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台灣原本是有原生種鳳梨的,但很快就因為日本人發展罐頭工業而被淘汰掉了,全台目前所剩不多。(根本是國寶啊)最後也因此讓一群台灣人飄洋過海到日本石垣島當起了鳳梨農夫。

作者家中栽種土鳳梨、也生產土鳳梨酥,由他來帶大家一窺土鳳梨的真面目、了解台灣土鳳梨背後的台灣故事。

(責任編輯:林芮緹)

15339081687_76d6dbda86_z

文/lan0846

小弟家裡還在種土鳳梨和做土鳳梨酥自產自銷,對土鳳梨有一點點研究,如果有誤再麻煩高手補充。

土鳳梨原來不是「真正的本土鳳梨」

土鳳梨的名稱是針對開英種鳳梨的俗稱。這種鳳梨稱作smooth cayenne,日語稱スムースカイエン,台灣人過去稱南洋種。

說到土鳳梨的由來,也跟台灣過去日本殖民時代有關。在那個時代,日本政府為了仿效當時鳳梨罐頭最大出口產地夏威夷,而從夏威夷引進smooth cayenne開英種鳳梨。

在引進此種鳳梨之前,台灣島內也已經存在清代跟著移民漢人而來的鳳梨,這種鳳梨俗稱本島仔鳳梨(台語)。

本島仔鳳梨的氣味很香濃,香氣應該超過土鳳梨的香氣。但因為結眼深所以在去皮之後必須用刀子將結眼挖掉,剩下的才是果肉。也因為這個動作麻煩,在機器去皮之後還需要人工去結眼,所以日本人才向外尋找適合製作鳳梨罐頭的開英種鳳梨。

這大約是1910年代的事情了,而此時也是台灣罐頭產業正發展的時代,但當時絕大多數的鳳梨農仍習慣種植本島仔鳳梨。日本人為了推廣開英種鳳梨在台灣各地設置推廣所,將近二十年的測試和實驗,一直到1930年代才確定中部地區適合種植開英種鳳梨。

本島仔鳳梨的種植上它不需要過多的照顧,可以忍受太陽直射,可以忍受南部地區較為不平均的雨量。但開英種鳳梨恰好相反,無法忍受太陽直射和不平均的雨量,因此在日本時代的台灣,在南部種植開英種鳳梨是失敗的;反而因為中部地區,特別是八卦山山脈,環境及氣候適合開英種鳳梨生長。

 

日本創造的台灣土鳳梨外銷王國

1930年代,日本人因為一次中部地區異常寒冷導致本島仔鳳梨全面歉收的契機,全面介入了中部地區的鳳梨種植,大量引進了開英種鳳梨。除此之外也大量合併了中部地區的鳳梨罐頭工廠,成立了台灣合同鳳梨株式會社

因為這次的合併也導致中部鳳梨大王林發先生帶了三百多位農民移居石垣島種植,而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文章後面會再提到。

也因為日本政府的強力介入下,中部地區特別是八卦山地區,成為了鳳梨罐頭加工非常興盛的地區,也成功複製了夏威夷罐頭經驗。

而這種鳳梨在農民口中就稱作土鳳梨或南洋種鳳梨,就我阿公口述,一直到1940年代的改良鳳梨品評會才正名做スムースカイエン開英種鳳梨。

而土鳳梨大量發展及大量出口賺取外匯的歷史就此展開了。

戰後一直到美援終止這段時間是台灣鳳梨罐頭發展迅速的時間,美援終止後馬口鐵缺乏,漸漸導致鳳梨罐頭產業沒落,改走鮮果食用路線。因此這種人人口中說著帶有「酸味」的土鳳梨漸漸開始被改良成以甜度為主的鳳梨,李如金鑽鳳梨、甜蜜蜜鳳梨、牛奶鳳梨等等。

土鳳梨很酸是一個誤會

其實土鳳梨(開英種鳳梨)並不是酸,應該說這是它本身的味道。
土鳳梨四季皆有收成,而酸甜隨著一年四季有改變。

土鳳梨是絕對可以直接食用的,特別是第一二季的土鳳梨(端午到中秋之間)。三四季的土鳳梨雖然酸,但也不到吃不下去的地步,在一二季時(約端午到中秋)甜度也是很夠的,除了甜之外它也保有那種鳳梨原始的香氣那種「喟口」,而這種滋味是後來的改良鳳梨所比不上 的味道。

所以說,我不太認同土鳳梨就應該被賦予那種「酸」的印象。這應該是上天賦予鳳梨最自然最原始的滋味,也是因為改良才產生這種酸甜之別。老人們總說這是「喟口」,只是因為幾十年來的改良,讓人們忘了鳳梨它原始傳統又自然的味道。

小時候阿嬤會將夏天的土鳳梨蜜過煮過,裝進冰包裡面變成鳳梨冰,好懷念。土鳳梨帶有扎扎實實鳳梨的香氣,還有那酸的喟口,真的很棒!

所以:

  1. 土鳳梨是針對開英種鳳梨的俗稱。
  2. 吃土鳳梨酥時可以注意後面的包裝原料是不是開英種的鳳梨。
  3. 土鳳梨酥不一定都是酸的;如果太酸,不保證沒有添加……

土鳳梨的真面目!

我的家族在我阿公的阿祖(1897年去世)開始便已經在八卦山地區種下本島仔鳳梨,一直到1930-40年代之間才開始改種植開英種鳳梨,所以本島仔鳳梨能留下來是真的非常珍貴。

日本時代鳳梨改良品評會我的阿祖和太祖拿過壹等賞的獎狀,現在是傳家寶:

View post on imgur.com

我阿公目前還種有剛剛開頭說的本島仔鳳梨,大約還有留下十株,我阿公說這是他的傳家之寶,也是他的寶貝種鳳梨。之前有吃過一次,吃起來滿不像我們現在認識的鳳梨。

有很多人想知道本島仔鳳梨長什麼樣子,因為手邊的資料比較少,所以這邊只有一張照片和一段小短片。這張是本島仔鳳梨(在來種鳳梨)的照片。

View post on imgur.com

這是一天和我爸載鳳梨回工廠處理時,我阿公給我的隨手拍。這段影片便有拍攝到我阿公所留下來的本島仔鳳梨約十株,剩下這十株一年只會生個一兩顆鳳梨出來,或者沒生。

漂洋過海變成日本石垣島名產的台灣土鳳梨

其實還有個更有趣的故事,在稍早的介紹中有提到,1936年日本人主導的鳳梨工廠合併,合併成台灣合同鳳梨株式會社。

這個事件也導致林發先生(台中人)帶著拒絕合併的廠商及與工廠配合的農民,離開中部地區找尋適合種植鳳梨的地點。後來因得知日本沖繩石垣島適合種植鳳梨 ,因此帶了三百名的鳳梨農前往石垣島開墾。

比較有趣的是,石垣島有紅土,如同八卦山脈適合種鳳梨的紅土一樣。而這三百名台灣農民有的留在石垣島落地生根了,有的回到台灣,到今天石垣島仍然有一千多名的台灣裔。

因此,鳳梨也是石垣島的名產,更有意義的是,種植鳳梨的大部分是台灣人後裔;而種植的鳳梨就像八卦山現在種植的鳳梨一樣,都是開英種土鳳梨,這些台灣人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仍會使用台語。

如果有興趣可以看這部快上映的紀錄片《海的彼端》:

其實我們現在的土鳳梨充滿了可以敘述的故事。

不只是故事,它反映的也是台灣一個時代的演進。
從過去代表著鳳梨罐頭,到今天以另一種形式代表著土鳳梨酥。
不僅僅是經濟模式的轉變,也是兩個時代的連結。

所以在吃土鳳梨酥(用開英種做的鳳梨酥)的同時,也要記得您正在享用的是有著百年歷史脈絡的產物。這一塊土鳳梨酥不僅僅代表著台式文化,它還乘載了百年前那個迷人的鳳梨「喟口」。

謝謝各位今天看了小弟我有關土鳳梨的介紹。

家裡自產自銷,本身自己對歷史比較有興趣,為了能建構出故事,才對土鳳梨稍微去研究了一下,所以針對歷史的敘述會比較清楚。

大概是這個樣子,下台一鞠躬!


(本文經原作者 lan0846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Re: [問卦] 土鳳梨酥真的比較好吃嗎?〉〈Re: [問卦] 土鳳梨酥真的比較好吃嗎?。首圖來源:Blowing Puffer Fish,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