孑孓_百度百科

孑孓

[jié jué]
蚊子的幼虫阶段(蚊科蚊属动物)
收藏
0有用+1
0
孑孓[jié jué](英文名:wiggler)是昆虫纲双翅目蚊科蚊属动物的幼虫 [1] [3],又名又名跟头虫、方学虫 [3]。孑孓是蚊子的幼虫阶段,介于卵和蛹之间,由蚊卵在水中孵化而成 [9]。孑孓身体细长,呈深褐色,头部具有咀嚼式口器,口刷发达,位于上唇两侧,触角生于头部两侧。胸部胸节已愈合,并明显比腹部宽,孑孓在水中上下垂直游动 [3]
孑孓广泛分布于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陆 [9]。通常生活在稻田、溪流或家庭储水容器中,夏季尤为多见 [1]。它们以水中的细菌、原生生物及有机颗粒为食,或者捕食其他孑孓作为食物(如巨蚊属和路蚊属幼虫)。孑孓通过气门或尾端呼吸管进行呼吸,经过四次蜕皮后发育成蛹,初期蛹仍具有活动能力,接近羽化时则基本不再活动,然后羽化成成蚊。多数蚊种的生命周期约为两周,但因种类和生活条件(如温度、营养等)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3]。雌蚊在吸血后,会寻找水域产卵。在夏季适宜的环境中,雌蚊将卵产在水中,每只雌蚊在一生中可以产下1000-3000个卵,完成一代的发育仅需10-12天,一年可繁殖七八代。而雌蚊只需一次受孕,便可终生产卵 [6]
孑孓是动物性钓饵的一种,可用作引诱鲫鱼、鲶鱼等的诱饵,将其晒干储存,在垂钓时结合其他诱饵使用 [1]。然而,孑孓一旦羽化成成蚊,会传播疟疾、流行性脑炎等多种传染病。当发现孑孓时,可在水中滴几滴煤油,几分钟后所有孑孓便会死亡 [7]。因此,消灭孑孓是防治蚊虫的重要手段,需及时清理环境,消除积水,以防止其滋生 [3]
中文名
孑孓
别    名
跟头虫 [3]方学虫
外文名
wiggler [3]
动物界 [10]
节肢动物门 [10]
昆虫纲 [1]
双翅目 [1]
蚊科 [1]
蚊属 [1]
分布区域
分布范围广阔,除南极洲外各大陆均有分布 [9]
成    虫
蚊子 [1]
进化过程
,幼虫(孑孓),,成虫 [9]
拼    音
jié jué [8]
栖息环境
多在稻田、溪流或家庭缸、盆积水中生活 [1]
生活习性
以水中的细菌、原生生物及有机颗粒等为食,在水中上下游动 [2] [3]
形态特征
身体细长,头部有咀嚼式口器 [3]

形态特征

播报
编辑
孑孓的胸部较头部和腹部宽大 [4],身体细长,呈深褐色。其头部有咀嚼式口器,口刷发达,口刷发达,位于上唇两侧。触角生于头部两侧,胸节已愈合并明显宽于腹部。孑孓通过气门或尾端呼吸管进行空气呼吸 [3]
孑孓

栖息环境

播报
编辑
孑孓通常生活在稻田、溪流及家庭储水容器中,夏季尤为多见 [1]。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蚊虫全年均可活动和繁殖。当外界气温低于10℃时,受精雌蚊的卵巢发育停滞,体内储存的营养物质转化为脂肪体,并藏匿于阴暗潮湿、温暖避风的地下室、地窖、山洞、树穴及牲畜圈舍等处进行越冬,在此期间不食不动 [11]
孑孓

分布范围

播报
编辑
孑孓作为蚊子的幼虫,其分布范围广泛,除南极洲外,各大陆均有分布 [9]

生活习性

播报
编辑

食性

孑孓以水中的细菌、原生生物及有机颗粒等为食,或捕食其他孑孓(如巨蚊属和路蚊属幼虫) [3]

活动

孑孓在水中上下游动,游泳时身体一屈一伸 [2]。不同蚊属的幼虫形态各异,如库蚊(家蚊)的孑孓尾端具有一条长呼吸管,管端为呼吸器的开口,呼吸时身体与水面成一定角度,使呼吸管垂直于水面,通过摄食有机物及微生物,口的刷毛会产生水流,流向嘴巴;而按蚊则无呼吸管,孑孓尾端的呼吸器开口于身体表面,呼吸时身体与水面平行 [5]

生命周期

播报
编辑
蚊子的生命周期包含卵、幼虫(孑孓)、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9]

雌蚊与雄蚊一次交配后,便获得供其一生产卵的精子 [12]。雌蚊每次在水中产卵数百枚,卵阶段通常持续1-2天 [11-12]。不同蚊种对产卵环境有不同的选择,通常分为田塘型、缓流型、污水型、丛林型和容器型五种类型,分别对应不同的孳生环境 [11]

幼虫(孑孓)

卵孵化成孑孓,孑孓期持续5-7天 [11]。孑孓身体细长,呈深褐色,头部有咀嚼式口器,口刷发达,通过气门或尾端呼吸管呼吸空气 [3]。孑孓在水中上下垂直游动,以水中的细菌、原生生物及有机颗粒等为食,或捕食其他孑孓 [2] [3]。此阶段孑孓经4次蜕皮后发育成蛹 [3]
孑孓

初期蛹仍可活动,将羽化时则基本不可动,蛹期持续2-3天 [3] [11]。雄蚊寿命为一到两周,雌蚊寿命约为一个月 [12]

成虫

蛹在水中继续生活2-3天后,羽化成蚊,离开水面 [6] [13]。成虫羽化后至吸血产卵需3-7天 [11]。蚊子交配后,雌蚊会再次寻找合适的水体产卵,开始新的生命周期 [6] [13]

主要价值

播报
编辑

经济价值

孑孓因其营养丰富,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和粗脂肪成分,是一些鱼类的天然饵料。在动物性饵料开发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从而具备较高的经济效益 [9]

生态价值

孑孓以细菌和单细胞藻类为食,不仅能够清理沼泽环境,还能防止多种病原体的出现,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同时,孑孓本身也是小鱼小虾的重要食物来源,进入水生生物的食物链,成为生态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

危害与防治

播报
编辑

物种危害

孑孓成长为蚊子后,可以传播多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如乙型脑炎、登革热、黄热病、疟疾和丝虫病等 [13]。蚊子的吸血习性可分为三类:专吸人血,兼吸人血和畜血及专吸畜血。专吸畜血的蚊子会在动物之间传播疾病;兼吸人血和畜血的蚊子则是人畜共患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13]

防治方法

预防蚊虫传播疾病的关键在于灭蚊防蚊,不给蚊子提供孳生场所。保护生态环境,不捕捉天敌(如蜻蜓、青蛙),适当使用化学药物可以降低蚊虫密度;家庭防蚊则可使用蚊帐等物理方法 [13]
生物防治
已有研究表明,柳条鱼、非洲鲫鱼、臂尾轮虫、鲫、圆尾斗鱼、鲤、泥鳅、胡子鲇、黄颡鱼以及黄鳝都可通过摄食孑孓达到灭蚊的效果 [9]
综合防治
采取改造环境、控制和消除孑孓孳生地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标本兼治,治本为主,因地制宜,防控结合。城市灭蚊重在管理和消除孳生地,如搞好环境卫生,清除积水,防止积水容器的使用等;城乡结合部的灭蚊需结合灭成蚊和控制蚊幼孳生地两项措施,农村和山区因蚊虫孳生地数量多且面积广,则以杀灭成蚊为主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