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新》專訪李嘉誠先生 | 李嘉誠基金會
專題訪問

《財新》專訪李嘉誠先生

2018年03月26日
  • 1.您為何選擇這個時間點退休?退休後關於集團事務有哪些安排?以及您個人有哪些打算?
  • 2012年起我已公開退休的準備,確定性大一些,不會出現接班問題,讓股東及同事們均有信心,對兩個兒子也是好事,讓他們倆知道自己的權責是什麼,並可自己計畫人生導向發展。這個接班安排不是為公司未來一兩年的發展而做,是為更長遠、更好的發展而做好規劃安排。在公司前線退下之後,我會披上新戰衣,全心投入推動基金會工作,特別是醫療和教育方面,支持對社會重要的改革。
  • 2.您曾說過,做父親不會給孩子100分,但李澤鉅都有90幾分。您現在如何給李澤鉅打分,如果不是滿分,您覺得他還有哪些方面可以繼續提升?
  • 我對自己也不會給滿分,莫說是給孩子打滿分。不想打開這個話題,Victor 也已過半百,對他指指點點實不公平,作為父親,給孩子留空間是珍貴禮物,讓他們有更多選擇,發展意向領域,做自己的投資決定。

    廣東俗語很到位:「若要人似我,除非兩個我」;我這個人,也有缺點,其中一個是情感包袱太大。相信Victor坐上主席位置後,他會更體會社會對他的期許。

    Victor 在公司由基層做到董事總經理兼副主席,不單對長實,對和黃,以至其他上市公司,例如長江基建和其他附屬公司,都有很深入的參與,所以我沒有任何擔心。我曾經說過,即使下一秒鐘我出門旅行,公司的營運都沒有問題。

    兩個兒子的業務領域都不相同,現在的安排對兩人來說,大部分沒有抵觸。以他們兩人在社會及事業上的多年經驗,我有信心他們會做得很好。

  • 3.您說您有個缺點是情感包袱太大,是指您很在意外界對您的評價和期許?您希望外界如何客觀評價您的一生?
  • 其實我指的是,做一個領導並不容易;還記得旗下超市推出冰鮮豬肉時,我們的市場份額增長得很快,對市場的小店主購成競爭壓力,當時我跟同事提出要求,要天天到市場格價,確保豬肉價格不能與小店差距太遠,否則造成壓力。很多時,我們要在社會責任和股東利益之間作出平衡。
  • 4.您如何評價李澤鉅在商業領導和決策風格方面與您的異同? 以及這些異同可能給長和系企業帶來的變化?您對未來在長和系的戰略發展方面有哪些建議和想法?您對長江集團中長期有怎樣的一個藍圖與規劃?對長江集團的未來,您有著怎樣的寄望?
  • 可能因為經歷過動盪,我特別重視打造良性迴圈的條件,開始經營塑膠工廠生意時,塑膠科技促使生產業出現空前高增長,當年利潤每月增100%;之後看到另一領域—房地產的高增長期之雛形,於是積極部署,結束增長穩定的工廠,全情馳騁新行業;後來通過和記發展國際業務。

    眼見全球經濟冒起,鎖定要經營集裝箱,當時那是嶄新高效的運輸方法,全球90%的貨物到今天依然靠海上運輸,當年從第一個集裝箱碼頭到今天遍及57國家的業務經營。

    我近年很著力發展經常性固定收入之項目;至於未來,要把資源放在什麼領域、比例如何,應該由Victor決定。

    舉長江基建為例,這是Victor一手創立和經營的,集團內其他不同業務,他都參與其中,由他接手並無困難;公司的風格和宗旨,必定從股東的最大利益出發,Victor現在已做得很好,而Richard自己的保險事業,也發展得很好。

  • 5.您這些年著力發展經常性固定收入專案,是因為深感全球政治和經濟不確定性增加嗎?還是出於什麼其他考慮?
  • 在模糊和微妙的政經局面下,選擇增加指定行業的固定性收入比重,是合適的。
  • 6.對於您的“第三個兒子”李嘉誠基金會,您在退休後,對其未來發展又有怎樣的願景?
  • 我經常思考問題,從個人經驗所得,醫療、教育是社會的重中之重;最近發現,在今天多變的生活中,我們需要心靈的追求,因而要推動慈山寺的工作。

    基金會經常嘗試創新的實驗專案,例如「香港仁愛香港」,由民眾去決定把資源配置給什麼機構;我們於2016年直接資助偏遠地區的DSE考生,其實是一項精准UBI(全民基本收入)的試驗;最近我決定直接支持社會企業。

    進行專案探討非常重要,因為社會變得太快,以往教育工作的框框,是舊有模式,需要變革。為了讓基金會探討新方法,我們早做好準備,進行架構重組,在深圳設辦公室,更方便香港與內地同事工作,怎料又引起基金會撤退的軒然大大波,實在莫名其妙,或許是這個世界太敏感。

    基金會是我的第三個兒子。我的人生一大領悟,是以出世的心,做好入世的任務。1980年設立基金會,2006 將30% 財產注入基金會,當天起,已不算入自己的財富,獨立運作。你知道我最開心是什麼嗎?2006年決定要把約130億美元注入基金會獨立運作,兩兒子沒有一丁點兒的反對。基金會有足夠的資源,除非出現戰爭等不可預見的情況,否則將會永久支援公益事業的發展。

  • 7.您曾指出,平時八九成的時間不是花在現有業務上,而是花在下一步作出什麼投資部署。從塑膠產業,到房地產業,再到電信以及科技產業,您的每一次產業投資都具有前瞻性和引領性,對於下一波的產業佈局和投資,您有什麼前瞻的想法和預見?
  • 在競爭越趨劇烈的社會,科技會擴大知識、能力的差距,到底有否合適框架、合適寬度,以支持世界的高速發展?難有答案。

    在巨大的科技渦流(Vortex)中,各個國家,特別是中國,都要考慮設立「未來辦」,探討未來需要什麼,重新定政府政策,設計未來。

    近年我私人投資了不少「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專案,我很高興,這是項極具顛覆性的技術,可應用的產品已在眼前,各國各行業也受影響。二十世紀合成化學孵化出無數價值鏈,石油是基本材料,二十一世紀,合成生物DNA是材料,也將會產生無數新價值鏈,解決天然生產難題,穩定價格滿足未來所需。合成生物經濟的大顛覆將覆蓋各行各業,無國界。

    每次看到新科技,也想參與投資,窺視未來;這對我個人而言,既驚喜,也擔心帶來的影響;對國家來說,就要做好如何參與未來的準備。

    集團的未來投資,Victor主要是擴大有利的投資領域;集團方向基本是加大經常性固定收入,過去一年增幅最大,超過50%。 對我個人來說,我一直擁抱科技,除了「合成生物學」,也關注Optimal Ageing(優質老齡)的項目,自己作為高齡人士,很明白快樂及尊嚴的重要性

  • 8.您曾經說:如果給您一千億,可以在五分鐘內想好投資方案。您每年的業績會,輿論最關心的話題之一就是資產配置。您如何看待短期和中期的全球大類資產配置(債權,權益,貨幣,商品,房地產等),您認為哪類資產比例可以更加偏重?如果現在給您一千億,您的投資方案會是怎樣的?
  • 我習慣在籌畫方面花功夫、花時間研究,然後可以在短時間內拍板;但若你給我一千億,我五分鐘內的決定不是那些「拍腦袋」式作決定,而是預先想透徹了的方向和範圍,有準備的人,機會抓得更快。我的投資方略,不離公司原則:好謀而成、不疾而速、穩健中求進步。
  • 9.從2012年開始您圍繞退休所作的這一系列安排,時間長,想得深,動作大,又確實是不疾而速。你給自己的這個計畫打多少分?
  • 從不給自己打分數,在這人生階段,退休安排做得好,就無憾了。
  • 10.房地產是一個週期性的行業,許多國家的房地產市場都經歷過由盛轉衰,甚至泡沫破裂的情況。您早年轉型做房地產時,也是在市場低迷的時候大舉進入。您認為香港與內地的房地產市場,現在分別處於什麼階段?未來會怎樣發展?
  • 房產業都被負面化,但其實這是「衣食住行」之基本需求,有恆產者有恒心。在香港,政府是最大地主,我一直支持加建公共房屋,因會這才可滿足政府利用房產業作主收入同時,也可滿足老百姓要有安樂窩的需求。

    能力可負擔的,可選擇自己的房屋,不能負擔的,政府也要提供舒適居所,不要以為公共房屋會影響房地產市場。

  • 11. 26年前,您開始在內地投資,26年後,您開始陸續出售在內地的資產,尤其是一些房地產專案。您曾說這些都是出於商業原因。可否具體解釋一下是怎樣的商業原因?當年內地的投資環境與回報和現在相比有多大差異?
  • 我們在內地的投資業務,不是單一做房地產,還有能源和基建投資。加上政府為穩定社會和市場,政策層出不窮,我們因而較謹慎;但事實上,內地仍有很多需求和機會。把房地產正常賣買,扭曲大發無根之言,總說我撤資,背後原因是什麼,我也沒有興趣細究。

    「譽之所至,謗亦隨之」,我有自己做人的原則,自長江在1972年上市至今,我一直重視股東利益一致的重要;回想當年,香港人較喜歡購買外國公司的股票,但我覺得華資公司也可以獨當一面,於是我自己建立公司,決心做一個模範。

    大家常常笑我是傻瓜,上市時兩家保薦行均建議,上市定價在13元,我不同意,他們改到$8元,但最後我堅持以3元上市。朋友都笑我傻,無論是13元還是3元,都一樣受會超額認購的,實在太浪費。當時的招股書預期我們首年利潤約1100萬元,結果出來,賺了約4000萬元。到今天46年每年工資5000港元,從不打主意利用公司資源圖享受,圖私利。和公司其他董事不同的待遇僅是我有保安隊伍。

    網上假消息充斥,焦慮年代負面指數特別高,這些時候琢磨《金剛經》內「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個中智慧,特有意思。

  • 12.您作為商人渡過了大半生,經常面臨不測風險、巨大的不確定性,這種時候,這時候用什麼來管理自己的焦慮和擔憂?
  • 不知是天性,還是後天環境所至,我的憂患意識一直也很高,如發現有什麼不對勁,很快便知道要有什麼抗禦能力,不用特別管理焦慮。
  • 13. 2015年,您將長實與和黃重組,改為長和與長地,後來又將長地的名稱改回長實。這次改名,和40年前公司的改名相比,在公司的發展戰略、投資環境等層面,體現哪些想法?
  • 改組時已有保留長江實業這名字的打算,只是我們要一步一步做;特別是地產價格飆升,與我們秉持「發展不忘穩健,穩健不忘發展」的宗旨有抵觸,所以除了地產業務外,我們也轉向其他方面發展,增加固定收入業務,固定收入增加超過50%。

    為什麼我對「長江」有情意結,長江不澤細流,年輕時,我以此警剔自己不要因為成就而自滿氣揚,要以寬大眼光看人看事,才可裝載成就。

  • 14.現在一種觀點認為香港錯過了自身轉型與產業升級的黃金時期,並最終可能被逐漸開放的內地城市取代。其實早在20年前,前特首董建華就提出過香港應該發展科技企業,但一直不慍不火,您認為個中原因是什麼?您怎樣看待香港現在的產業結構與經濟現狀?您對香港未來整體定位和區域融合等問題有何建議?
  • 香港是個特殊地方,政府是最大地主,從政府收入比重就看到政府自身對地產和金融的依賴性,因而選擇光譜幅度不大,若要投資未來,令收入比重會出現改變,對政府來說或有風險;一旦決心不夠,就抓不住著力點,不責實效(歐陽修-論李昭亮不可將兵紮子)。面對未來,我一直建議定要決心找到「雙元」(Ambidexterity)戰略,在傳統產業迅速無縫植入創新科技,新舊合璧,兼具利與變,如左右兩手同時運行自如。
  • 15.如果從12歲做學徒計算,您已兢兢業業工作78年,檢視過去,您如何看待和劃分您的工作里程,以及每個里程所取得的成就?
  • 我的「工齡」是78年,但若以工時計,我工作了超過一百年。由12歲開始,雖然我要搬運比我身體重一倍的貨物很吃力,但我很積極落力去做,怕別人因我年幼而覺得我無用。

    成長階段沒有玩具,我常常玩的遊戲就是觀察別人,並會思考如換了他人角色,會怎樣做;17歲時當公司內要我做掌櫃,我就主動要求做較辛苦的銷售,往外跑,我才知道世界需要什麼。之後開設自己工廠,也是「一腳踢」,睡在廠房閣樓上,聽著機械隆隆聲,知道生意在運作,酣睡如泥。及後在56年時擴大搬新廠房,我租住的家在十二樓,依然是每天工作16小時,每晚回家是特別困倦,我要閉著眼,拉著扶手,心內數著梯級,一步一步走上家。從事製造業,讓我知道發揮創意、尋求解決方案、保持現金流的重要。

    早期,我買地是為了方便自己興建廠房,但香港地少人多,很快看到住房需求殷切,決心結束有盈利的塑膠業務,全心投入房地產業務,之後上市,再透過收購和黃走向國際化。

    我的里程就是由打工、經營製造業、上市到國際化;由塑膠、樓房、基建港口到能源。

  • 16.在過去78年間,哪些是最令您可敬的商業對手?哪些商業決策令您最為滿意以及倍感艱難?
  • 在商業法治制度健存的社會,人人都是對手﹐競爭是競技,不應是惡性的,因此我從來儘量避免敵意收購。多年來,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和滙豐是我們很好的夥伴,講信譽;很多競爭對手是朋友,例如包玉剛、唐驥千,鄭裕彤等,每每念到故友,心內也黯然難過,我和他們的家人也是好朋友。遇到一些項目,想起誰合適的,就會鼓勵別人參與。
  • 17.您留下了許多商業史上的經典案例,在商言商的話,您最得意的一個商業成功案例是什麼?為什麼是它?
  • 九十年代初,通訊行業開始冒起,我們購入英國一家業務虧損的電訊公司,經營單向流動電話服務,命名為 Rabbit ,但投資了兩年,仍是虧損,加上前景黯淡,我決定結束業務;後來有買家提出合理價收購,雙方進行探討合作的會議,未有定案前,協定好不對外披露任何消息;但是,會議結束後5分鐘,對方的經理打電話給我們在英國的負責人,以戰勝國對待戰敗國的口吻說:「你要聽話合作,不然將來的職份就保不了,我們要買下你的公司。」

    當同事向我報告這事後,我感到不是味兒,聽不入耳,立馬按著桌上的紅燈,拒絕接聽所有電話,我反復思考,如果繼續Rabbit業務,我們有沒有能力扭虧為盈,手上是否有足夠現金流應付Rabbit的業務發展,我用了10分鐘時間,計好了數,便決定不出售Rabbit;結果,Rabbit發展成後來的Orange,之後的故事如何,大家都知道了,出售Orange成為我們公司最成功的重大交易之一。

  • 18.您是否有欣賞的企業家或投資家?它們對您產生過怎樣的影響,您從它們身上學到了什麼?
  • 這問題不能回答,太多朋友,說漏了誰,不好意思。
  • 19.市面上經常魚目混珠一些書籍涉及您的商業智慧,我們很想探究,回顧近80年的生意場拼搏、爭鋒與沉浮,您有哪些商業智慧特別想和我們分享?這些哲學和智慧對於新興的中國企業家又有哪些啟示?
  • 大家關心我,愛護我,令我更謙恭。由始至終,我一直認為保持足夠現金流最為重要,這關乎生存力和競爭力,企業家要有憂患意識。中國人有很多智慧,不只是君君臣臣,說到啟示,我會借用老子的「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 20.談到企業管理,您曾說,您的管理哲學是選擇結合西方的管理模式與東方的哲學思想。檢視過去數十年長和系的管理經驗,您認為哪些東方思維與西方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能完美的結合?您具體是怎樣做的?
  • 要建立同心協力的團隊,聆聽沉默的聲音,要開明公允,寬宏大量,承認每一個人的尊嚴和創造力,讓團隊得到發揮的機會,有原則和座標,但不做費時失事、矯枉過正的執著者。我多次說過,我的管理模式,創立一個結合仁和制度的方法。
  • 21.如果「仁」和「制度」兩者衝突怎麼辦?魚與熊掌,您選哪個?
  • 一定是制度先行。「仁」這個字,其實是由兩個人組成,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要看自己是否願意付出。關於公司的規矩,我和兒子都緊守的,例如請別人食飯,我們是有限制的,在規定金額以外,都是由我自己支付的;我從不拿公司利益做利己之事。
  • 22.許多內地的企業現在都想做“百年老店”。長江集團從1950年創立至今已經有近68年歷史,您認為怎樣才能讓一間企業長盛不衰?您認為,自己是否已經將長江集團打造成自己當年想像的樣子,有哪些是超出預期的,有哪些是存在遺憾的?
  • 沒想過是否要做百年老店,不求虛名。最大的品牌,就是努力和成功為股東創造價值。我們依循過往成功的途徑,爭取更上一層樓。
  • 23.您一直非常重視教育,但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變化,現在的不少學校教育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一些企業家甚至自己開學校教授下一代。您認為我們下一代應如何準備,以更好應對未來?您在教育第三代時,認為哪些能力和品質是需要他們掌握和必備的?
  • 教育辦不好,是對未來的一種罪行。中國情況特別,關鍵是國家是否有決心,大刀闊斧地推行改革。對於汕頭大學,我花了很多心思和唇舌,幾乎是歇斯底里地堅持推行教學和制度框框的改革,最終得到一些領導的共鳴;辦教育真的不易。
  • 24.歇斯底里四個字真形象。您這麼拼,是因為當下的教育跟您想像中的好教育相比,差距還是太大?
  • 不想展開這個話題;但大家要反思,國家大力推動創科創新,而現時教育系統、制章是否與教育的目的並行改進?我創辦汕頭大學,大家起初都笑是我孤獨的激情,說得難聽一點,就是受盡白眼。很多人質疑我,為何不把錢捐給名校。或許推動教育改革,是「愚公移山」,但這些石頭,我準備一直搬下去﹗汕頭大學是我超越生命的承諾。
  • 25.您曾經談到,未來的成功的企業家,將和您完全不同,更多依賴科技和知識經濟,您如何培養您的第三代的商業領導力和視野?
  • 對於孫兒們,年齡由大至細,我也會為他們設計內容,讓他們知道視野、廣度的重要性和中國文化重要的格言。如何在各方面進行策略的設計和尋求實行的方法,這就是我給他們的私人課程。
  • 26.您可否舉個您最近給孫兒們私人課程講述的內容?您最著重培養孫兒們哪些價值觀?
  • 我常以中國格言勉勵他們。其中最好的是汕頭大學校訓「有志、有識、有恆、有為」,曾國藩說「有志則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我加上「有為」,就是要有執行落實的能力。其次,是儒家的精髓。此外,是部分外國格言和值得參考的制度。

    我希望兒孫們成為受人尊重的人,走正確的路。

    有些傭人在我家做工幾十年了,他們試過不小心用燙壞了我的西裝,我也沒有罵他們,孫兒問我,爺爺為什麼不罵他們,我就告訴他們爺爺衣食住行很簡單,但人家沒有錢,千里迢迢來到香港打工,燙壞了西裝,即使多名貴,那也只是自己的損失,但是,如果有人在我以前的工廠或現在集團做錯了事,我就很會緊張,明確指出他們怎樣做才對,因為一人的錯會影響到其他人和公司的制度,這對上市公司來說尤其嚴重。這些都是我教導他們的例子。

    我也特別教導他們「不欺暗室」的道理,做人不能因為沒有人看見就立心不正,所做的事早晚也會讓人知道的。

  • 27.相比西方,財富傳承對於中國企業家算是較為新興的概念,也因此富二代成為輿論關注,話題。中國人常說“富不過三代”,您如何看待和實踐財富傳承的?對於中國的企業家的財富傳承有何建議?
  • 「富不過三代」這話已不合時宜;這世代因為有資產管理和創富專業的出現,財富承傳有很多選擇,加上代代受教育,財富可傳遞至很多代;現時社會要當好「富者」對社會有貢獻。

    如涉及商業,當然會有風險問題,成功與否,視乎個人如何處理。

  • 28.您曾經說過,自己每天晚上睡覺前都要讀書。您最近在讀什麼書?這麼多年來,有沒有哪一本書您是最喜歡的或者反復玩味,為什麼?
  • 我平時選放五至六本書在床旁,隨手拿到什麼便看什麼。
  • 29.您最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哪本書?
  • 看的書很多,哲學、歷史、外國名著譯本都有。其中一本常看的是林語堂的《蘇東坡傳》,以及一些關於古中文的書。
  • 30.您正式退休,是檢視一生成就的恰當時刻。讓我們來想像一下,當後人提起李嘉誠這三個字的時候,你希望他們想起你哪一點?
  • 從小到大,在成長的歷程中,別人都叫我做「阿誠」,後來聽到別人親切地叫我「誠哥」,很溫暖。我很喜歡「誠」這個字,在萬變的社會中,「真誠」,才是金科玉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