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個熱門遠端工作揭曉】年薪全部超過 255 萬台幣!應徵出現 5 大跡象要小心 |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10 個熱門遠端工作揭曉】年薪全部超過 255 萬台幣!應徵出現 5 大跡象要小心

A male engaged in remoet work with his puppy on a yellow sofa.

全球求職網 Indeed 數據指出,從 2023 年 3 月到 2024 年 3 月,遠距工作職缺增加 40%,顯示此熱潮對求職者的吸引力依然強勁。儘管在科技、金融、人力資源領域,遠距職位數量減少,但職業趨勢專家 Gabrielle Davis 認為,這是因為當整體就業市場趨緩,這些產業遭受的衝擊更為深遠。

此外,遠端工作趨勢早就不限於科技領域,各行各業都有越來越多求職者,展現出對靈活辦公安排的需求,甚至過往需要親臨現場辦公的職位,例如文件審查員、鑑識人員等,如今都已成為最受歡迎的遠端工作職位之一。

榜!10 大熱門遠距工作職位、薪資

以下是 Indeed 求職資料庫中 10 大最熱門的遠距職缺,其中每一項都提供全職或兼職機會,年薪全都在美金 8 萬元(約新台幣 257 萬元)以上,且角色十分多元,涵蓋醫療保健、房地產、環境科學等領域(編按:統計期間為 2024 年 1 至 4 月):

  1. 文件審查員:$123,427(約新台幣 397 萬元)
  2. 遠距醫療醫師:$139,412(約新台幣 448 萬元)
  3. 法醫分析師:$106,442(約新台幣 342 萬元)
  4. 房地產分析師:$103,157(約新台幣 331 萬元)
  5. 資深環境科學家:$92,018(約新台幣 296 萬元)
  6. 資深 IT 專家:$99,448(約新台幣 320 萬元)
  7. 資深工程師:$174,743(約新台幣 562 萬元)
  8. 社群媒體策略師:$81,329(約新台幣 261 萬元)
  9. 專案分析師:$98,392(約新台幣 316 萬元)
  10. 資深 AI/機器學習工程師:$170,186(約新台幣 547 萬元)

想要入手一份遠距工作,Offer 怎麼拿?

如果你是職場新鮮人,要想爭取遠端工作,需要比資深應徵者更多策略性準備,並有意識地建立起人脈網路,以下是《富比士》商業雜誌提出的建議:

  1. 辨明自身工作技能和興趣:了解自己的長處和職涯熱情何在,才能選擇最適合的遠距職缺類型,也將大大影響更長遠的職涯規劃。
  2. 學習相關技能:例如現代職場環境必備的數位素養(digital literacy)、有效的線上溝通和自主管理,具備這些關鍵技能將使你脫穎而出。
  3. 客製化履歷:請務必根據不同徵才廣告、職務描述,調整履歷和求職信內容;不僅要強調專業技能,更要凸顯你有獨立且高效工作的能力
  4. 善用遠距工作網站We Work RemotelyRemote.co 都是不錯的選擇,或者在傳統求職網站上開起「遠端工作」篩選器,以探索遠距職缺。
  5. 獲取相關經驗:即便是初階職位,雇主也可能要求具備相關經驗;對於新鮮人而言,參與遠距工作實習、志工活動,或自由接案,都會是很有價值的經歷。

馬上訂閱 TechOrange《AI TOgether》趨勢週報
每週幫你精選 AI 主題報導

感謝訂閱!隨時注意信箱的最新資訊

遠距工作如有 5 大跡象,專家建議不要接

擁有 15 年 100% 遠距工作團隊管理經驗的 Michael Wallace 建議,物色遠距職缺之際,求職者務必留意幾個警示信號:

  1. 溝通不足:一家在招聘過程中溝通不清晰、不到位的公司,錄用你後八成還是如此,這可能導致合作流程挑戰重重。
  2. 過度管理:若組織文化走微管理(micromanagement)路線,如使用軟體追蹤滑鼠移動,或主管頻繁傳訊息關切進度,這些過度監控表明對員工缺乏信任,勢必增加遠距工作壓力。
  3. 缺乏遠端入職培訓:就算是遠距工作,公司也需要妥善規劃入職訓練,否則新到職員工將難以理解組織文化與工作流程。
  4. 缺乏工作設備:遠距工作應該提供工作所需之工具和設備,包含必要的技術支持,或設立家庭辦公室的津貼,否則可能表明對遠距工作的承諾不足。
  5. 說法反覆不一致:要警惕那些標榜遠距工作,後來卻要求員工經常到現場辦公的公司,這種不一致性可能破壞工作與生活平衡,也顯示出公司政策與實際做法不符。

【延伸閱讀】

【遇到瘋子主管】心理諮商師教你 3 步驟優雅回應不講理的主管,爭取你的說話空間

六成老闆優先淘汰不懂 AI 的員工!但為什麼員工還搶著招認自己不會 AI?

【8 堂 Google 免費線上課程】帶你成為機器學習工程師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參考資料:《CNBC》《Forbes》《Fast Company》,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廖紹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