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古城遗址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安吉古城遗址

浙江省湖州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吉古城遗址,又称递铺城遗址,始于春秋战国的“安吉古城”是浙江越人文化的文明摇篮,她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上马坎文化共同组成了浙北流域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浙古文明谱系。
安吉古城遗址,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好的越国城址,也是太湖流域及浙江地区迄今发现同时期规格最高的城址。根据已考古出土的印纹陶器、原始瓷及建筑构件上的板瓦、铜瓦、瓦当等可确定该城最早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并有秦汉至两晋时期地层的存在,是历经东周、秦朝、两汉、两晋之六朝浙江文明古城。
中文名
安吉古城遗址
馆藏地点
浙江省湖州市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秦、汉、晋
出土地点
安吉县递铺镇
单位级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    次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介绍

播报
编辑
作为越国早期城邑、楚国大疆封邑、秦代鄣郡治地与汉朝故鄣县治,安吉古城是由33万方古城中心遗址、逾十个古城关联城址与多个大型墓葬遗址所组成大型遗址集群,是近2万件春秋战国至两晋时期珍宝文物的出土之地,安吉博物馆目前八成藏宝展品出自安吉古城。
2006年安吉古城遗址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安吉古城遗址范围的龙山越国贵族墓群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与安吉古城合并。安吉古城是浙江乃至全国为数不多的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安吉古城遗址被国家文化局升级为国家级考古课题,并进行了专门立项。
众多考古界人士已从理论推测安吉古城为越国早期(某段时期内)都城。
与绍兴印山大墓形制一样但特征更为明显的王陵级大墓——八亩墩,则被推测为允常之前的早期越国王陵。
安吉古城被称为继良渚之后,浙北苕溪流域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同时也被誉为浙江先越文明之光。
2022年12月16日,安吉古城遗址被国家文物局批准成为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

交通位置

播报
编辑
浙江省安吉县递铺镇杭长高速安吉北出口。
古城村

古城发现

播报
编辑
1986年初次发现疑似古城城址,同年被列入安吉县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同年对古城中心遗址相关联的龙山越国贵族墓群进行了考古调查,在古城遗址后面的白石山沿山脊山行调配考古研讨会,根据研讨会课题,首先在古城遗址后面的白石器偏现了19个土墩,并在石角村(已合并为古城村)发现规模与形制较大的2号墩(土墩墓)。1992年相关考古人员发现了龙山越国贵族墓群内的王陵级大墓——八亩墩与九亩墩,并对龙山越国贵族墓群区块内的四平方公里范围进行了全面调查。之后几年相继发现了窑山遗址、墙山上遗址、大庄遗址、山墩遗址、笔架山古墓群、上马山古墓群等与古城中心遗址关联颇深的诸多春秋战国至两晋时期的周边遗址与墓葬群。

古城中心遗址

播报
编辑
安吉古城是商周时期至两晋时期浙江人类文明的重要区域,亦是当时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安吉古城是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江南地区极为重要的城址,不仅是因为它处在东西文化的传播走廊及楚越交接处这一特殊位置,更为重要的是,作为秦汉长江下游重要经济文化之江南要地的区域政治中心——鄣郡郡治,集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经济、丧葬习俗等各方面的情况,是综合研究当时社会、集中体现和还原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安吉古城遗址位于山水环抱的河网平川之上,南靠九龙山、北望笔架山与上马山,东西长 650 米、南北宽 550 米,平面略呈方形,西南高、东北低,总面积达 33万平方米。城址四周为土筑城墙大多保存,高度达 4-6 米,基本保存原貌的城墙外侧有护城河则沿古城环绕一周,且贯通苕溪之水。根据城内堆积的考古确定,该城最早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地层堆积丰厚,内涵丰富,同时表明这一城址一直沿用至两晋时期,且城址的地位相当高。古城遗址内除文化层外,还发现有灰坑、水井、砖瓦堆积等遗迹。2013 年的考古钻探在城内共发现遗迹 129 处,其中灰坑 102 座,古井 7 口,夯土范围 6 处,古河道 12 条,砖瓦堆积 2 处。古城共有城门两处,一处是南城门,在南城墙居中偏东的位置,为陆门;一处是在东城墙中偏北的东城门,为水门。城址范围和整体平面十分清晰,现大多为农田,未有太大破坏,保存状况非常良好。

古城遗址集群

播报
编辑
安吉古城遗址是辐射面积极其大,延伸枝脉非常多的大型遗址群。总共可分为多级遗址,由古城中心遗址、外围附属小城、三大墓葬群遗址及其它军事设施遗址等构成复杂的遗址脉落体系。其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大量遗址构成了跨越朝代最多的遗址集群之一。
安吉古城众多关联遗址
关联遗址:窑山遗址、墙山上遗址、大庄遗址、山墩遗址
墓葬遗址:龙山越国贵族墓群(含八亩墩、九亩墩)、上马山古墓群、笔架山古墓群
其它遗址:牛头山遗址、王家墩遗址、小觉寺遗址
1.右相山—窑山遗址
窑山遗址又是名右相山遗址,位于古城中心遗迹0.85公里处,总面积10万多平方米,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城连为一体。窑山遗址是一处由环濠围绕的高台基址,高台呈方形,边长 200 余米,相对高度 5 米左右。环高台有 30-130 米宽不等的壕沟,东、南、西三面较为明显。窑山遗址古时称为右相山,与墙山上遗址(左相山)两座疑似宰相级城址遥相呼应,似乎暗示了安吉古城极可能为早期越国都城。
2.左相山—墙山上遗址
墙山上遗址又名相山上遗址, 距离古城中心遗址3公里,总面积2万平方米,周边有一大圈围墙伫立。与窑山遗址遥相呼应,两座宰相级城址与古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丰富了古城诸多考古内涵。
3.山墩遗址
总面积近 40 万平方米,根据钻探及地表采集的遗物判断,该遗址文化堆积厚1.5 米左右,其内涵及时代与古城遗址基本一致。在 2014 年的发掘工作中又发现了一批柱洞,不少柱洞外围有圆形、方形、长方形的柱坑,部分柱洞的底部还有柱础石,局部区块排列较整齐。
4.龙山越国贵族墓群
龙山越国贵族墓群分布于九龙山山脉的多条山脊、山坡及丘陵地带,西至九龙山主峰区域,
东至里溪西侧吴家山附近,南接石角山——香炉山北麓,北抵安吉古城遗址。该墓葬群距离古城中心遗址2公里,分布面积达 200 余万平方米,共发现土墩墓 250 余座,分为 6 个墓葬区,根据考古初步调查和发掘成果,应以战国时期越国的贵族墓葬为主,不排除有上至西周、下至汉代的墓葬。
越国王陵级大墓(八亩墩与九亩墩)是龙山越国贵族墓群的中心大墓,已出土100多件器物的越国贵族将军级大墓D14墓也在该墓群区。
龙山越国贵族墓群为主城区域古人落葬墓区,墓葬分布包括独居山顶型和山麓平地型两种形式。“分布于山顶山脊上的土墩遗存,是商周时期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越族墓葬,是于越正式建国之前流行的主要墓葬形制”
而建在较低的小山上墓葬和建到山麓平地大型贵族墓葬,无疑反映出自春秋晚期越正式立国之后,在体现葬俗观念的墓地选择上,已开始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5.笔架山古墓群
笔架山古墓群距离古城中心遗址4公里,由五个墓群组成,总面积31万平方米,有土墩250余座,是由诸多墓群组成的范围较广的墓葬群。笔架山古墓群理论上为窑山遗址与墙山上遗址两处宰相级城址相配套的古时先人的落葬区域群,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延续至秦汉时期。
6.上马山古墓群
上马山古墓群距离古城中心遗址3.5公里。因特殊复杂原因,上马山古墓群曾进行过紧急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出土1万多件文物。战国末至西汉时期均有体现,以西汉为主,但也有如迄今为止浙江发现的最大的楚式墓葬群。上马山古墓葬的考古发掘为安吉古城遗址的综合研究,为研究战国、西汉时期的墓葬制度和埋葬习俗,建立本地区西汉墓葬详尽的分期标尺等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资料。
西汉文化非常丰富的上马山是中原文化向南扩展的标志,墓葬群出土的大量中原仿铜礼器多带有越地印记,可见当时越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已经产生了激烈地碰撞与交融。
7.牛头山遗址
牛头山为春秋战国时的敌台,位于古城中心遗址3公里处天子湖长隆村牛头山,牛头山孤峰凸起,居高临下一览无遗。2008年局部清理,顶峰山脊犹如鲫鱼背,望台及营房等生活设施遗迹分布清晰,并出土春秋印纹陶罐、坛类生活用品残件。
牛头山还是南宋时期用于军事瞭望和传递军情的岳家军抗金瞭望台。也可称之为穆王台,传说是穆桂英落脚地,遗址中发现的石灶及大规模的建筑基址也纷纷被他们“习惯性”与穆桂英“牵扯”到一起。

古城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春秋战国时越国城邑
良渚文化诞于东苕溪,商周文化汇之西苕溪,浙北主要古之文明以太湖苕溪流域为主干分东、西两地相互进行更替。迄今发现浙江商周时期(春秋战国)主要遗址大多都集于西苕溪,而安吉是是商周文化最重要之遗址集中区域。
商周时期,越人集聚于西苕溪河谷平原,勤农耕、强军备、经过百余年的发奋拼博,为备战灭吴,称霸中原奠定了物质基础。
春秋晚期,依傍太湖的的吴越两国为了称雄争霸,频繁战伐企图吞并对方,吴王阖闾率军攻越,双方主力战于檇李,吴军大败,阖闾负伤身亡。
春秋战国时楚国封邑
楚威王败越,尽取吴越故地。本地在楚人统领下加固城防、兴修水利、屯田垦殖、富庶的鄣地为春申君开发江东提供了强大的资粮后援。
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12县。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改封江东(安吉为春申君封邑),为加强对封邑之地的太湖南岸的统治,防止越族残余作乱,在原越国都邑的基础上构筑城池,进一步治理苕水,疏通河道,抑制水患,坐镇开发菰城和申城。
秦朝统一后鄣郡郡治
秦兼天下,推行郡县。秦王朝统一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于原吴都(今苏州)和越都(今安吉)分别置会稽郡和鄣郡。鄣郡为“浙省之郡有治所之始”,亦是长江下游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雄峙东南长达百余年之久。
《扩地志》对鄣郡郡治方位有准确记,长兴县西南80里,就是现在的安吉古城。
东汉时期鄣县旧址地
汉元帝前元九年(公元前171年),会稽并故鄣郡,太守治故鄣,都尉治山阴。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更鄣郡为丹阳郡,迁郡治于宛陵(今安微宣城),以原鄣郡治地置县,名故鄣县,“而浙省之郡又不独立矣”。

出土文物

播报
编辑
安吉古城遗址群已出土春秋战国至两晋时期近2万件珍贵文物,其中逾万件为上马山古墓群抢救性挖掘所出,另外笔架山古墓群、龙山越国贵族墓群、古城中心遗址等均有试掘性考古文物出土。
安吉古城遗址墓葬群的随葬器物十分丰富,出土的器物包括釉陶器、硬陶器、泥质陶器、铜器、铁器、玉、石器、漆木器等,尤以釉陶及硬陶器占绝大多数。陶瓷器的器物种类有鼎、豆、盒、壶、钫、瓿、罍、罐、熏、杯、勺、耳杯、灶、井等;铜器有铜镜、洗、壶、釜、甗、樽、勺、耳杯、剑、戈、印章、铜钱(半两钱、五铢钱)等;铁器包括釜、剑、刀、戟、矛、削、镞、钩镶等;玉、石器有玉璧、玉璜、玉唅、玉耳鼻塞、玉剑格、玉剑璏及小的珠管饰件;漆木器有木俑、耳杯、琴、木梳、木箅、木戈、木剑等。
个别墓还随葬了成套的鸡、狗、牛、马等釉陶冥器,甚至还还出土了罕见的滑石质地的壶、钫、罐、石磨、石臼等。龙山贵族墓群内之D14将军级大墓还出土了龙形玉佩、玉环、玉鋬指等重要文物,在墓葬封土之外发现的陪葬器物坑内清理出残存的原始瓷、印纹硬陶、硬陶和泥质陶器共170 件
西周—春秋时期的土墩墓普遍较小,部分楚式墓因墓坑填筑青膏泥,箱式棺椁保存较好,出土了精美的漆木器及彩绘陶礼器,而东汉—六朝时期的砖室墓多为单室券顶墓,出土的随葬器物有青瓷碗、罐、壶、堆塑罐、虎子、唾壶、狮形烛台等。

文化地位

播报
编辑
安吉古城遗址距今约为2500—1500年,是吴越时期至两晋时期长江下游的重要文明中心,是浙江先越文明的发源地,亦是太湖西苕溪流域浙北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作为2000多年前便已存在的越国时期城址,对于研究探索越国的历史、政治军事和疆域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安吉古城亦是秦汉时期的鄣郡郡治,是以长江之南浙江文明汇入中原文明重要始端。2006年安吉古城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龙山越国贵族墓群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与安吉古城合并,2013年安吉古城被浙江省文物局公布其为第一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文物保护

播报
编辑
2021年10月12日,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1]

关键词

播报
编辑
交通
安吉古城遗址位于安吉递铺街道九龙山下之古城村,处杭长高速“安吉北”出口,距杭州仅40分钟车程,上海、苏州长三角主要城市也均在其二小时交通圈范围内,城际交通十分畅达。
安吉古城地处太湖南岸、天目山北麓与茅山南侧余脉交接部的丘陵地带,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递铺镇境内,东南距递铺镇中心约 15 公里。
九龙山
山取卧虎之意,古时帝王码汉卡王还有一条为卧龙,在安吉吉城九龙山位于古城村西面,安吉古城西南之地,远观可见龙之九爪沿山脊弯曲而下,宛若九条飞龙,分之主龙,似飞而起。据民间传说,九龙山原有十条龙,除去山之九龙,余有一条卧于古城护城河内。十条龙可谓上天入水无其不能。九龙山与东侧龙山,西侧西山共同组成了安古古城之侧龙形之山。
八亩墩与九亩墩
龙山越国贵族墓群内的八亩墩、九亩墩与绍兴印山大墓形制一样,虽然构筑不是特别讲究但特征更为明显,尤其是四面环壕以及中心墩下面的坡地上,还排列非常整齐的30余座小墩,这些小墩与中心墩有诸多联系。以八亩墩形制对照当时商周礼制关于丧葬制度的规定来看,已完全达到了天子级别。虽周天子当时立处中原,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地方诸候君主极可能抬升丧葬规格。
独据山丘、居高临下,封土高大、气势非凡,八亩墩(龙 D107 - 139)和九亩墩(龙 D60 - 106),这两座大墓虽未经考古发掘,但根据其巨大的规模和外围隍壕的存在,已显示出其具有类似王陵或王室墓的规格。
“八亩墩”平面略呈长方形,山体四周挖有四边整齐、转角规整的护墓壕沟,即隍壕。连带隍壕计算,东西总长约 260 米,南北宽约 180 米,总面积近 5万平方米,相对高度约 30米。时代属春秋晚期。
“九亩墩”平面略呈正方形,四周地表未见明显壕沟,山体边长约 260 余米,总面积近 7万平方米,相对高度约 30 米。围绕山顶大墓(龙 D60)分布有两圈中、小型土墩墓 40 余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