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旅人@iM網欄】七月鬼門開 鬼月說高街 - 香港經濟日報 - 即時新聞頻道 - iMoney智富 - 名人薈萃 - D200816

【真旅人@iM網欄】七月鬼門開 鬼月說高街

名人薈萃

發布時間: 2020/08/16 12:32

分享:

分享:

還有三日,便是農曆七月一日,相傳地府大門會在這天漸漸開啟,到月中「盂蘭節」,鬼門關便會開至最大,然後慢慢閉合,並在月底最後一天完全合攏,期間亡魂可自由往返人間遊蕩——如此鬼月,當然最宜講鬼故。

香港雖然地方細細,卻盛產鬼故,要數最著名的鬼地方,位於高街2號的「高街鬼屋」必入三甲;大樓於1892年落成,本是國家醫院護士宿舍,1939年改建為女病房以紓緩旁邊域多利精神病院的擁擠,據說當年有財迷心竅者會迷暈病人供特權人士褻玩,不堪受辱的女子,惟有走到天台跳樓以求解脫。大樓於日據時期被徵作憲兵總部,地牢成了逼供及行刑室;重光後,大樓再度成為精神病院,著名粵劇編劇南海十三郎江譽鏐(*見注)亦曾為病患。1961年青山醫院啟用後,大樓改作日間精神科門診部,1971年爾後便是漫長的空置期,近卅年間鬧鬼之說愈演愈烈,有說附近居民目睹數十名女子在天台排隊跳樓,有說空置大樓內不斷傳出淒厲慘叫,有說入內探險者想離開時發現房門由一面牆移到另一面牆;甚至有一名網絡作家寫下長文,記述自己小時候看《大迷信》影碟,透過電視螢幕看到半透明的神父影像,到中學時與同學到鬼屋探險竟再見神父甚至與「祂」交流的奇遇。

網上圖片

受「盛名」所累,舊精神病院雖於2006年改建成西營盤社區綜合大樓向群眾開放,僅只保留了原建築的正立面,還是有人聲稱晚上看到某些房間會閃出「三長兩短」的燈光求救訊號;去年一名保安員首日上班即在大樓內猝死,也引來廣泛報導與猜疑。

撇除靈異傳說,大樓僅餘下的立面部份仍甚具欣賞價值——屬於本港罕見的古典巴洛克風格,厚重粗礪的花崗石砌成壯觀的兩層高外牆,上下兩整排巨型拱門帶出堂皇的空間感,外側卻飾以光滑的線腳、精巧的女兒牆,還有鮮明的隅石(牆角石),烘托內裡寬闊的拱形遊廊和熟鐵欄杆扶手裝飾,剛柔並濟,顯得既剛健又優雅,與同期的尖沙咀前水警總部(現1881 Heritage 商場,屬新古典主義建築)、半山甘棠第(現孫中山紀念館,屬愛德華式建築),感覺迥然不同,已於2015年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有趣的是,儘管風格不同,但由於美利樓(屬維多利亞式建築)遷移至赤柱時遺失了部份煙囪,結果就用舊精神病院的頂上,兩大鬧鬼建築合二為一,卻沒鬧出更猛的鬼話,不曉得該慶幸還是遺憾。

鬼屋前的佐治五世公園,也盛傳下有天然溶洞,被日軍因利乘便用作「萬人坑」,港鐵西港島線動工時,更有傳因使用炸藥震動到溶洞,令洞中好幾具屍體掉落隧道中。毗隣鬼屋和公園的東邊街,同樣鬼影幢幢,不少街坊聲稱看到本在公園內踼波的小孩,因為追波沿著東邊街的「長命斜」跑下去,但無論那小孩跑得多遠,卻依然能在水平視線看到其背影,只能認定「他」其實是在凌空跑步。

據《鬼月鈎沉》作者周樹佳老師考證,最遲於1857年西營盤已有盂蘭勝會,可能是香港最早期的盂蘭慶典;而從戰後 1946年開辦至2015 年的「渣甸橋東邊街街坊盂蘭勝會」,亦曾有兩宗流傳甚廣的鬼故:其一是此勝會本為超度日治時期的冤魂而設,但1953年因物資短缺,負責的長老四叔打算將勝會規模減半,但沒多久卻被七號差館(對,又一「勝地」)幫辦請去說話,說前晚一行四人包括一長鬚老者、一個胖子和一個白面年輕人到報案室,要求他代為傳話給四叔,稱盂蘭勝會的金銀衣紙「不能減,只能加」。四叔聽幫辦描述那四人容貌,心知是戰時枉死在日軍手上的街坊,於是馬上改變決定。

另一宗則源於當年登上各報頭條的交通事故——1984年8月24日(農曆七月廿八),一輛停泊在東邊街的貨車,車上滿載盂蘭勝會拆棚後所剩竹枝,突然溜後直衝下山,接連撞到並推動兩輛途經的私家車直插入路旁店舖,其中一部寶馬私家車油缸爆炸起火,釀成三死九傷的慘劇。寶馬司機是贊育醫院的醫生,據說那年他曾投訴附近勝會的噪音太大、煙火薰人,騷擾病人休息,令到勝會草草收場,才引致一眾幽魂向他報復。

其實醫生只是克盡己責,就算阻鬼搵食,也罪不至死;近年盂難勝會因缺場地、少支援及後繼乏人等種種因素,雖2011年「潮(籍)人盂蘭勝會」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早已不復往時風光,今年各區盂蘭勝會在疫情下更是通通停辦,還望各位「好兄弟」多多體諒,勿作惡作祟,畢竟亂世之中,做人還辛苦過做鬼。

*注:江譽鏐最出名的「瘋人瘋語」,是一次打999報稱被人偷去一雙鞋,到場警員問他知否是誰偷了,他說知道,左邊鞋是毛澤東偷的,右邊鞋是蔣介石偷的,搞到自己左右都沒法走。導演古天農曾於受訪時表示,他就是聽到這句話,於是叫杜國威撰寫關於這位悲劇天才的故事,最終成就了紅極一時的話劇《南海十三郎》。 

作者_Rebecca Tang簡介:

愛旅行的女子,被朋友戲稱為「沒雀的腳仔」。自16 歲揹起背包,行遍六大洲五十餘國,情緒病沒發作時,也愛和人聊天聽別人的故事;近半年努力令腳步不被疫情所困,嘗試參與開發本地導賞路線,重新發現香港。

更多真旅人@Rebecca Tang的文章請按此
如欲查看更多iMoney網上專欄的內容請按此
即睇iMoney全新網站【 imoneymag.com
#立即訂閱掌握投資創富資訊【 https://imoney.hket.com/im/subscription
#即Like iMoney智富雜誌 專頁【設定為 搶先看/See First】搶盡投資先機!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Rebecca Tang

欄名 : 真旅人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