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換關節不該只有三種Size」台灣首個3D列印客製醫材平台成軍|數位時代 BusinessNext
「 換關節不該只有三種Size」台灣首個3D列印客製醫材平台成軍
「 換關節不該只有三種Size」台灣首個3D列印客製醫材平台成軍

穿衣服需要搭配尺寸,其實,換關節也需要。「有位病患因為髖關節缺損,赴澳洲找廠商打造3D列印骨材,但一段時間後送來的尺寸分成 L、M、S三種,其實也不見得能完全符合需求。」可成生技董事長劉永隆說。

劉永隆曾任台大醫院骨科醫師,一頭栽進3D列印醫材領域後才發現,要做到「精準」確實不容易,且醫療器材從材質、生產到販售都需要經過認證和審核。而由他帶領的可成生技,以鈦合金為材質,能透過3D列印打造人工骨材,目前通過衛福部一、二、三級醫材認證,希望今年正式申請產品查驗登記,幫助更多病人。

劉永隆笑說,以前當骨科醫師最怕人工關節裝不進去,甚至還要在旁邊的車床「加工」,這對醫生來說很辛苦,也不利於病患恢復健康。

3D列印客製醫材聯盟
工研院和台大醫院、法德利科技及可成生技簽訂合作意向書,將正式組成3D列印客製醫材聯盟。
圖/ 工研院

瞄準精準醫療,首個3D列印客製醫材平台成軍

不過,即便像可成生技這樣擁有3D列印技術的廠商,仍無法單打獨鬥。10月15日,工研院和台大醫院、法德利科技與可成生技共同宣布,將成立「臨床轉譯研發中心」,成為國內第一個可快速打造個人客製化醫療器材的平台與產業鏈,就是希望能結合診療端、軟體和3D列印業者的資源,提早預備未來需求。

工研院表示,人工骨材除了有尺寸、材質上的差異,加上每個人的骨頭密度也不一樣,若要做到真正的客製化,其實很需要在治療前端蒐集資訊。

因此,這個3D列印客製醫材平台,未來除了骨科,也會納入醫院不同科別的臨床研究需求,取得醫學影像。透過工研院生醫所、雷射中心和材化所的模擬分析,加上法德利科技與達梭系統建置模型,提高醫材設計和個人需求的匹配精準度,最後由可成生產醫材,再回到台大醫院植入人體。

工研院生醫所所長林啟萬表示,根據工業局2018年生技白皮書指出,2017年前十大進口醫材產品約占醫療器材總進口值的55%,其中,包括「人工骨頭、骨球、骨板、骨釘、螺絲、骨水泥」等相關植入式醫材,近年進口量持續攀升。 希望這樣的一條龍3D列印客製醫材產業鏈,能有效替代進口產品。

台灣雖在年初發布「3D列印醫療器材管理指引」,但仍需要等更多業者、學研聯盟出現,並通過審查讓產品上市,才有助於架構完善的產業鏈。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Be Young and Beyond  引領台灣破浪的創業家們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