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b48group不遗余力地建立海外分团的目的是什么?

日本娱乐行业一直以来给人的感觉就是偏保守?但是48G却不遗余力地建立海外分团,即使在上海和台北产生纠纷也不死心,这是为什么?
关注者
10
被浏览
4,767

6 个回答

看到有的回答扯的太多了,但真正的核心原因很简单啊:那就是因为AKB是围绕剧场活动的。

AKBGROUP的模式和日本传统娱乐圈以及传统偶像圈的模式不一样,地缘性很强。所以要扩大影响力,必须要不停的开分团。

AKB当初创建的理念就是“可以见面的偶像”,也就是说要把偶像平民化,让以前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偶像拉到粉丝的面前。所以AKB是以剧场为活动核心的,很多刚了解AKB的人都忽视了这一点,因为毕竟大部分中国粉丝还是屏幕粉,想接触到剧场是有一定门槛的。而一旦确立了以剧场为核心,那么东京的粉丝,和外地的粉丝待遇可就天壤地别了。解决办法就是开地方分团。在其他城市也建立剧场。再发展下去自然就是海外分团了。中国人不方便来日本看剧场,那在上海本地看剧场总可以了吧。所以AKB要扩大影响力,就必须扩大分团数量和剧场的数量。

而46系并没有按照地域来开分团,就是因为46系没有剧场,没有那么强的地缘性。所以自然就不需要建什么海外分团了。

BaseDALVsMsg修改声明:4.3发完发现错别字太多,4.4就改了一下,顺便也做了一定的补充

--------------

谢邀!

先要说声对不起,题主问的是“海外”,这里我却要“混为一谈”——即同时包括日本国内和海外,AKB开这么多分团的意义在哪里?


说起来这个问题的解答其实可以有很多种,比如说巅峰时期的AKB是块“香饽饽”,涉及到各个方面、层次的势力“利益均沾”什么的。但是考虑到时效性,就着近两年的情势看,我这个回答侧重于这4个方向的理解:钱、政治、关系、影响力

其实这是一个大作文,有时间我再来详细地写一下(这话说得多兑现得少,连我自己都不信,笑哭)。先上一个简单的版本。

第一、钱。

钱是开分团的主要动因,至少是之一。作为京乐的下属企业,AKS是真金白银买来的,不谈钱,我就觉得呵呵了。

AKB的品牌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就算现在乃木坂46影响力超过了AKB,但是实际上AKS仍然可以把乃木坂46拿过来当作自己的功绩宣扬。

既然AKB的牌子值钱,那就可以拿来变现,而开分团就是AKB品牌变现的方式之一。

在海外的分团,品牌授权就是一笔直接的收益。同时,AKB的歌曲授权,不管是AKS买断还是作为代理商,都一样可以获得收益。国内的分团,则会有更多直接的收益。当然,经常被说成“赔钱团”的HKT除外(我好像有恶癖,日常黑开踢)。

今年在曼谷举办的“亚洲偶像嘉年华2019”,操办人之一是AKS,赞助商是盛大游戏,这种活动也是赚钱的。

第二、政治

政治就是名声、身份、地位、权柄这些。

AKB、秋元康、AKS这些年持续不段地扩张,确立了“AKB48是日本偶像文化的代表”、“国民的Idol”这些名号,相应地秋元康和AKS也不断收获了各种地位和权柄。

秋元康是朝日电视台制作委员会成员(名字可能不对,以后查完了修正),表面看起来这个委员会和社长的地位已经很接近了,另外,秋元康还是京奥组委会委员。以及在秋元康文化部(日本)的任职(看过相关的新闻,不确定是不是正式的授职)。这些表明,秋元康从一个偶像团体的制作人、电视节目的制作人,跨界到了政客的行列。

AKB的分团数量和规模,都是政客秋元康的政治资本。

最近NGT的事件,秋元康本人和AKS的表态,都在努力撇清秋元康和NGT事件之间的关系,看起来秋元康是越来越像一个政治家了(翻脸如翻书不是政治家的基本技能么?)。

第三、关系

越是成熟的社会,越是人情社会。法律作为边界和框架,期间是无数的关系填充着空白。

就AKB来说,越多的分团,就可以联结、维持着更多的关系。比如说通过STU,AKS就跟博报堂搭上线了。比如说HKT,CD发行在环球音乐。

国内是如此,国外也有很多微妙的内容。按照日资企业抱团出海的习惯(如果看了《三井帝国在行动》就会觉得更夸张),AKB的海外分团拓展行动,应该多多少少跟当地的日资企业、分支机构存在着互相扶持的关系。

比如说JKT48的实际操作人是电通在印尼的分公司。比如说,AKB48-China成立之前,宣布要和上海的某日企联合推出手游。

第四、影响力

影响力包含很多层面的意义,比如说秋元康说的AKB的存在感“变得稀薄”了,可以通过分团的特别是国际化的分团加深AKB本身的意义,让它“变厚”;比如说,AKB48作为“可以见面的偶像”,更多的分团也是在践行这个宗旨。

不过,在海外分团的身上,影响力更加重要的作用在于,作为日本文化的一张名片,AKB48的海外扩张之路,代表着日本文化部门对外软实力扩张和文化输出方面的诸多努力。在今天48在东南亚“遍地开花”之前,秋元康也曾经为了向欧美地区推广AKB48和日式偶像,付出过多次的努力。欧洲和美国两个方向的努力也都各自拍出一系列的记录片。特别是欧洲的那个片子,当时看得我有点雾水:明明是失败了的尝试,为什么还要这样长篇累牍地报道呢?后来看到秋元康跟日本文化部门的勾连,我才明白,AKB48在走出日本的过程当中,背后实际上是有政府明里暗里的推手。那个报道本身,也就具备着“汇报”和“交待”的意味——不是不努力工作,而是任务太艰巨,臣妾做不到啊。

近些年,我看到过不少关于韩国努力在世界范围内推广“韩流文化”的报道,对比之下,似乎日本政府方面的工作“乏善可陈”。但是,如果把AKB48的扩张,算作日本文化部门的工作成果的话,结果就不一样了:遍地开花不说,甚至连“充分落地”和“与当地文化互相融合”都有了!JKT48在前,BNK48在后,这些都是鲜明的例子,也是亮眼的“政绩”,成果很丰富,也很扎实(作为扎实的对比,你看“禁韩令”一出。。。。。)。

这里顺便插点“私货”:对于“中字头”的中资参与的“AKB48-CHINA”,我是乐见其成的,甚至觉得这里面是在“下一盘大棋”。进一步讲,饭群传出“中资收购AKS”这类传闻,我也相信是有可能的。从商业角度讲,AKB48是一个很好的“盘子”,它已经形成一套成熟、完善的“文化产业链”,同时它也证明了良好的适应性和持久的经营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文化输出窗口,“AKB48-CHINA”是一个起点,操盘人熟悉、熟练了以后,就可以“反客为主”,收购AKS了以后,披着“偶像文化”的皮,行“大东亚文化圈”的事——看“亚洲偶像嘉年华2019”就知道,讲各种“东南亚方言”的“五颜六色”“拼盘”,也能呈现一副“其乐融融”“盛世景象”。权力者未必需要绝对“整齐划一”,本质上只是需要“秩序”,特别是在“权力主导下”的“秩序”。比如说“绿血”过审,比如说墓碑代替尸体。而AKB48-World Group,就可以担当“大东亚文化圈”当中有秩序的一环。对比“纯投入”的孔子学院,AKB的这套系统,商业层面是还是“自给自足”,甚至赢利的。


最后,再纠正一下题主的错误:“即使在上海和台北产生纠纷也不死心”,这话说得不对。

在上海是王某某和他的丝芭文化抛弃了AKB,本身人各有志分开也是正常,但是分开了以后往前任身上泼脏水就不厚道了。本身AKB48的各种知识产权(运营理念、品牌形象、歌曲版权)确实来自于日本,用了当然要花钱买单,商业行为凭什么要别人白送?再者你王某又不是第一天跟AKS合作,同时跟AKS合作的也不只是你一家,这生意明明是公平交易好吗?半路跳出来说三道四,那么请问这之前都干什么去了?

在台北是当地的合作方自己经营不下去了,AKS只好自己亲自上场了,我觉得这应该不算纠纷吧?当初推动TPE48成立的操盘手是秋元康的弟弟秋元伸介(没错,又是秋元康,台湾的市场一望而知,我觉得台湾分团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价值,这是我为什么把政治排在钱的后面的原因),难不成是三方利益纠葛?可是从来没有这方面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