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腦震盪的空白 - 明醫網

重塑腦震盪的空白
應及時治療 避免腦創傷

[2013-03-15]

腦震盪也許是很多人都聽過、但其實不太理解的一種腦部創傷。它沒有造成頭破血流,而關於受傷的過程,病人往往只有依稀印象,甚至已經沒有記憶。然而,若治療不當,它可以演變為更嚴重的腦部創傷。面對這種棘手的「空白」,醫生會如何診斷及施治?

去年底傳出,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家暈倒跌傷,導致腦震盪的消息。腦震盪(concussion)本來只是一種輕微的頭部或腦部受創,不過,報道指她的主診醫生其後在磁力共振檢查中,發現希拉里右耳的後腦部與頭骨之間的靜脈出現血塊,診斷她患有一種不常見的靜脈中風──右靜脈竇血栓(right transverse sinus venous thrombosis)。這個重要發現,改變了本來腦震盪的治療方案,醫生給她處方薄血藥,經過數周的治療與休養,有信心她可以完全康復。

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腦內科教授張德輝認為,希拉里這個受傷的個案非常鮮見,但這次的腦震盪,可能救回她一命。

腦震盪的冰山一角

腦震盪在醫學上的定義,可說又嚴格又寛鬆──若病人頭部曾受撞擊,之後沒有肉眼可見的外傷,即頭皮沒破損、頭骨沒破裂;經各種醫學掃描後,亦不見頭皮、頭骨、腦膜甚至腦袋有瘀血或出現神經功能障礙;而病人表示有「不適」,例如曾經昏迷、醒來後有短暫失憶、不能集中精神、暈眩、疲累、頭痛、頭脹、作悶等狀況,都可界定為「腦震盪」。

正因徵狀如此抽象,醫學界對腦震盪的了解亦只是「冰山一角」。「其實現時全港、甚至全球都沒有統計因腦震盪而入院的實際病人數字。因為病人撞到後暈一暈,醒來後未必會入院,即使入急症室,也未必會收症。不論在香港或國際上(都認同)若病人沒外傷、檢查不到有任何情況,甚至連掃描都找不到任何問題,是未必會收入院的。」

張德輝指,經診斷需留院觀察的腦震盪病人,因無外傷,一般會送往內科病房。以服務港島西五十萬人口的瑪麗醫院計,現時內科每月僅有五至十個腦震盪個案,病人常見是因為不慎撞傷、交通意外(包括司機與乘客),以及在飲酒或服藥後暈倒所致。

撞擊腦袋物理學

「我當時做着某件事,突然『砰』一聲撞到了,我都不太清楚……醒來好痛,然後便在醫院了。」張德輝指,這是許多病人在腦震盪後最常見的描述。為何一些輕微撞擊,可令病人有失憶、頭重重、渾身不適的情況?他解釋,要造成創傷,除了直接撞擊(如用棍重擊)或貫穿性創傷(如尖物或子彈的穿透),我們的腦袋亦可以因為撞到自己的頭骨而受創。

在頭顱結構中,高密度的頭骨是硬的,而前額下方、眼球對上的頭骨更呈不規則狀;密度較低的腦袋,則如豆腐般柔軟,而腦袋內的不同物質,如腦脊髓液、白質、灰質等,亦各有不同的密度。在物理學上,不同密度的物質,在突然加速、減速或轉動的情況下,各有不同的加/減/轉動速度,如此會產生的情況是:當突然煞停時,頭骨先停,但腦袋還在向前衝,如此便會撞入自己的頭骨,輕輕刮一刮,便足以令腦袋受傷了。所以,跳樓機、笨豬跳、突然煞車都可引致腦震盪。

張德輝補充,交通意外後,有時司機或乘客會表示出現失憶,但腦部檢查卻沒發現創傷,這都可能是腦震盪所致,「不一定要撞到頭,猛力搖晃一下,頭骨與頭顱之間已可產生一種磨擦力與撞擊力。」

失憶一分鐘

這種撞擊何以令人失憶?張德輝解釋,腦袋的神經功能來自神經線的傳電,而每個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位,是依靠神經傳導物質「手握手」般連繫着,「我們相信,在震動撞擊時,神經組織的接連或傳電均受到影響,令整個系統忽然失靈。」通常由腦震盪導致的失憶,時間會短暫至不及一分鐘;而所謂的「失憶」,並非什麼都記不起,更多是「矇查查」,如病人無法清楚描述撞到的經過、當時有多痛等。不過,因為腦震盪的創傷輕微,所以張德輝強調,病人「失憶」的時間,不應該會超過一天,「跌倒後,人很慌張、失憶或思維混亂,可能只會維持幾分鐘至一小時,慢慢理應恢復過來。」

病人一分鐘的失憶,可以令醫生的診斷更加困難。雖然醫學界把腦震盪定義為輕微的受創,但張德輝指,也有一些伴隨腦震盪而出現的較鮮見腦部創傷,一旦診治延誤可以帶來更大的併發症,例如硬膜下血腫(Subdural hematoma)等較嚴重的頭部創傷腫塊。所以,老人、兒童或獨居人士,若曾跌倒而無法表述、又無擊目證人,都是容易遺漏的個案。但他提醒,細心觀察仍是有可尋,例如孩子的情緒會顯得忟憎,而環境亦是線索:「若曾跌倒而有短暫失憶,通常醒來時都會發現自己躺在地上。」

用時間來治療

病情無色無形,要治療腦震盪,時間是常用的「藥方」。張德輝解釋,腦部即使曾受輕微震盪,但其實尚未正式「受傷」, 所以觀察病人二十四小時、最多四十八小時,病人情況一般都會好轉,可以出院,「若能完全避免腦震盪復發,癒後情況應該很好,是完全的康復、沒有後遺症。」

事實上,腦震盪的最有效「治療」,其實是找出撞傷原因,加以預防,因有醫學文獻指出,病人若再次發生腦震盪,後果可以很嚴重,「若在腦震盪後慢慢恢復的期間,出現相同的受傷,下次是可以造成腦出血、腫脹等。」這段高危期大約在受傷後的數天至一星期左右。而留院一至兩天觀察的目的,亦正是希望預防病人再次發生腦震盪,醫生會替病人尋出背後原因,如因飲酒、藥物反應而撞到?還是因為年老、柏金遜症或關節問題而容易跌倒?當然,最令人擔心的情況是暴力虐待,例如常見於嬰兒的搖晃症等等。

身體會說話,卻也考驗醫生的觀察與診治的功力,「其實理論上,若不是病牀緊張,最理想是每個病人都入院、都做電腦掃描、都觀察四十八小時才出院,這便沒事了。但不可能的。」所以,張德輝提醒市民,若曾經撞到頭部,有上述的腦震盪的徵狀,到急症室求診時應實話實說,而下列數項資料都有助醫生診斷:

究竟在什麼情況下受傷?

撞到頭後,有否短暫失憶、或思維混亂?

有否短暫的(不超過半小時)不省人事?

-----------------------------------------------------------------------

計算昏迷指數

格拉斯哥昏迷指數(Glasgow Coma Scale,GCS)是常用的昏迷評估指數,也有助評估腦震盪個案,指數以患者的三大反應——睜眼、說話及運動為計算基礎:

睜眼反應(Eye Opening)

4分:可自然張開
3分:經說話指示後會張開
2分:四肢或胸骨受外來刺激而痛楚後會張開
1分:對刺激沒有反應

說話反應(Vebal Response)

5分:說話如常
4分:可回答問題,但顯得迷惘
3分:答非所問,能使用單字
2分:僅能發出聲音
1分:不能說話

運動反應(Motor Response)

6分:可依指令活動
5分:對痛楚的刺激,身體會作出有意義的移動
4分:受到痛楚刺激時回縮
3分:受痛楚刺激時屈曲
2分:受痛楚刺激時會有僵直的伸展
1分:沒有任何反應

醫生會透過多種檢查方法,評估患者上述三項的表現並將分數相加。總分愈低,昏迷程度愈高(14-15分為輕度昏迷;9-13分為中度昏迷;3-8分屬嚴重昏迷)。而按現時醫學上的定義,13-15分以上屬於腦震盪。

-----------------------------------------------------------------------

三大高危部位

不同的撞擊方向,會傷及腦部的不同部位:

額葉:即額頭位置,因向前撞時腦袋亦向前衝,撞到前方頭骨所致,又因這部分的頭骨呈不規則狀,更易割傷腦袋。這部分主宰記憶、思維、性格、計劃能力。

後腦:向後的撞擊力則會傷及「後尾枕」,這部分主宰視覺,所以撞傷頭部後常見會頭暈眼花,也有些人會突然失明。

顳葉:除了前向、後向的受傷,也有轉動的受傷,此時會影響顳葉,即太陽穴,這部分主宰情緒及記憶,尤其新近的記憶。

-----------------------------------------------------------------------

希拉里的靜脈中風

從希拉里主診醫生的治療方案中,有機會推斷出她的病情。張德輝解釋,若希拉里的靜脈血塊是由腦震盪產生,醫生絕不會處方薄血藥,如此反而會令流血情況惡化。故從醫生的處方可以推斷,血塊早於她跌倒前已形成,甚至是導致她暈倒的原因。

腦靜脈竇血栓是鮮見的靜脈性中風,只佔中風個案的百分之一至二。病因包括脫水、頭頸部位發炎等。回溯她在事發前曾經外訪又水土不服,若期間受過濾性病毒感染,引致屙嘔,可能因脫水而令靜脈血液回流欠佳,形成血塊。所以,雖是因為腦震盪而入院,其實腦震盪是最遲才出現的問題,也間接令靜脈竇血栓問題曝了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