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孔子孟子懂得那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也依然不得志?

如题,看来有必要说明一下问题了,我是说”得志“,并未说”成功“,(得志,指实现志愿;名利欲望得到满足。语出《易·贲》:“‘白贲无咎’,上得志也。” 得…
关注者
4,163
被浏览
808,983

440 个回答

成功?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

这个问题,在某种意义上问的真的非常巧妙。

正如之前张佳玮在回答里说的,夫子在当时明明白白地回答过这个问题。

在2500年前,夫子与弟子们周游列国,当时楚国派人聘请夫子,而陈、蔡国君以为,楚国是大国,夫子贤德有才,为楚国当政,楚国必强,而危害陈、蔡,于是派人围困孔子于野外,夫子和弟子们粮食断绝,这即为陈蔡之困。

以下这段文本记载与《荀子·宥坐》以及《孔子家语》中。也许便是一个夜晚,子路先生向夫子问了和题主一样的问题。

孔子南适楚,厄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弟子皆有饥色。子路进而问之曰:“由闻之: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累德积义怀美,行之日久矣,奚居之隐也?”

夫子在去楚国的路上,和弟子们被困于陈蔡之间,已经七天没有生火,以野菜充饥,弟子们被饿得头晕眼花。子路,这位夫子门下最耿直的学生,他大概是真的想不通,进而问夫子“老师,听闻为善之人,天会赐福,作恶之人,天会惩罚以祸端,而夫子您久行施惠,怀美积德,行礼义之事如此之久,为何我们现在却如此落魄?”

这个确实是个灵魂追问,就像现在的俗语——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为何很多时候好人没好报,恶人活千年。到底是不是天道不公。

为何夫子行劝学之事,尽心尽力,却被困于陈蔡之间?为何流落郑国之时,被一老叟奚落为“累累若丧家之犬”?

夫子明白这么多道理,学问,难道不足以过上优渥富足的生活?怎么就是如此这般不顺,如此这般不得志?

在几年前,我还对儒学充满刻板印象的时候,只觉得夫子是一个迂腐的人,既然生逢乱世,礼崩乐坏,又何必非要坚持去做一件没什么希望的事情,在那个时候,我远远还不理解夫子的志义。

所以,面对子路先生的灵魂追问,夫子做了回答。我第一看这个回答的时候,内心极其触动,像是隔了两千多年,夫子的神气容貌活生生在眼前,没有悲观和愤懑,而是充满了豪气和坚决,其实这段话,就是题主想问的回答。

孔子曰:“由不识,吾语女。女以知者为必用邪?王子比干不见剖心乎!女以忠者为必用邪?关龙逢不见刑乎!女以谏者为必用邪?吴子胥不磔姑苏东门外乎!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材也;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多矣!由是观之,不遇世者众矣,何独丘也哉!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
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夫贤不肖者,材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今有其人,不遇其时,虽贤,其能行乎?苟遇其时,何难之有!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孔子曰:“由!居!吾语女。昔晋公子重耳霸心生于曹,越王句践霸心生于会稽,齐桓公小白霸心生于莒。故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佚者志不广;女庸安知吾不得之桑落之下?”

这段话的意思,直接读古文是最有味道的,值得反复品,我再翻译一次多少有点不是原意了。

但是我们由此先回答子路先生的第一个问题了——为什么有时行道义之事,却没有所谓的福呢。

答案就在这——遇不遇者,时也。

我们看古代之忠臣,像是比干作为商朝臣子忠心耿耿,然而“遇”的却是商纣王,最终被剖心而死。关龙逄先生,夏朝名相,然而“遇”的却是荒淫无道的暴君夏桀,最终关龙逄因为进谏忠言而死。

历史上这些例子数不胜数,我们之所以发明成语“怀才不遇”,“生不逢时”大概就是描述这样的情形吧。

像是疫情期间,每个医生无不是竭尽自己的身心,争分夺秒全力救治病人,但是还会看到新闻里医生哽咽着说:”病人刚刚说这水有点烫,我转头没一会,病人突然就没了。我心里真接受不了“ 医生们已经尽了全力,剩下的也许就是天意,就是非人的主观意志能够改变的,冷酷的客观现实了吧。

这就是,遇不遇者,时也吧。

个人的力量在时代的浪潮下是渺小的,我们尚且知道春秋乃礼崩乐坏之乱世,夫子又何其不知。我们常说要顺势而为,难道夫子不知做个逆行者,会面对怎样一番生活。

但是他还是这么选择了,这是应该去做的事情,因为这是“义当所为”。

其实我们看古代典籍,会发现古人先贤们的行事逻辑不一样。好像跟我们现代人的价值取向不同,不是因为什么事情有好处就去做什么,而是这事我应该去做,那就我就去做吧。

我们常说仁义礼智信,但被误读了太久了。

什么是义?义者,宜也,裁断使其相宜也。义,翻译过来,是我们决定去做什么,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事,已及我们要做什么程度。义,是一种选择,裁断,与火候。

但是问题来了,我们一生中要做出无数个选择,每个选择背后来源于什么,其根源是什么?

其实就是——我们想要的是什么。

想要赚钱过富足生活的人,会选择赚钱多的工作。想要看更大的世界的人,会选择去环球旅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之所向,有一个人生目标,有一个想要去的地方,一个目的地。

如果说目的地定了,我们才知道我们脚下选择那一条路可以通向我们的目标。我们选择的路,实际上就是“义”。

那么这个知乎问题中,最妙的一点是什么,题主提出了“不得志”这个概念。且指出,得志有两个含义,一指实现志愿;二指名利欲望得到满足。

但是,我想问的是,到底什么是“志”。

志,精行为志也。我们的志,不仅是我们想要的东西,欲望只是一个起源。我们看志的另一个意思。档案馆里保存的《地方志》,记录着当地的地理人口信息,《三国志》则记录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志这个字,实际上有记录的含义。

志,是我们长期,重复,专注地朝着一个行动积累以后才形成的。

我们看志这字怎么写的,一个士,一个心,志者,乃是士人之心里才有的。

我们常说国士无双,像是获得共和国勋章们的前辈们。隐姓埋名数十年,毕业为核潜艇设计贡献的黄旭华先生,或是60多年致力于医药研究,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女士,无一不是有一个清晰坚定的目标,在数十年的光阴,长期重复专注地去做这件事。这才积累成了他们的志,这便是士人之心。

夫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们总认为三十而立,是指自立或独立,但是我看可以看到,前一句是“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立的是什么,是立志。

这十五年间,夫子勤学躬行,就像一日一夜积土成山,最后长期重复行动下积累而成的是如山一般坚定不移的志向。

所以有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夫子,他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夫子之志到底是什么?

是推行自己的教化么,是著书立说么,是从政么?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语文课文里的夫子和曾子之间关于志向的对话对话么: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夫子想要的,大概就是这样在和煦的春风里,大家洗完澡,回来的路上开心唱着歌的生活吧。夫子想要的是天下太平,没有战争,百姓能幸福安康,居家乐业的大同之世。

但这样简单平易的生活,在春秋征伐,率兽食人的年代,是显得太珍贵了。现实却是自己的理想的反面,这太刺痛夫子孟子的心了吧。

而在那个轴心时代,社会环境都在发生剧烈的改变与振荡,夫子又何其不知,自己推行的先王之道,已经在此时的现实条件下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不遇其时。

但是夫子,还是选择了,理由就在回答子路的话里:

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夫贤不肖者,材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今有其人,不遇其时,虽贤,其能行乎?苟遇其时,何难之有!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

君子之学,并非是为了通达。君子,是在于能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

不是在人通达顺利的时候,能够看出一个人的底色,而是在人面对困境,面对忧患,面对福祸的态度才展现而出。而君子正是以修身为本,无论何时,其志意不衰。

何为君子,君由此滋也,是君主的开始,是群下归心之人,而不是所谓道德情操高的人。为何群下归心,民众归往,是因为君子不是为己,而是为人,希望他人过得好,这样的人才配得上是君子。如果一个人只在意自己,无论他道德水平多高,都难称君子。

所以,有一些选择,不是为了自己。

而是,为保民护生,为了天下苍生。

志之所在,义当所为。

如是而已。

华夏文明的历史上,诸多历代先贤,皆是如此。

有如孟子,曰:“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有如荀子,曰:“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挠,是士君子之勇也”

有如诸葛武侯,《出师表》中最后一句:“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华夏文明中儒家的士君子精神,实际上也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再历朝历代中的仁人志士身上闪耀。

在近代的林则徐先生,所名传千古的一句诗,更是传递了先贤们的志义所在——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所以夫子这一生,他没有得偿所愿,没有得志,确实如此,然而我觉得,夫子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得志。他在践行自己的志向,而不论是否生不逢时,不论环境如何,不论明知自己挑选的这条路,在这个乱世必当碰壁到头破血流,但是又如何——

“我很清楚我选择的道路很难,但是没办法,我不得不去做。”

这就是2500年前,被困于陈蔡之时,夫子对这个问题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