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锦草_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
目录
正在收听 :
一分钟了解地锦草(大戟科大戟属植物) 1.5万 1'2"
地锦草

俗名:千根草、小虫儿卧单、血见愁草、草血竭、小红筋草、奶汁草、红丝草。[7]

地锦草(拉丁学名:Euphorbia humifusa Willd. ex Schltdl.),是大戟科大戟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根纤细,常不分枝;匍匐,自基部以上多分枝;叶对生,呈矩圆形或椭圆形;花序单生于叶腋,边缘具白色或淡红色附属物;蒴果呈三棱状卵球形,花柱宿存;种子呈三棱状卵球形,灰色,无种阜。花果期5~10月。[7]

地锦草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温带。其在中国为广布物种,除海南外,全国各地均有种植。[7]地锦草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生命力顽强,铺地而生,常生于草原、荒地、田间、地头、石缝、砖缝等。[8]

地锦草全草均可入药,其味辛,性平。在《中药学》中记载地锦草具有凉血止血,活血散瘀,止血而不留瘀的功效,常用于血热所致的咯血、衄血、便血、尿血、痔血、崩漏以及外伤出血。[9]同时,地锦草还具有抗菌、中和毒素及杀虫[7]的作用。[10]

  • 中文名
    地锦草
  • 拉丁学名
    Euphorbia humifusa Willd. ex Schltdl.[3]  
  • 别名
    地锦、铺地锦(俗名)、田代氏大戟(台湾植物志)、红斑鸠窝、红丝草[1]  
  • 木兰纲
  • 金虎尾目
  • 大戟科
  • 大戟属
  • 地锦草
  • 命名者及年代
    Willd. ex Schlecht.,1814

形态特征

地锦草为一年生草本。根纤细,长10~18厘米,直径2~3毫米,常不分枝。茎匍匐,自基部以上多分枝,偶而先端斜向上伸展,基部常红色或淡红色,长达20(30)厘米,直径1~3毫米,被柔毛或疏柔毛。叶对生,矩圆形或椭圆形,长5~10毫米,宽3~6毫米,先端钝圆,基部偏斜,略渐狭,边缘常于中部以上具细锯齿;叶面绿色,叶背淡绿色,有时淡红色,两面被疏柔毛;叶柄极短,长1~2毫米。[1]
地锦草花序单生于叶腋,基部具1~3毫米的短柄;总苞陀螺状,高与直径各约1毫米,边缘4裂,裂片三角形;腺体4,矩圆形,边缘具白色或淡红色附属物。雄花数枚,近与总苞边缘等长;雌花1枚,子房柄伸出至总苞边缘;子房三棱状卵形,光滑无毛;花柱3,分离;柱头2裂。蒴果三棱状卵球形,长约2毫米,直径约2.2毫米,成熟时分裂为3个分果爿,花柱宿存。种子三棱状卵球形,长约1.3毫米,直径约0.9毫米,灰色,每个棱面无横沟,无种阜。花果期5~10月。[1]
地锦草

生长环境

地锦草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生命力顽强,铺地而生,常生于草原、荒地、田间、地头、石缝、砖缝等。[8]
地锦草

分布范围

地锦草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温带。其在中国为广布物种,除海南外,全国各地均有种植。[7]

主要品种

斑地锦草(Euphorbia maculata L.)形态与地锦草相似,只是叶面中央有紫斑。原产于北美,归化于欧亚大陆;产于江苏、江西、浙江、湖北、河南、河北和台湾。生于平原或低山坡的路旁。同样供药用。[4] [5]

繁殖方法

地锦草用种子繁殖。[4]

栽培技术

播散种子:9~11月,采收果实,搓出种子,簸净杂质,晒干贮藏。3~4月播种。播前,把种子混到拌有人畜粪水的火灰里,使成种子灰,每亩用种子150~200克。播时,先播早玉米,行距约100厘米,窝距约66厘米,然后在玉米行间,播种两行地锦草,行窝距各26.6~30厘米,深3.3~6.6厘米,做到窝大、底平、土松,施人畜粪水后,把种子灰匀撒窝里。[4]
地锦草
田间管理:幼苗生长较慢,在苗高3.3厘米左右时,要注意扯去窝里杂草,并追肥提苗。在早玉米收获后,正是地锦草生长旺盛的时候,要砍去玉米茎秆,立即中耕和追肥一次。[4]
正在加载 展开全文
正在加载 加载更多
查看更多
打开百度App阅读全文
猜你关注
广告
猜你关注
广告
以上商家均已加入百度信誉V保障计划
分享你的世界
我要说
词条目录
  1. 百科名片
  2. 形态特征
  3. 生长环境
  4. 分布范围
  5. 主要品种
  6. 繁殖方法
  7. 栽培技术
  8. 主要价值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参考资料详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