分佈總格局變化,其人口主要北方東南、南方和四川遷移。

漢、滿、蒙、回、鮮、侗、黎、苗、京、水、怒、、土家、布依、布朗、納西、錫伯、赫哲、仫佬、裕固、鄂倫春、達斡爾、柯爾克孜多個民族有此姓。

23魔方基因檢測用户中,吳姓户籍貫地域主要分佈江蘇省 (佔 13.4%) 、浙江省 (佔 11.4%) 、廣東省 (佔 10.4%) 地。

吳姓中融入外族事件。

宋朝後才出現北方外族改姓事件:北宋西夏國党項族有吳姓,元朝蒙古人中有吳姓,清朝滿洲八旗烏爾錫氏、烏拉氏、烏蘇佔氏、兀札喇氏、烏雅氏、烏蘇氏氏族集體改姓吳。

南方地區漢族中融入外族基因事件主要發生明清時期。

23魔方基因檢測用户中,吳姓用户民族主要有漢族 (佔 93.5%) 、滿族 (佔 1.6%) 。

當前研究出了 20 個吳姓名人家族,通過基因檢測可以發現名人祖先。

吳姓是漢族姓氏之一,《百家姓》中排行第6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中國大陸户籍管理部門「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統計數據顯示吳姓是第九大姓,在台灣是第七大姓。

做自我介紹時,會「吳」稱作「口天吳」;但實際上「吳」字下方並非「天」而為「夨」(ㄗㄜˋ),「口天」「吳」異體字。

吳姓,起源於炎帝姜姓,距今已有5000多年歷史,吳姓第二個起源源自祝融氏吳回氏族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吳姓第三個起源是出自姚姓距今已有3500多年歷史,吳姓第四個起源是出自黃帝姬姓距今已有2600多年歷史(吳王太伯,後世吳姓人稱為開氏始祖)魏晉隋唐700多年裏,吳姓得到發展。

宋朝時,全國吳姓有170萬人,是當時第八大姓。

元明時期,吳姓人開始移民東南亞。

菲律賓吳姓華人,主要來自福建沿海地區,有廣東、台灣吳姓人。

2015年,吳姓朝鮮位於前20大姓列。

[1]吳姓國外主要分佈,越南,緬甸,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全球吳姓總人口7000多萬左右。

日本王室是吳王夫差後《魏略》、《晉書》、《梁書》、《北史》、《路史》史料記載,漢、魏至隋唐時,日本倭王派遣使者朝拜中華王朝,並表明:日本王室是吳太伯後裔,[1]民國吳佩孚説過他和日本皇室是同宗共族是裕仁天皇長輩。

2021年5月11日發佈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全國吳姓人口2460萬,佔全國總人口1.72%,排王李張劉陳楊趙黃周後,全國姓氏人口排名中位列第10,今天來詳細扒一扒吳姓起源和吳姓祖先故事。

一、源自上古吳權吳部落,距今5000年以上二、源自祝融吳回古吳國,距今4300多年三、源自舜帝兒子古虞國,距今4200多年四、源自姬周泰伯新吳國,距今3200年左右這四大來源中,吳權後代吳樞是黃帝母親,吳回是黃帝第5世孫,舜帝是黃帝第8世孫,泰伯是黃帝第17世孫,黃帝有關。

下面時間後介紹。

上古時期,有個騶虞圖騰部落,騶虞是《山海經》中記載一種傳説中生物,虎身獅頭,白毛黑紋,尾巴,生性,連草不忍心踩踏,只吃死亡生物,它可以日行千里,這個部落虞為部落名字,那時虞和吳同音,可以通用,後來吳成部落名稱。

吳部落,善於狩獵,居住吳山一帶(陝西隴縣隴山),首領叫吳權,是炎帝大臣,這裏調一下這裏炎帝是一個部落首領稱號,並非後面黃帝時代炎帝,黃帝時代炎帝是後一任炎帝,後皇帝部落合併了。

吳權後代中有個叫吳樞女子,嫁給了有熊氏部落少典,生下一個兒子,後來黃帝姬軒轅。

南宋人羅泌所著雜史《路史·國名紀》中這樣記載了這段歷史:吳,炎(帝)臣吳權,黃帝母吳樞。

《路史·後紀五》中有類似記載:黃帝母吳樞曰符寶,秘電繞鬥軒而震(娠),二十有四月而生帝於壽丘,故名曰軒。

 《古本竹書紀年》中有類記載:黃帝軒轅氏母曰附寶,見電繞北斗樞星,光照郊野,感而孕。

二十五月而生帝於壽丘。

東漢皇甫謐《帝王世紀》中有類似記載:黃帝母曰附寶。

總結一下:黃帝母親叫吳樞,叫附寶或符寶,見到北斗七星周圍有閃電環繞,電光照耀之下,而孕,生下黃帝。

古代這種關於帝王降生時天地異象見。

吳權吳部落後代吳姓,這是中國一支吳姓家族。

黃帝4世孫老童,有兩個兒子名叫重黎和吳回。

上古帝嚳政時期,任用重黎擔任火正一職,賜予祝融稱號,負責掌管火併火於耕作、祭祀、乃至作戰,重黎共工叛亂中表現不力帝嚳誅殺,帝嚳讓他弟弟吳回接任火祝融一職,並吳回封到吳權吳部落故地吳山(陝西隴縣西),此建立了祝融氏吳部族。

帝堯時期,祝融氏吳回吳部族,遷徙如今山西平陸縣吳山,建立起了吳國。

吳回這個吳國後代吳為氏。

大禹兒子啓建立夏朝後,將舜兒子商均分封虞地(今河南商丘市虞城縣),古虞國成為夏朝一個諸侯國。

夏啓兒子太康即位後,整日在外遊玩遊獵不務正事,長達百日不回宮中處理政事,引起了夏朝民眾,東夷諸侯國有氏部族首領后羿(沒錯,傳説中射日后羿原型),奪取了政權,史稱太康失國,后羿代夏。

后羿太康弟弟仲康立夏王,仲康了7年傀儡後駕崩,后羿立了仲康兒子姒相為夏王,廢了姒相,自立王,后羿自己義子寒浞夥后羿妃子殺而烹,后羿死後,寒浞稱王,殺絕夏朝姒後代,讓其中一個有孕妃子跑了,這個妃子跑回孃家有(山東濟寧)生下了遺腹子,後,古虞國國君虞思自己兩個女兒嫁,並且全力支持復興夏朝,召集族人積蓄力量,等到時機後向寒浞發起致命一擊,打敗寒浞復國,史稱復國。

商湯滅夏後,因為古虞國親夏並且幫助過復國,商湯徹底滅了古虞國,古虞國人虞國滅國後改稱吳氏,古代吳和虞同音通用。

秦末陳勝吳農民起義吳廣,這一支吳氏後人。

黃帝第16世孫姬亶dǎn,周朝先祖周太王公亶父,為躲避西戎夷狄侵擾,率領族人遷徙到周原(陝西岐山)定居,族人從此稱為周族,姬亶有3個兒子:大叫姬泰,叫太伯(或泰伯,古代稱呼常用伯仲叔季表示家中排行,伯表示,仲表示老二,叔表示老三,季表示老幺),老二叫姬雍,稱仲雍,老三叫姬歷,稱季歷。

三季歷有個賢能兒子姬昌,深受姬亶喜,姬亶想周族部族首領位置傳給這個孫子。

姬亶公開感嘆道:我後代中如有成大事,概率昌吧?太伯和老二仲雍得知老父親心思後,主動逃離周王室,奔赴當時屬於蠻夷地荊楚地區,文身斷髮,表示自己決心,具有繼承王位資格,讓父親,古人講身體髮膚受父母,不能剪掉頭髮和皮膚上紋字,斷髮文身,代表失去了繼承王位資格。

太伯和老二仲雍離開後,姬亶順利王位傳給了老三季歷,季歷後王位傳給兒子姬昌,周文王,周文王德行贏得天下人心,為伐紂滅商奠定了基礎,到兒子周武王姬發時,於公元前1046年通過伐紂滅商建立了周朝。

話説太伯和老二仲雍姬雍到達荊楚當時梅里一帶(今無錫梅村),接受當地習俗,斷髮文身,並且早期中進農耕技術帶到當地,受到地民眾和部族擁戴,當地部族歸附於太伯,太伯當地建立起一個國家,稱為句gōu吳,吳太伯成為勾吳第一任國君;太伯死後,沒有子嗣,王位傳給弟弟仲雍;仲雍死後,傳給自己兒子姬簡(季簡);姬簡死後傳兒子姬達(叔達),姬達死後傳兒子姬章(周章)。

姬章時期,正值周武王完成伐商建立周朝,開始分封天下,周武王派人到吳地尋找太伯和仲雍後代,正式姬章冊封吳國國君,勾吳改國號吳,吳國正式成為周朝諸侯國,因此姬章史稱吳周章,吳國公族正式成為姬姓吳氏;同時周武王姬章弟弟仲分封虞(今山西平陸),成為虞國首任國君,史稱虞仲。

吳國自周朝初期正式封侯,歷代吳國國君是長子即位,在位時間,內部,到春秋末期時國力盛起來,公元前585年,吳國第18代19任姬乘即位,開始稱王,史稱吳王壽夢,吳王壽夢時期中原關係密切起來,第一次到洛邑(今河南洛陽)朝見周天子,第一次出訪中原,與中原多個諸侯國建立外交關,通過引進晉國大夫申公巫臣來訓練吳國士兵,吳國才第一次掌握了兵車戰法。

公元前561年,吳王壽夢去世前,面臨祖先姬亶類繼承權問題,吳王有四個兒子,是:諸樊姬遏、老二餘祭zhài姬祭、老三餘眛(夷昧)姬眛、四季札。

其中老四飽讀詩書、眾、仁愛賢明,見卓識,得吳王壽夢寵愛,想王位傳給老四,其他三位兄長老四才能讚賞有加,願意像祖先泰伯和仲雍那樣自己繼承權讓老四,這個老四淡泊權利,繼承王位。

吳王壽夢沒有辦法,臨終前王位傳諸樊,並且囑託要執行兄弟及,老二老三繼承,有一天會輪到老四。

公元前561年9月吳王壽夢去世後,諸樊姬遏順利繼承王位,在位13年後去世;老二餘祭隨後繼承王位,在位4年後人刺殺去世;王位傳給老三餘眛(叫夷昧),在位17年後去世;等到老三去世時要傳位老四季札,季札願即位避而遠之,王位傳給了老三兒子姬僚,吳王僚,這嫡長子繼承吳國政局埋下了禍,諸樊兒子姬光(後來吳王闔閭,叫公子光)心生,心想兄終弟及之後下一代應該傳給兒子,而不是老三兒子,於是姬光謀劃着想辦法吳王僚手裏奪回屬於自己王位。

公元前519年,吳王僚九年,楚國和吳國交界邊境小城兩個少女採摘桑葉起了爭執,兩家家人打起來了,楚國出兵吳國邊境小城給滅了,吳王僚一怒之下派兄弟姬光率領吳軍報復楚國,搶回楚國居巢(今安徽巢湖)和鍾離(今安徽鳳陽)兩個城池。

此時,楚國投奔吳國伍子胥慫恿吳王僚乘勝追擊,派姬光前往,可以直接滅掉楚國。

姬光看出了伍子胥心思,直接吳王僚點破説: “伍子胥父親伍奢和哥哥伍尚楚平王殺了,伍子胥勸大王討伐楚國不過是想公報私仇罷了,現在攻打楚國時機並不合適。

” 伍子胥姬光言語中感受到了姬光眼光和野心,知道他想取代吳王僚,於是姬光推薦了專諸,並從此歸隱田園,等待姬光取代吳王僚。

公元前515年,吳王僚十二年,姬光等待機會於來了,吳王僚伐楚回朝的慶功宴上,安排刺客諸劍藏魚肚中,趁上菜機會刺殺了吳王僚,姬光取代吳王僚成為吳王——吳王闔閭。

吳王闔閭期間,拜伍子胥相,兵聖孫子,公元前506年時機後,聯合唐、蔡兩國伐楚並大敗楚國,攻下楚國都城郢yǐng,伍子胥藉此機會報了殺父仇,將楚平王挖出來鞭屍,楚國秦國幫助下才得以復國。

吳王闔閭公元前496年越國越王勾踐槜李(今浙江嘉興)戰中斬掉腳趾不治而亡,臨終前太子夫差強調,你能忘記勾踐殺死了你父親嗎?夫差回答説忘。

結果夫差即位後,老爹臨終前話拋腦後了。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厲兵秣馬準備父報仇攻打越國,讓伍子胥太湖中夫椒山一帶操練軍隊,越王勾踐聽説後乾脆先下手,雙方夫椒打了一場水戰,吳國大敗越國,並乘勝追擊攻下越國都城會稽(今浙江紹興),勾踐讓文種金銀財寶和美色賄賂吳國主管外交太宰伯嚭pǐ,試圖成為吳國屬國來避免滅國。

吳國伍子胥夏朝時期復國典故來警示吳王夫差,斬草要除根避免後患。

當年夏朝時,寒浞篡位後,要滅了夏朝國君姒後人徹底取代夏朝,結果姒一個懷孕妃子城內一個狗洞逃跑,回到孃家生下,後母親孃家所在諸侯國基地,發展凝聚各方力量,打敗寒浞奪回王位恢復夏朝。

上古時,虞和吳同音,後來轉為諧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戰國時期,虞、吳才開始區別。

所以這支部落圖騰解釋吳,吳作為部落名字。

夏朝時,吳部落遷徙到觀津(今河北武邑東)。

夏王少康時期,吳部落有個人叫吳賀,善射著稱,和當時神箭手后羿比射。

這個姜姓吳部落人,後來吳姓氏,有5000年以上歷史。

吳姓第二個起源,是出自黃帝姬姓。

這個起源吳姓,歷史上氣、後世影響遠、人丁,是目前大多數吳姓人公認吳姓起源。

商朝末期,黃帝後裔公亶父帶領部落岐山下周原(今陝西岐山一帶)定居下來。

他有3個兒子:太伯(稱泰伯)、仲雍和季歷,季歷兒子姬昌有才能,古公想讓季歷做他繼承人,那樣可傳昌。

太伯讓位,仲雍帶着家眷走南方吳越一帶,建立了吳國。

春秋後期,吳國崛起,後來越國滅,吳國遺民國姓。

這支吳姓有2600多年歷史。

太伯沒有兒子,他去世後,弟弟仲雍繼立吳君。

仲雍接任國君後,繼續開拓太伯奠定基業。

吳姓發展史上,仲雍地位於太伯。

仲雍下傳3代到周章。

周章忘自己是周人後裔,故名周章。

周章繼位時,周武王滅掉商朝,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封天下諸侯,派人尋找太伯、仲雍後裔。

於周章上吳君,地正式封周章句吳國君,周章弟弟仲,封周原附近虞(今山西平陸境內),建立虞國,仲稱虞仲。

周武王追封太伯吳伯。

太伯,後世吳姓人稱為開氏始祖。

仲雍,稱為吳姓傳代血緣始祖。

吳姓第三個起源,源自吳回。

顓頊孫子老童,有兩個兒子:重黎和吳回。

吳回氏族,住姜姓吳部落故地。

當時處於舜時代,舜掌管火種使命交給重黎。

後來,重黎罪舜殺了,讓吳回繼任祝融氏。

夏朝時,吳回氏族遷到山西平陸吳山。

商朝時,這支氏族遷到山東臨朐,史稱王吳。

商朝末期,有個叫吳伯人,吳回氏族後裔。

算下來,這支吳姓歷史有4000多年。

吳姓第四個起源,出自姚姓。

舜是地處地區東夷族一支部落首領,接替堯位置後,部落遷到吳地(今陝西平陸吳山旁邊歷山),史稱有虞氏。

禹兒子啓建立夏朝後,封舜兒子商均虞地(今河南虞城),成為方國虞國。

虞國虞思,兩個女兒嫁,幫復興夏朝。

商朝建立後,虞國衰落滅亡,虞國遺民吳為氏。

秦末農民起義首領之一吳廣,姚姓吳姓後裔。

這支吳姓有3500多年歷史。

公元前473年吳國滅亡兩千餘年,吳姓子孫不僅祖國內陸復遷徙,而且播國外。

早期吳姓主要遷往鄰國越南、日本、朝鮮,後來遷往南洋諸島繁衍生息。

近代於西方列強入侵,中國國門打開,中西經濟文化加強,一部分吳姓子孫遠遷歐美各國。

而今全球一體化浪潮,吳姓子孫遍佈全球。

吳姓郡望首推延陵縣,此外有、濮陽郡、陳留郡、渤海郡、吳興郡、汝南郡、武昌郡。

一、吳wú現行見姓氏。

今北京,河北尚義,山東之平邑,山西太原,江西金溪、崇仁,廣西之田林,雲南瀘水、河口、隴川地有分佈。

見劉慶華《滿族姓氏錄》。

《鄭通志》、《續通志》、《清通志》《氏族》俱收載。

其源不一:1、《姓氏考略》據《山海經》注云:“顓頊時有吳權,通阿女緣婦。

”吳權吳姓之始。

2、《史記·索隱》注云:“舜後封虞,虞音吳,故舜後有吳氏。

”此當系出媯姓。

3、《帝王世紀》注云:“時吳質羿期射。

”是夏代時有吳姓。

4、鄭樵注云:“(吳),今蘇州城是。

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子而王季歷兄。

季歷有聖子昌。

太王立季歷以及昌,故太伯、仲雍相攜而奔荊蠻,太伯號句吾。

曰:‘句吾,地名。

’然吳有勾吾、曰勾踐,是名號,非地名。

子孫國氏。

”此系出姬姓。

5、元代蒙古人姓名改。

《續通志·氏族》載:“明賜元人姓名。

巴圖特穆爾曰吳允誠;子額特特穆爾曰吳克思;瑪嚕曰吳成;諤勒哲特穆爾曰吳良;布敦袞曰吳守義;濟蘭曰吳克誠;多羅幹曰吳存敬;瑪魯曰吳管。

”6、清代高麗族有吳姓,散處易州、海州地方。

《清通志·氏族》有載。

7、為清代滿族姓氏改:滿族吳扎拉氏(:作“兀扎拉”)、烏爾錫氏、烏拉氏、烏蘇佔氏、烏蘇氏、烏雅氏或改為單姓“吳”。

見劉慶華《滿族姓氏錄》。

8、錫伯族吳氏,其吳扎拉氏改,蓋取其首音,諧漢姓“吳”而得;9、赫哲族“吳”氏,則出自吳丁克哈拉,蓋取其哈拉首音,諧漢姓“吳”而得。

10、鄂倫春族吳氏,則出自吳卡爾康(一作“吳恰它堪”)哈拉,蓋取其哈拉首音,諧漢姓“吳”而得;11、達斡爾族吳姓亦本族姓氏改。

其源有二:其一,出自鄂嫩哈拉,或取其哈拉首音,諧音近漢字“吳”而為單姓;其二,或為愛協金氏,坤奇氏改。

此二氏系出敖拉哈拉,或取其哈拉首音、諧音近漢字“吳”而為單姓。

12、蒙古族吳姓,或以烏梁海氏改。

“烏梁海”,本部落名,以部氏。

後或取其首音,諧同音漢字“吳”而為單姓。

13、白族吳姓,源於古代氏族圖騰崇拜。

白族語“烏”,漢意“魚”,魚為圖騰氏族,即以姓。

或取“烏”音,諧漢字吳、烏而為姓。

14、裕固族吳氏,巴依亞提氏改。

15、柯爾克孜族吳氏,世居今黑龍江省縣。

其部落名稱改。

注(8)——(15)見《中國人姓名》。

戰國時有吳起,軍事家;秦末有吳廣,農民起義軍領袖;唐代有吳元濟;明代有吳承恩,著《西遊記》;清代有吳敬梓,著《儒林外史》。

(:《中國姓氏大全》注作“明代有吳敬梓”,誤。

)現行見姓氏。

今北京,河北尚義,山東之平邑,山西太原,江西金溪、崇仁,廣西之田林,雲南瀘水、河口、隴川地有分佈。

漢、滿、蒙、回、鮮、侗、黎、苗、京、水、怒、、土家、布依、布朗、納西、錫伯、赫哲、仫佬、裕固、鄂倫春、達斡爾、柯爾克孜多個民族有此姓。

《鄭通志》、《續通志》、《清通志》《氏族》俱收載。

其源不一:1、《姓氏考略》據《山海經》注云:“顓頊時有吳權,通阿女緣婦。

”吳權吳姓之始。

2、《史記·索隱》注云:“舜後封虞,虞音吳,故舜後有吳氏。

”此當系出媯姓。

4、鄭樵注云:“(吳),今蘇州城是。

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子而王季歷兄。

季歷有聖子昌。

太王立季歷以及昌,故太伯、仲雍相攜而奔荊蠻,太伯號句吾。

曰:‘句吾,地名。

’然吳有勾吾、曰勾踐,是名號,非地名。

子孫國氏。

”此系出姬姓。

6、清代高麗族有吳姓,散處易州、海州地方。

《清通志·氏族》有載。

8、錫伯族吳氏,其吳扎拉氏改,蓋取其首音,諧漢姓“吳”而得;9、赫哲族“吳”氏,則出自吳丁克哈拉,蓋取其哈拉首音,諧漢姓“吳”而得。

10、鄂倫春族吳氏,則出自吳卡爾康(一作“吳恰它堪”)哈拉,蓋取其哈拉首音,諧漢姓“吳”而得;11、達斡爾族吳姓亦本族姓氏改。

其源有二:其一,出自鄂嫩哈拉,或取其哈拉首音,諧音近漢字“吳”而為單姓;其二,或為愛協金氏,坤奇氏改。

此二氏系出敖拉哈拉,或取其哈拉首音、諧音近漢字“吳”而為單姓。

12、蒙古族吳姓,或以烏梁海氏改。

“烏梁海”,本部落名,以部氏。

後或取其首音,諧同音漢字“吳”而為單姓。

13、白族吳姓,源於古代氏族圖騰崇拜。

白族語“烏”,漢意“魚”,魚為圖騰氏族,即以姓。

或取“烏”音,諧漢字吳、烏而為姓。

14、裕固族吳氏,巴依亞提氏改。

15、柯爾克孜族吳氏,世居今黑龍江省縣。

其部落名稱改。

注(8)——(15)見《中國人姓名》。

戰國時有吳起,軍事家;秦末有吳廣,農民起義軍領袖;唐代有吳元濟;明代有吳承恩,著《西遊記》;清代有吳敬梓,著《儒林外史》。

(:《中國姓氏大全》注作“明代有吳敬梓”,誤。

)二、吳吳姓分佈:分佈廣,佔全國漢族人口2%,中國人口19個姓之一。

地區分佈上,華東各省吳姓佔省人口比例,2%以上,福建,佔該省人口5%。

吳姓起源:1、相傳古帝顓頊時有吳權,通阿女緣婦,見《三海經》。

此為見於文字記載吳姓。

2、相傳帝舜後封於虞(故城今山西平陸東北60裏,一名吳城),虞音吳,故舜後有吳氏,見《史記索隱》。

3、相傳夏王少康時已有吳氏。

吳賀羿期射,見《帝王世紀》。

4、周武王封周太王子仲雍孫周章吳子,周章弟虞仲於虞,周時諸侯。

周章十四世孫壽夢,吳始稱王,壽夢子季札避國,子孫居齊魯之間,國氏,故吳姓起季札。

5、西夏人姓。

6、金時女真人姓裏甲氏、吾古論氏,漢姓吳。

7、明時賜元人巴圖特穆爾、額特特穆爾、瑪嚕、諤勒哲特穆爾、布敦袞、濟蘭、多羅於、瑪魯姓吳。

今蒙古族姓。

8、滿州人姓,世居瀋陽、鐵嶺地。

,滿洲八旗姓烏爾錫氏、烏拉氏、烏蘇佔氏、兀札喇氏、烏雅氏、烏蘇氏有改姓吳者。

9、麗人姓,世居易州、海州地。

今朝鮮族姓。

10、明清時雲南臨安府左能寨官司(故治今雲南紅河西南)土副長官吳氏,為哈尼族。

今哈尼族姓。

11、清時貴州都均府土司有吳姓,得姓於明洪武年。

12、駐防新疆錫伯族吳扎拉氏,漢姓吳。

13、裕固族巴依亞提氏,漢姓吳吳姓名人:吳起,戰國時衞人,魏文侯時將軍,拜西河守。

後奔楚,相楚悼王,南平百越,北郤三晉,西伐秦。

郡望:延陵、渤海、濮陽。

其他:日本戰領台灣時,台灣土著日本姓高尾者,1945年台灣光復後,奉令改用漢姓吳。

吳姓分佈:分佈廣,佔全國漢族人口2%,中國人口19個姓之一。

地區分佈上,華東各省吳姓佔省人口比例,2%以上,福建,佔該省人口5%。

1、相傳古帝顓頊時有吳權,通阿女緣婦,見《三海經》。

此為見於文字記載吳姓。

2、相傳帝舜後封於虞(故城今山西平陸東北60裏,一名吳城),虞音吳,故舜後有吳氏,見《史記索隱》。

3、相傳夏王少康時已有吳氏。

吳賀羿期射,見《帝王世紀》。

4、周武王封周太王子仲雍孫周章吳子,周章弟虞仲於虞,周時諸侯。

周章十四世孫壽夢,吳始稱王,壽夢子季札避國,子孫居齊魯之間,國氏,故吳姓起季札。

6、金時女真人姓裏甲氏、吾古論氏,漢姓吳。

延伸閱讀…

吳姓起源分佈與家譜家族

吳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8、滿州人姓,世居瀋陽、鐵嶺地。

,滿洲八旗姓烏爾錫氏、烏拉氏、烏蘇佔氏、兀札喇氏、烏雅氏、烏蘇氏有改姓吳者。

9、麗人姓,世居易州、海州地。

今朝鮮族姓。

10、明清時雲南臨安府左能寨官司(故治今雲南紅河西南)土副長官吳氏,為哈尼族。

今哈尼族姓。

11、清時貴州都均府土司有吳姓,得姓於明洪武年。

12、駐防新疆錫伯族吳扎拉氏,漢姓吳。

13、裕固族巴依亞提氏,漢姓吳吳起,戰國時衞人,魏文侯時將軍,拜西河守。

後奔楚,相楚悼王,南平百越,北郤三晉,西伐秦。

日本戰領台灣時,台灣土著日本姓高尾者,1945年台灣光復後,奉令改用漢姓吳。

吳起戰國(前440年-前381年),戰國時軍事家。

後世他和孫武並稱為“孫吳”,《吳子》與《孫子》合稱《孫吳兵法》,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佔有地位。

,中國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

衞國左氏人。

吳廣秦末,秦末農民起義領袖。

公元前209年陳勝發動戍卒九百人起義,建立張楚政權。

吳芮秦漢(約公元前241年—公元前201年),是秦漢交替時期百越領袖,他是第一個響應秦末農民起義秦吏,項羽分封諸侯,吳芮封衡陽王;漢朝建立,改封長沙王。

卒於公元前201年,諡“文王”。

吳漢東漢,字子顏,漢族,南陽宛縣人,東漢開國名、軍事家,雲台二十八將第二位。

吳道子唐朝,唐代陽翟人,畫史尊稱“畫聖”。

吳權五代(898年-944年),南漢靜海軍節度使婿,公元937年楊廷藝牙矯公羨殺,翌年吳權愛州出兵擊殺矯公羨。

939年,敗南漢軍於白藤江,稱王,建都古螺,從而造就越南脱離中國統治,後世視古代越南獨立建國人物。

後晉開運元年,吳權去世,享年四十七歲,在位七年。

吳夲北宋(979-1036),北宋泉州同安人,民間尊為“神醫”。

吳時來明朝(1527—1590),男,字修,號悟齋,浙江仙居縣白塔鎮仁上街村人。

嘉靖二十八年鄉試中舉。

次年會試第。

歸來後離家二十里景星巖剎,面壁苦讀,三年下山。

三十二年中進士,任松江府推官。

萬曆十二年,任湖廣察副使,旋升任刑、吏二部侍郎。

十五年,官左御。

吳勉元末明初(1334-1385),侗族,元末明初五開洞人。

吳勉起義首領。

吳承恩明朝(1500-1582),明代淮安人,説家。

認為是《西遊記》作者。

吳有性明末清初(1582—1652),字可,漢族,吳縣東山人。

明末清初傳染病學家。

撰寫成了《温疫論》一書,開我國傳染病學研究先河。

他畢生治疫經驗和體會,膽提出“癘氣”致病學説,世界醫傳染病學史上是一個創舉,因此贏得後人。

吳振明朝(今上海松江),一作元振,號竹嶼、雪鴻。

華亭人。

明朝畫家吳三桂明末清初(1612-1678),明末清初遼東人,吳周政權建立者吳周太祖。

吳襄子,孫吳世璠。

吳敬梓清朝,清代人,説《儒林外史》而著稱諷刺作家。

吳沃堯清朝,清代説家。

著有《二十年目睹現狀》。

吳昌碩清朝,清代篆刻家、書畫家。

工詩,善書法,尤精篆刻。

吳其濬清代,政治家、科學家。

著有植物學著作《植物名實圖考長編》22卷和《植物名實圖考》38卷。

吳泰伯(?-?),一作太伯,姬姓,是周部落首領公亶父(即周太王)長子。

陝西岐山周原人。

因為太王第三子季歷兒子昌有「聖瑞」,所以太王希望季歷繼承人,然後傳位昌。

於是作為季歷兄弟泰伯仲雍不忍發生王位爭奪而同避居今無錫東南六十里梅里,紋身斷髮,以示不可。

其後代建立了春秋時期吳國。

吳懿三國(?-237年),蜀漢政權領。

穆皇后吳氏,吳懿妹妹,吳懿事劉璋時候,她劉璋做了兒媳。

後來劉備打入成都,她拿來做了自己老婆,劉備稱帝後,吳氏冊封皇后。

孫破虜吳夫人,江東孫氏政權開創者孫堅元配妻子,三國之一吳國奠基者孫策和建國者孫權親生母親。

吳質三國(177年-230年),字季重,三國魏濟陰(今山東省定陶縣)人。

漢末三國時曹魏官員,官振威軍。

吳湊唐朝(730年-800年),濮州濮陽縣人,唐朝外戚,官京兆尹,封濮陽郡公。

吳道玄唐代(685年-758年),畫家。

後人奉為「畫聖」。

其畫線條雄放,變化,一變古來沿襲高古遊絲描細筆,發展了線描藝術方法,故表現出來物象富有運動感、節奏感,人們稱為「吳帶風」。

吳充北宋(1021年-1080年),字衝卿,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景祐五年戊寅科進士,北宋大臣,官宰相。

吳玠南宋(1093年-1139年7月18日),字晉卿,德順軍隴幹(今甘肅靜寧)人。

南宋名,追諡涪王。

吳璘南宋(1102年-1167年6月16日),字唐卿,吳玠弟,南宋名。

德順軍隴幹縣(甘肅省靜寧縣)人,紹興三十二年,封新安郡王。

吳良明初(1323年-1381年),初名國興,賜名,安徽定人,明初軍事領,封淮陰侯,開國功臣。

吳禎明朝(1328年-1379年),初名國寶,朱元璋賜名禎,安徽定人,江國襄公吳良弟,明朝初年軍事領,封靖海侯。

吳百朋明朝(1519年-1578年),字維錫,號堯山,今浙江省義烏市人,明朝政治人物,任刑部尚書。

吳兑明朝(1525年-1596年),字君澤,號環洲,浙江山陰(今屬紹興市)人,明朝政治人物,任兵部尚書,應天巡撫職。

吳興祚清朝,字伯成,號留村,浙江山陰縣人。

清朝政治人物,任兩廣總督。

吳昌碩晚清民國(1844.8.1—1927.11.29),晚清民國時期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後海派”代表他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一爐,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後峯”。

繪畫、書法、篆刻上是旗幟性人物。

吳佩孚民國初年,力北洋軍閥之一。

吳姓郡望首推延陵縣,此外有、濮陽郡、陳留郡、渤海郡、吳興郡、汝南郡、武昌郡。

一、吳wú現行見姓氏。

今北京,河北尚義,山東之平邑,山西太原,江西金溪、崇仁,廣西之田林,雲南瀘水、河口、隴川地有分佈。

漢、滿、蒙、回、鮮、侗、黎、苗、京、水、怒、、土家、布依、布朗、納西、錫伯、赫哲、仫佬、裕固、鄂倫春、達斡爾、柯爾克孜多個民族有此姓。

《鄭通志》、《續通志》、《清通志》《氏族》俱收載。

其源不一:1、《姓氏考略》據《山海經》注云:“顓頊時有吳權,通阿女緣婦。

”吳權吳姓之始。

2、《史記·索隱》注云:“舜後封虞,虞音吳,故舜後有吳氏。

”此當系出媯姓。

3、《帝王世紀》注云:“時吳質羿期射。

”是夏代時有吳姓。

4、鄭樵注云:“(吳),今蘇州城是。

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子而王季歷兄。

季歷有聖子昌。

太王立季歷以及昌,故太伯、仲雍相攜而奔荊蠻,太伯號句吾。

曰:‘句吾,地名。

’然吳有勾吾、曰勾踐,是名號,非地名。

子孫國氏。

”此系出姬姓。

5、元代蒙古人姓名改。

《續通志·氏族》載:“明賜元人姓名。

巴圖特穆爾曰吳允誠;子額特特穆爾曰吳克思;瑪嚕曰吳成;諤勒哲特穆爾曰吳良;布敦袞曰吳守義;濟蘭曰吳克誠;多羅幹曰吳存敬;瑪魯曰吳管。

”6、清代高麗族有吳姓,散處易州、海州地方。

《清通志·氏族》有載。

7、為清代滿族姓氏改:滿族吳扎拉氏(:作“兀扎拉”)、烏爾錫氏、烏拉氏、烏蘇佔氏、烏蘇氏、烏雅氏或改為單姓“吳”。

見劉慶華《滿族姓氏錄》。

延伸閱讀…

吳姓_百度百科

吳姓(姓氏)

8、錫伯族吳氏,其吳扎拉氏改,蓋取其首音,諧漢姓“吳”而得;9、赫哲族“吳”氏,則出自吳丁克哈拉,蓋取其哈拉首音,諧漢姓“吳”而得。

10、鄂倫春族吳氏,則出自吳卡爾康(一作“吳恰它堪”)哈拉,蓋取其哈拉首音,諧漢姓“吳”而得;11、達斡爾族吳姓亦本族姓氏改。

其源有二:其一,出自鄂嫩哈拉,或取其哈拉首音,諧音近漢字“吳”而為單姓;其二,或為愛協金氏,坤奇氏改。

此二氏系出敖拉哈拉,或取其哈拉首音、諧音近漢字“吳”而為單姓。

12、蒙古族吳姓,或以烏梁海氏改。

“烏梁海”,本部落名,以部氏。

後或取其首音,諧同音漢字“吳”而為單姓。

13、白族吳姓,源於古代氏族圖騰崇拜。

白族語“烏”,漢意“魚”,魚為圖騰氏族,即以姓。

或取“烏”音,諧漢字吳、烏而為姓。

14、裕固族吳氏,巴依亞提氏改。

15、柯爾克孜族吳氏,世居今黑龍江省縣。

其部落名稱改。

注(8)——(15)見《中國人姓名》。

戰國時有吳起,軍事家;秦末有吳廣,農民起義軍領袖;唐代有吳元濟;明代有吳承恩,著《西遊記》;清代有吳敬梓,著《儒林外史》。

(:《中國姓氏大全》注作“明代有吳敬梓”,誤。

)現行見姓氏。

今北京,河北尚義,山東之平邑,山西太原,江西金溪、崇仁,廣西之田林,雲南瀘水、河口、隴川地有分佈。

漢、滿、蒙、回、鮮、侗、黎、苗、京、水、怒、、土家、布依、布朗、納西、錫伯、赫哲、仫佬、裕固、鄂倫春、達斡爾、柯爾克孜多個民族有此姓。

《鄭通志》、《續通志》、《清通志》《氏族》俱收載。

其源不一:1、《姓氏考略》據《山海經》注云:“顓頊時有吳權,通阿女緣婦。

”吳權吳姓之始。

2、《史記·索隱》注云:“舜後封虞,虞音吳,故舜後有吳氏。

”此當系出媯姓。

4、鄭樵注云:“(吳),今蘇州城是。

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子而王季歷兄。

季歷有聖子昌。

太王立季歷以及昌,故太伯、仲雍相攜而奔荊蠻,太伯號句吾。

曰:‘句吾,地名。

’然吳有勾吾、曰勾踐,是名號,非地名。

子孫國氏。

”此系出姬姓。

6、清代高麗族有吳姓,散處易州、海州地方。

《清通志·氏族》有載。

8、錫伯族吳氏,其吳扎拉氏改,蓋取其首音,諧漢姓“吳”而得;9、赫哲族“吳”氏,則出自吳丁克哈拉,蓋取其哈拉首音,諧漢姓“吳”而得。

10、鄂倫春族吳氏,則出自吳卡爾康(一作“吳恰它堪”)哈拉,蓋取其哈拉首音,諧漢姓“吳”而得;11、達斡爾族吳姓亦本族姓氏改。

其源有二:其一,出自鄂嫩哈拉,或取其哈拉首音,諧音近漢字“吳”而為單姓;其二,或為愛協金氏,坤奇氏改。

此二氏系出敖拉哈拉,或取其哈拉首音、諧音近漢字“吳”而為單姓。

12、蒙古族吳姓,或以烏梁海氏改。

“烏梁海”,本部落名,以部氏。

後或取其首音,諧同音漢字“吳”而為單姓。

13、白族吳姓,源於古代氏族圖騰崇拜。

白族語“烏”,漢意“魚”,魚為圖騰氏族,即以姓。

或取“烏”音,諧漢字吳、烏而為姓。

14、裕固族吳氏,巴依亞提氏改。

15、柯爾克孜族吳氏,世居今黑龍江省縣。

其部落名稱改。

注(8)——(15)見《中國人姓名》。

戰國時有吳起,軍事家;秦末有吳廣,農民起義軍領袖;唐代有吳元濟;明代有吳承恩,著《西遊記》;清代有吳敬梓,著《儒林外史》。

(:《中國姓氏大全》注作“明代有吳敬梓”,誤。

)二、吳吳姓分佈:分佈廣,佔全國漢族人口2%,中國人口19個姓之一。

地區分佈上,華東各省吳姓佔省人口比例,2%以上,福建,佔該省人口5%。

吳姓起源:1、相傳古帝顓頊時有吳權,通阿女緣婦,見《三海經》。

此為見於文字記載吳姓。

2、相傳帝舜後封於虞(故城今山西平陸東北60裏,一名吳城),虞音吳,故舜後有吳氏,見《史記索隱》。

3、相傳夏王少康時已有吳氏。

吳賀羿期射,見《帝王世紀》。

4、周武王封周太王子仲雍孫周章吳子,周章弟虞仲於虞,周時諸侯。

周章十四世孫壽夢,吳始稱王,壽夢子季札避國,子孫居齊魯之間,國氏,故吳姓起季札。

5、西夏人姓。

6、金時女真人姓裏甲氏、吾古論氏,漢姓吳。

7、明時賜元人巴圖特穆爾、額特特穆爾、瑪嚕、諤勒哲特穆爾、布敦袞、濟蘭、多羅於、瑪魯姓吳。

今蒙古族姓。

8、滿州人姓,世居瀋陽、鐵嶺地。

,滿洲八旗姓烏爾錫氏、烏拉氏、烏蘇佔氏、兀札喇氏、烏雅氏、烏蘇氏有改姓吳者。

9、麗人姓,世居易州、海州地。

今朝鮮族姓。

10、明清時雲南臨安府左能寨官司(故治今雲南紅河西南)土副長官吳氏,為哈尼族。

今哈尼族姓。

11、清時貴州都均府土司有吳姓,得姓於明洪武年。

12、駐防新疆錫伯族吳扎拉氏,漢姓吳。

13、裕固族巴依亞提氏,漢姓吳吳姓名人:吳起,戰國時衞人,魏文侯時將軍,拜西河守。

後奔楚,相楚悼王,南平百越,北郤三晉,西伐秦。

郡望:延陵、渤海、濮陽。

其他:日本戰領台灣時,台灣土著日本姓高尾者,1945年台灣光復後,奉令改用漢姓吳。

吳姓分佈:分佈廣,佔全國漢族人口2%,中國人口19個姓之一。

地區分佈上,華東各省吳姓佔省人口比例,2%以上,福建,佔該省人口5%。

1、相傳古帝顓頊時有吳權,通阿女緣婦,見《三海經》。

此為見於文字記載吳姓。

2、相傳帝舜後封於虞(故城今山西平陸東北60裏,一名吳城),虞音吳,故舜後有吳氏,見《史記索隱》。

3、相傳夏王少康時已有吳氏。

吳賀羿期射,見《帝王世紀》。

4、周武王封周太王子仲雍孫周章吳子,周章弟虞仲於虞,周時諸侯。

周章十四世孫壽夢,吳始稱王,壽夢子季札避國,子孫居齊魯之間,國氏,故吳姓起季札。

6、金時女真人姓裏甲氏、吾古論氏,漢姓吳。

8、滿州人姓,世居瀋陽、鐵嶺地。

,滿洲八旗姓烏爾錫氏、烏拉氏、烏蘇佔氏、兀札喇氏、烏雅氏、烏蘇氏有改姓吳者。

9、麗人姓,世居易州、海州地。

今朝鮮族姓。

10、明清時雲南臨安府左能寨官司(故治今雲南紅河西南)土副長官吳氏,為哈尼族。

今哈尼族姓。

11、清時貴州都均府土司有吳姓,得姓於明洪武年。

12、駐防新疆錫伯族吳扎拉氏,漢姓吳。

13、裕固族巴依亞提氏,漢姓吳吳起,戰國時衞人,魏文侯時將軍,拜西河守。

後奔楚,相楚悼王,南平百越,北郤三晉,西伐秦。

日本戰領台灣時,台灣土著日本姓高尾者,1945年台灣光復後,奉令改用漢姓吳。

一、吳wú現行見姓氏。

今北京,河北尚義,山東之平邑,山西太原,江西金溪、崇仁,廣西之田林,雲南瀘水、河口、隴川地有分佈。

漢、滿、蒙、回、鮮、侗、黎、苗、京、水、怒、、土家、布依、布朗、納西、錫伯、赫哲、仫佬、裕固、鄂倫春、達斡爾、柯爾克孜多個民族有此姓。

《鄭通志》、《續通志》、《清通志》《氏族》俱收載。

其源不一:1、《姓氏考略》據《山海經》注云:“顓頊時有吳權,通阿女緣婦。

”吳權吳姓之始。

2、《史記·索隱》注云:“舜後封虞,虞音吳,故舜後有吳氏。

”此當系出媯姓。

3、《帝王世紀》注云:“時吳質羿期射。

”是夏代時有吳姓。

4、鄭樵注云:“(吳),今蘇州城是。

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子而王季歷兄。

季歷有聖子昌。

太王立季歷以及昌,故太伯、仲雍相攜而奔荊蠻,太伯號句吾。

曰:‘句吾,地名。

’然吳有勾吾、曰勾踐,是名號,非地名。

子孫國氏。

”此系出姬姓。

5、元代蒙古人姓名改。

《續通志·氏族》載:“明賜元人姓名。

巴圖特穆爾曰吳允誠;子額特特穆爾曰吳克思;瑪嚕曰吳成;諤勒哲特穆爾曰吳良;布敦袞曰吳守義;濟蘭曰吳克誠;多羅幹曰吳存敬;瑪魯曰吳管。

”6、清代高麗族有吳姓,散處易州、海州地方。

《清通志·氏族》有載。

7、為清代滿族姓氏改:滿族吳扎拉氏(:作“兀扎拉”)、烏爾錫氏、烏拉氏、烏蘇佔氏、烏蘇氏、烏雅氏或改為單姓“吳”。

見劉慶華《滿族姓氏錄》。

8、錫伯族吳氏,其吳扎拉氏改,蓋取其首音,諧漢姓“吳”而得;9、赫哲族“吳”氏,則出自吳丁克哈拉,蓋取其哈拉首音,諧漢姓“吳”而得。

10、鄂倫春族吳氏,則出自吳卡爾康(一作“吳恰它堪”)哈拉,蓋取其哈拉首音,諧漢姓“吳”而得;11、達斡爾族吳姓亦本族姓氏改。

其源有二:其一,出自鄂嫩哈拉,或取其哈拉首音,諧音近漢字“吳”而為單姓;其二,或為愛協金氏,坤奇氏改。

此二氏系出敖拉哈拉,或取其哈拉首音、諧音近漢字“吳”而為單姓。

12、蒙古族吳姓,或以烏梁海氏改。

“烏梁海”,本部落名,以部氏。

後或取其首音,諧同音漢字“吳”而為單姓。

13、白族吳姓,源於古代氏族圖騰崇拜。

白族語“烏”,漢意“魚”,魚為圖騰氏族,即以姓。

或取“烏”音,諧漢字吳、烏而為姓。

14、裕固族吳氏,巴依亞提氏改。

15、柯爾克孜族吳氏,世居今黑龍江省縣。

其部落名稱改。

注(8)——(15)見《中國人姓名》。

戰國時有吳起,軍事家;秦末有吳廣,農民起義軍領袖;唐代有吳元濟;明代有吳承恩,著《西遊記》;清代有吳敬梓,著《儒林外史》。

(:《中國姓氏大全》注作“明代有吳敬梓”,誤。

)現行見姓氏。

今北京,河北尚義,山東之平邑,山西太原,江西金溪、崇仁,廣西之田林,雲南瀘水、河口、隴川地有分佈。

漢、滿、蒙、回、鮮、侗、黎、苗、京、水、怒、、土家、布依、布朗、納西、錫伯、赫哲、仫佬、裕固、鄂倫春、達斡爾、柯爾克孜多個民族有此姓。

《鄭通志》、《續通志》、《清通志》《氏族》俱收載。

其源不一:1、《姓氏考略》據《山海經》注云:“顓頊時有吳權,通阿女緣婦。

”吳權吳姓之始。

2、《史記·索隱》注云:“舜後封虞,虞音吳,故舜後有吳氏。

”此當系出媯姓。

4、鄭樵注云:“(吳),今蘇州城是。

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子而王季歷兄。

季歷有聖子昌。

太王立季歷以及昌,故太伯、仲雍相攜而奔荊蠻,太伯號句吾。

曰:‘句吾,地名。

’然吳有勾吾、曰勾踐,是名號,非地名。

子孫國氏。

”此系出姬姓。

6、清代高麗族有吳姓,散處易州、海州地方。

《清通志·氏族》有載。

8、錫伯族吳氏,其吳扎拉氏改,蓋取其首音,諧漢姓“吳”而得;9、赫哲族“吳”氏,則出自吳丁克哈拉,蓋取其哈拉首音,諧漢姓“吳”而得。

10、鄂倫春族吳氏,則出自吳卡爾康(一作“吳恰它堪”)哈拉,蓋取其哈拉首音,諧漢姓“吳”而得;11、達斡爾族吳姓亦本族姓氏改。

其源有二:其一,出自鄂嫩哈拉,或取其哈拉首音,諧音近漢字“吳”而為單姓;其二,或為愛協金氏,坤奇氏改。

此二氏系出敖拉哈拉,或取其哈拉首音、諧音近漢字“吳”而為單姓。

相關文章

Copyright 2024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