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多元性別 - 康健雜誌
瀏覽數 48,937

認識多元性別

繼冰島前女總理西達朵提在2010年完成同志婚禮、比利時前首相迪呂波於2011年在任內公開出櫃,今年5月,盧森堡總理貝特成為全球第三位公開出櫃,第二個在任內完成同志婚禮的同性戀國家領導人。隨著許多名人公開出櫃,逐漸改變了社會對同性戀的刻板印象。

性別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家庭、學校和社會裡,扮演重要且密不可分的角色,臺灣也逐漸從過去追求兩性平等,慢慢轉變到致力於多元性別發展的社會。

多元性別LGBT

LGBT是四個英文字字首的組合,是廣義同志族群慣用的字眼:Lesbian、Gay、Bisexual、Transgender,分別代表不同的性別族群,涵蓋了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者。

此外,瞭解與性別有關的四個向度,也可以協助我們認識多元性別。

1.生理性別

對一個人是男性還是女性的區分。嬰兒出生時,根據身體特徵(包括染色體、賀爾蒙、內生殖器官和外生殖器官),被指定一個性別。

2.性別認同

一個人的內在對自己是男人或女人的感覺。對跨性別者來說,出生時的生理性別跟他們內在的性別認同往往不一致。

3.性傾向

描述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的持久浪漫感情,和/或在精神上、肉體上被這另外一個人所吸引的感覺,例如:我喜歡的是男生還是女生。性別認同和性別傾向是不一樣的。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4.性別氣質

陽剛氣質或陰柔氣質。有些男生看起來是蠻陰柔的,有些女生也有陽剛、帥氣的氣質。

最近有一個「跨性別」的實例,臺中一中的五十歲男性生物老師,在「性別認同」上,自小認定自己應該是女生,但像是被老天爺開了一個玩笑,把一個女生放進一個男生的軀體裡。五年前太太過世後,他決定做自己,開始穿著女裝,並透過專業醫療的評估,決定做生殖器的切除手術,轉變到另一個性別身分。

「跨性別」跟「男同志」不同,「男同志」喜歡是同性別,公開出櫃十四年的知名節目主持人蔡康永,他自我認同是男生,喜歡的對象也是男生。他並不會做女裝的打扮,也不會覺得自己是女生。

藝人利菁出生的時候同時具有男性跟女性的生殖器官,早期父母把她當男生來養,直到成年後自己想要做女生,於是做了變性手術。出生時有男性的或女性的生殖器,這是「生理性別」;「心理」性別則是自我認同的性傾向。利菁的狀況就是她的生理性別同時具有陰陽兩種,但是心理性別是女生,成年後也決定當女生。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至於另一個常聽到的名詞:「性別酷兒(gender-queer)」,泛指難以用男女二分法歸類的性別種類。像是有些人認為自己是男性,也喜歡男性,可是並不想用「男同志」這名詞來稱呼自己。「酷兒」泛指覺得自己不符合社會傳統下的性別角色分類,可能包含同志、跨性別,於是自稱是「酷兒群」。

對同性戀族群的迷思

雖然社會對於多元性別較為開放跟接納,但許多人對同性戀族群還是有些誤解。

﹝迷思1﹞娘娘腔就是同性戀?

異性戀者多習慣以「外顯」來判斷別人的性向。很多同性戀者在小時候有性別表現不一致(gender noncomformity)的經驗,也就是男孩子喜做女孩打扮、玩女孩遊戲,或者女孩子喜歡穿褲子、剪短頭髮。但這並非絕對,很多異性戀者也有性別表現不一致的狀況。男同志不一定看起很娘或是很陰柔,可能看起來就像一般男生,只是喜歡的對象是男生。

﹝迷思2﹞同性戀是一種疾病,可以靠治療「扭轉」回來?

在1973年,美國精神疾病學會已經把「同性戀」從精神疾病診斷手冊上移除,認定同性戀並不是疾病,而是性傾向。

﹝迷思3﹞同性戀都有愛滋病?

同性戀並不等於有愛滋病。愛滋病是透過血液或體液傳染,性生活混亂的人,性對象比較複雜,不管是異性戀或同性戀,都比一般人有更高的機率得到愛滋病。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國人開始重視同性戀族群,可追溯至1994年北一女學生自殺案,兩位學生因為認為社會傳統價值無法接受女女相戀而選擇走上絕路。2000年的玫瑰少年葉永鋕事件,因其性別氣質與一般社會所期待的不一樣,在學校遭受霸凌。雖無法判定他是否因為性別霸凌而死,但此事件著實引起性別平權教育人士、社會學家和社會工作者關注。因此,教育部於2001年將性別教育主題訂為「多元性別、校園安全」,進而促成2004年「性別平等教育法」的制訂,意義即在彰顯長期被忽視的其他性少數族群,希望大眾給予關注與尊重,同時也能注重性傾向、性別特質、性別認同和「性別平等」的理念。

相隔十六年後,現今社會有同志大遊行、同志資源團體、「性別平等教育法」等,校園中對於多元性別的包容度也比十幾年前開放,但事實上,多元性別族群依然承受相當大的心理壓力,因為一個人不僅生活在校園中,同時也生存在社會與家庭裡,即便學校同學老師採取包容的態度,但當事人還是得面對家人、親戚、朋友、社會輿論的眼光與期待,或是傳宗接代的壓力等等。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看見差異,尊重不同

在諮商工作中,有機會接觸到同志朋友,或是在性別上還沒有很確定的人,或是在這議題上有困擾的個案,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有困難跟朋友和家人開口談論性別議題。

出櫃與否,對同志朋友來說,是一件漫長、反覆、耗費精神的過程。公開出櫃十四年的蔡康永最近在臉書上說:「對異性戀來說,可能同性戀是個話題,但是對同志來說,這不是話題,這是真實的、每日的、每分每秒的生活。」他談到自己的出櫃其實經歷許多挫折,許多藝人出櫃前也都會詢問他的意見,但並非每個人遇到這些困難時,能夠像他一樣挺得住…。深刻道出出櫃前後面臨的龐大壓力和內心的孤獨。

一般人提到性別,通常只會想起兩性(也就是男生與女生),因為出生時的生理性別不同,就理所當然地以為他/她這一生,應該要是什麼樣子。這種男女二元對立的界線,其實是一種粗糙的認定。

不同與差異,不過是認識的第一步,只有以包容與尊重的對等地位,去瞭解每一種不同的特質,才可能看見與接納多元性別的面貌。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本文由旭立文教基金會諮商心理師 林俐口述,旭立文教基金會行銷專員鄭竹霞文字整理>

<本文刊登於旭立文教基金會,授權康健雜誌使用。>

<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

旭立文教基金會

透過個別諮商、國內外成長團體及專業訓練工作坊,探索生命更多可能性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活動看板

其他人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