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納德·J·川普於去年11月擊敗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的時候,世人頗為震驚。民調、新聞報導以及柯林頓競選團隊在大選收尾階段聽到的所有消息都表明,她將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統。
在引入入勝的新書《粉碎》(Shattered)中,記者喬納森·艾倫(Jonathan Allen)和艾米·帕尼斯(Amie Parnes)寫道,柯林頓的失敗讓他們在此前一年半時間裡做的所有報導突然合理起來——從當時的形勢看柯林頓勝算在握,但那些報導呈現的種種「預兆」,看上去常常顯得與之相悖。儘管媒體對柯林頓的競選團隊進行過大量報導,而且在過去幾個月裡有過很多事後的分析和檢討,但《粉碎》中的詳盡細節——以及競選團隊成員和民主黨內部人士在書中發表的言論——仍然極具破壞性,肯定會讓她的支持者乃至每一個關注大選結果及其重大後果的人感到沮喪。
事實上,這本書在為柯林頓競選團隊繪製肖像的同時,也在描寫一場鐵達尼式的災難:一個脫離現實的候選人和內鬥不斷的幕僚,犯下一系列有悖常情且常常可以避免的錯誤,把一場有勝算的角逐,變成「又一艘朝著冰山撞去的競選之船」,鑄就了一場史詩般的失敗。
故事的主角是一個「精神渙散」、機能嚴重失調的競選團隊,它(基於錯誤的數據)採取了錯誤的戰略,且多次糾偏失敗。這是一場被動攻擊型競選,沒能就關鍵搖擺州的民主黨基層工作人員發出的警告做出反應,還忽略了候選人的丈夫、前總統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等民主黨元老的建議,他們認為競選團隊需要更加努力地說服那些尚未下定決心的搖擺不定的選民(比如白人工薪階層和千禧一代),而非執著於動員核心支持者出來投票。
廣告
「我們沒有去爭取白人選民,就像在新罕布什爾州的初選中一樣,情況始終沒有改變,」書中引用了一名競選工作人員的話。
當然,推動柯林頓走向失敗的,還有一場由其他因素促成的完美風暴。其中包括:俄羅斯為了幫助川普當選而對選舉進行干預;聯邦調查局局長詹姆斯·科米(James Comey)在離大選日不足两週時做出頗具爭議的決定,向國會發出一封與柯林頓的郵件有關的信函;不滿現狀的民粹主義席捲全球(去年早些時候,這種情緒在英國的脫歐投票中便有所體現),為川普和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的崛起推波助瀾。柯林頓最近接受採訪時加了一條:她認為在她的失敗中「女性歧視發揮了作用」。
不過,《粉碎》的作者在書中說,就連和柯林頓關係密切的某些朋友和顧問都覺得她「對自己的失敗負有責任」。他們認為她參選前的行為(架設私人電子郵件服務器,和柯林頓基金會[Clinton Foundation]牽扯不清,給華爾街銀行作演講)「嚴重削減了她的機會,令她無法翻身」,使她「在太多美國人對這個國家的制度喪失信心之際」,只能以一個一輩子都是內部人士的形象示人。
艾倫和帕尼斯在2014還出過一本名叫《HRC》的書,以總體上正面的筆調描繪了擔任國務卿期間的柯林頓,而這本書表明他們能接觸到一些長期待在柯林頓圈子裡的人。他們悄悄採訪了超過100名消息人士——承諾在大選前不會把搜集到的任何素材公之於眾——儘管其中一些人顯然是放馬後炮推卸責任,但很多人都以令人吃驚的坦率態度,談及了他們在競選期間感受到沮喪。
《粉碎》強調,柯林頓難以闡明她的競選理念(除了她不是唐納德·川普以外)。這本書還說,更為看重忠誠而非能力的傾向,造就了一個笨重而又官僚的團隊:工作人員不願對當權者講出真相,拉幫結派催生出了「混亂、焦慮和內鬥」。
作者表示,儘管做過多年的事後分析和檢討,但自從柯林頓在2008年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爭奪戰中輸給貝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以後,其管理風格其實一直沒變過:她的團隊有著複雜的權力結構,「促使『希拉蕊樂園』(Hillaryland)裡的居民更為關注自己對她有多重要,而非讓她當選」。
2016年10月,希拉蕊·柯林頓(右)及其助手胡瑪·阿貝丁在競選專機上。《粉碎》所描繪的總統競選團隊,把一場頗有勝算的選舉變成一場災難性的失利。
2016年10月,希拉蕊·柯林頓(右)及其助手胡瑪·阿貝丁在競選專機上。《粉碎》所描繪的總統競選團隊,把一場頗有勝算的選舉變成一場災難性的失利。 Doug Mills/The New York Times
作者稱,面對危機以及民主黨人的緊迫訴求,競選團隊常常徒勞無功地作出反應,在州和國家層面都是如此。重要演講稿是集體創作的成果。在「釋放核心訊息」方面一直困難重重。此外,位於布魯克林的競選總部——競選花掉的錢最終比川普的團隊多出將近一倍——在關鍵州錙銖必較,削減了電視、直郵和數字廣告的費用,讓那些地方的協調人頗為沮喪。
就像《破碎》所描述的,柯林頓的競選經理羅比·莫克(Robby Mook)——他讓柯林頓的團隊側重於數據分析(數據統計人員提交給他的關於選民的信息),而非注重更為老派的民調方法,敲門拜訪並設法說服未下定決心的選民——犯下一個又一個戰略性錯誤,但柯林頓沒有將其開掉,儘管她自己也抱有疑慮。
廣告
「莫克低估了桑德斯,在初選伊始幾乎沒做任何投入,犯下了堪稱致命的錯誤,」帕尼斯和艾倫寫道,而且競選團隊似乎沒有從柯林頓早期遭遇的重重困難中汲取什麼教訓。舉個例子,她於去年三月在密西根州的初選中敗北,突顯出了一些在大選期間依然會困擾她的問題——民粹主義正在「鐵鏽地帶」(Rust Belt)崛起;她沒能籠絡白人工薪階層選民——但卻基本沒有引發大的調整。作者接著寫道,密西根州的失利還清楚地表明莫克沒能往基層派出足夠多的組織者,並揭示出他的數據有點太過樂觀,「這意味著競選團隊不知道伯尼處於領先地位。」
在和川普的角逐中,這些問題沒能得到糾正。艾倫和帕尼斯稱,去年十月初,民主黨全國委員會(Democratic National Committee)主席唐娜·布拉吉爾(Donna Brazile)對主要搖擺州缺少基層工作人員,以及莫克——不顧關鍵州的一些顧問的懇求——「拒絕在最後三週的選戰中利用民意調查員來追蹤選民的偏好」感到擔憂。
作者寫道,柯林頓原定與歐巴馬總統一起在綠灣露面,該計劃被推遲後,她再未踏足關鍵州威斯康辛。他們表示,事實上,競選團隊傾向於把威斯康辛、密西根等關鍵州(川普後來正是藉助這些州當選了總統)視作囊中之物——到後來明白過來已經晚了——卻試圖把選舉地圖從民主黨控制的地盤以及傳統搖擺州,拓展到亞利桑那州之類的地方。
在逐次記錄上述失誤的過程中,《粉碎》勾勒出了一個極度無能的競選團隊的形象,這個團隊因為傲慢和非外部因素導致的種種失誤而步履維艱,並受困於一種自憐自艾和命中注定之感,那種感覺可以被概括為柯林頓的一名助手在競選期間常說的一句口頭禪:「我們與好東西無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