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當道,意見領袖成風向標,恐帶來哪些危險?|讀者太太/英國職場放大鏡|換日線

「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當道,意見領袖成風向標,恐帶來哪些危險?

「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當道,意見領袖成風向標,恐帶來哪些危險?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

民主社會最可貴的地方,就是對各種言論秉持多元開放的態度,並且在理性溝通的前提下,互相辯論彼此的想法,讓真理越辯越明,但在「取消文化」盛行的時代,這個民主社會最可貴的價值,會不會有消失的危機?

雙十國慶剛過,10 月 10 日當天我打開社群媒體,看到許多臺灣朋友和我一樣,在 news feed 上 Po 文祝賀國家生日快樂;但我手機滑了半天,卻看不到任何一位我追蹤的臺灣藝人在官方帳號上發文,他們安靜的程度直逼「網路斷線」,仿佛在這個「敏感」的日子,我關注的幾位臺灣藝人集體失聲,突然間失去了發文的動力。

雖然我不是藝人,但其實也能理解這個現象背後的造成原因,誰叫統獨議題一直是兩岸間最敏感、撕裂性最高的話題呢!而且任何一位有前往中國大陸發展的臺灣藝人,都知道自動自發地噤聲是最明哲保身的表現,因為誰也不願意得罪自己在大陸的金主,導致任何可能的潛在工作機會被取消。

很無奈的,隨著兩岸關係越來越緊張,這種因為害怕被取消讚、取消粉絲的支持、取消工作、取消代言、取消各種商演機會等等,而不得不在公開發言前「自我審查」的壓力,正快速地在臺灣的影視圈裡蔓延開來,成為部分臺灣藝人最重要的「政治正確」。

如果套用英國 2020 年除了 Coronavirus 以外,另一個最重要的「C-word」──「Cancel Culture(取消文化)」,剛好可以精確地解釋以上這個現象背後的成因,而且不只臺灣,「取消文化」正在伴隨著無遠弗屆的網路力量,迅速地影響全世界。

華人世界的取消文化,往往與國族有關

「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這個從今年 7 月起開始在全球流行的名詞,指的是在網路上發生的抵制行為──公眾人物的言論或行為遭各種抵制,導致工作機會、商業代言、網路影響力、個人公信力等都「被取消」。

譬如好萊塢演員凱文史貝西在 2017 年因為性醜聞一案,遭到 Netflix 在影集《紙牌屋》中換角的命運,個人形象也受到重創;《哈利波特》的作者 JK 羅琳也因為針對跨性別族群的議題,在社群媒體上發表「逆風發文」,不但在英國社會引起軒然大波,除了招致許多公眾人物包括 Eddie Redmayne 和 Emma Watson 在內的公開批評,甚至還有人在網路上揚言要姦殺她,其「被取消」的程度堪稱目前英國史上最激烈。

圖/IMDb

在西方社會,「取消文化」通常和性別歧視、種族歧視、同性戀、跨性別等文化議題有著密切關係;但在華人世界,「取消文化」雖然也和上述這些議題有關,不過很大程度上,政治意識型態和國族認同扮演了非常關鍵的角色。

除了先前提到部分臺灣藝人因為擔心曝露自己的政治傾向、對統獨議題表態,會遭到粉絲抵制,甚至面臨廠商撤換合作機會的風險,所以選擇在任何和政治相關的領域保持沈默外,商業品牌因為踩了國族認同的紅線而「被取消」最知名的案例,就是 2018 年義大利時尚精品品牌 Dolce & Gabbana 推出一個名為「DG Loves China」的 campaign,卻製作了一支缺乏文化敏感度(cultural sensitivity ),而被視為辱華的影片──導致影片一播出後就立即遭到中國網友抵制,不但造成原本預定要在上海舉辦的時裝大秀被取消,還引發中國影星集體抵制、中國消費者發起拒買運動,該影片除了馬上被下架,最後兩位設計師 Domenico Dolce 和 Stefano Gabbana 還親自錄製影片,向全球華人道歉,更用中文說了「對不起」後,整起事件才落幕。

去年 8 月,主演電影《花木蘭》的中國女星劉亦菲,因為在微博上公開力挺香港警察用暴力鎮壓抗議民眾,引發全球支持香港民主運動的網友們在社群媒體上用「#BoycottMulan(抵制木蘭)」這個 hashtag 抵制《花木蘭》,作為對劉亦菲的「取消」,輿論也將迪士尼延後《花木蘭》的上映時間和此事件做連結。而從今年 9 月 4 日《花木蘭》在 Disney+ 上映後,光是 9 月 1 日到 9 月 9 日期間,在 Twitter 上就有多達 19,236 則推文使用這個 hashtag。

圖/Badiucao@Twitter

雖然「取消文化」這個名詞是在今年才從西方社會興起,但其實這個現象早在許久以前就已出現,譬如張惠妹在 2000 年因為在臺灣總統就職典禮上演唱國歌,慘遭中國封殺 4 年;只是近年來由於社群媒體發達,讓網友更容易串聯起來,一起響應抵制行動。而且現代輿論能透過社群媒體即時傳達給公眾人物,對他們的衝擊更直接,也造成各種被取消的事件越來越層出不窮,因為廠商或贊助者會擔心如果不表態,自己會被「誅連」,成為下一個被網友抵制的目標。

網路「正義」可能造成什麼後果?

圖/Shutterstock

然而不管是為了什麽原因「被取消」,以上案例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公眾人物的言論或行為和網路上多數人的價值觀有所抵觸──只是這些網路上的「正義」,一定全部都是公平公正、100%正確的嗎?如果公眾人物不是因為行為不當、觸犯法律進而被抵制,而是因為公開發表自己對某個議題的想法,才被反對者抵制,這樣的結果會不會導致名人、網紅這些本來應該是「意見領袖」的人物,為了不被撻伐,或是「不想要和錢過不去」,漸漸變成不表態、沒意見、無主張的一群人?就像在大陸的發展的臺灣藝人,雙十節時都很「有默契」地集體保持沈默。

更嚴重的是,原本民主社會最可貴的地方,就是對各種言論秉持多元開放的態度,並且在理性溝通的前提下,互相辯論彼此的想法,讓真理越辯越明,但在「取消文化」盛行的時代,這個民主社會最可貴的價值,會不會有消失的危機?如果有一天,所有的議題都不需要經過辯論,只要看哪一方的 hashtag 比較多人使用,就能成為主流民意,那人們還會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嗎?「取消文化」如果發展到極致,是否可能造成 hashtag 變成網路霸淩的工具呢?

我想或許從今天起,作為閱聽人的我們,在網路上大力抨擊某位名人或網紅時,或許應該認真思考上述的幾個問題;而作為公眾人物或網路名人,發文前也最好認真思考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對即將要發表意見的議題有全盤且深入的了解,千萬不要只是道聽途說了某些歪理就大鳴大放,畢竟公眾人物的影響力不可小覷,請不要做錯誤的示範。

總而言之,網路越發達,媒體識讀的能力就越重要,因為媒體是一種武器,要保護自己還是要傷害別人,每個人心中應該都要有一把尺。

執行、核稿編輯:林欣蘋

關聯閱讀

作品推薦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廣編企劃|品牌 20 周年傾力貢獻!傳繼蠟雕工藝,巨型創作羅浮宮盛大展出,Cindy Chao 榮登法國百年珠寶學府,首位受邀亞洲藝術家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