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能看懂財經新聞嗎? 4大原則助解讀 需從常識出發 注意專家立場 - 香港經濟日報 - 理財 - 個人增值 - D221111

你真的能看懂財經新聞嗎? 4大原則助解讀 需從常識出發 注意專家立場

個人增值

發布時間: 2022/11/11 09:00

分享:

分享:

《理財加油站》一欄昨日提到,有成功的企業家每日早上花一小時閲讀新聞,有助於投資理財【見此文】。然而財經新聞往往深奧難明,若非金融專業人士,經常會找錯重點,無法及時接收到財經新聞透露的信息,於是金融專家陳思進用四個原則帶領大家解讀當中難題。

陳思進是加拿大皇家銀行風險管理資深顧問、國際金融專家、著名財經作家,曾任美國銀行證券公司副總裁、瑞士信貸證券部助理副總裁,還曾在2011年出版了《看懂財經新聞的第一本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財經新聞背後的奧秘。

原則一:特別留意「壞消息」
陳思進引述一句俗語「沒有新聞就是好新聞(No news is good news.)」,他説道,其實看財經新聞也是一樣,大家應該特別留意「壞消息」,並且對「壞消息」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因為在一個和平的社會中,好消息是應該的,壞消息才需要被特別關注。而且還要學會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看到「好消息」中的「壞」的一面。

原則二:注意專家立場
陳思進在這裡講述了美國篩選陪審團的條件,第一,不能是高學歷的「菁英人才」,包括博士、專家和教授;第二,不能與嫌疑犯有任何關係。那麽這裡為什麽不能選擇高學歷的人才?因為家、學者和教授的大腦太複雜了,研究的問題太深,往往反倒失去了常識。

對於財經新聞也是同樣,要學會甄別專家說的話,對新聞中發表觀點的人物做背景調查,了解這個人的立場,看清楚這個人是否有「利益衝突」,以此來判斷這些觀點是否具有參考價值,是應該正聽、反聽還是甚至不用聼。

原則三:從常識出發
陳思進説道,現在主流對於財經金融的分析似乎失去了常識,反而被自己設計的遊戲規則弄得暈頭轉向,導致金融危機接連發生。而陳思進倡導「化繁為簡」,在分析任何問題都要學會回歸到常識,如果第一感覺不可能的事情,基本上就是不可能的,聽上去太好的東西,往往是假的。

原則四:分清「投機」和「投資」
只有明白了投機和投資的區別,才能在閲讀財經新聞的時候,不會那麽容易跟風操作。他解釋道,投機就是一個零和遊戲,投機的收益是來自另一個投機者的收益。而投資不屬於零和範圍,投資的收益是來自投資產品所產生的財富。

他還運用了一個例子來詮釋,我們常常聽到周圍有人傳言,某某人炒股賺了幾倍,可以買樓買車,或某某人買樓升值,這些年賺了幾倍。如果聽信這些行為,而跟從去賺錢,這就屬於投機行為,從而跌入「從眾效應」,往往最後以失敗收場。因為投機的市場就是10個人進場,1人賺錢,2人打和,7人蝕錢,二八法則(指社會上80%的財富多集中在20%的人身上)在金錢上變成這個「一二七定律」。

所以要看懂財經新聞就要做到以上幾個原則,只有正確接收財經新聞中傳遞信息,才能真正有能力實現投資收益。

 

責任編輯:梁政琪

=====

【ET財智Talk】聖誕新年外旅攻略 Klook岑皓祺分析疫後旅遊趨勢及策略!

理財真實個案分析,立即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欄名 : 理財加油站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