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一忙就忘記喝水】研究發現缺水會導致疲勞!補充水分可以立即提升清晰思考的能力 |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工作一忙就忘記喝水】研究發現缺水會導致疲勞!補充水分可以立即提升清晰思考的能力

補充水分可以立即提升清晰思考的能力

TechOrange 編輯部推薦好書:《餓怒症
上班時是不是常常一忙起來,一坐就是整個早上或整個下午,甚至連水都忘了喝?小心水份攝取不足,可能會對情緒和思考產生負面影響。研究發現,補充水分幾乎可以立即改善你的情緒,提升清晰思考的能力。一起養成喝水的好習慣吧!

文 / Susan Albers,譯者 / 孫乃榮

「白開水平淡無味,實在太無趣了。我每天喝的水都不夠多,會發現這件事,是因為我的小便呈亮黃色。」

關於口渴,我……

  • 總是覺得口渴,因為會忘記喝水。
  • 有時會覺得口渴。除了餐廳裡有人端水給我。我幾乎不怎麼喝水。
  • 很少覺得口渴。我會盡量多喝水,但每天還是都達不到預期目標。
  • 幾乎不會覺得口渴,因為我總是喝很多水。

喝的飲水不夠多也容易使人飽受「餓怒」之害。研究證實,缺水,即使是少量缺水,也會對情緒和思考產生負面影響。而且缺水會導致疲勞,思緒不靈敏,甚至死亡!

想想你什麼時候會注意到自己水喝得不夠。也許是在室外修剪草坪時,也許是早上喝了很多咖啡但滴水未進時。還記得自己感到口渴時容易生氣嗎?這種糟糕的情緒和餓怒產生的部分機制是相同的。

好消息是,補充水分幾乎可以立即改善你的情緒,提升清晰思考的能力

最近的一項研究選擇兒童和成人為參與者,研究過程中將他們分為不准喝水、喝 25 毫升水和喝 300 毫升水三組。研究人員也對參與者在喝水前、喝水後或未喝水後二十分鐘的表現一一進行了測試。

對兒童和成人而言,想止渴就必須喝一大杯水(300 毫升)。但即使是一小杯水(25 毫升),兒童和成人的視覺注意力都能獲得改善。對成人而言,多喝水還能改善數字記憶廣度,即能憶起一長串的數字。而口渴的參與者完成記憶任務的表現則不佳。

另一項研究觀察了飲水習慣與情緒之間的關係,連續五天記錄一百二十位健康女性食用的所有食物和飲用的液體。參與者完成相關評估,包括緊張、憂鬱、憤怒、活力、困惑和情緒狀態。結果很有趣:研究人員發現,只要觀察受試者喝了多少水,就可以預測他們的情緒!

你是否希望有一種神奇的藥水,喝下去就能改善記憶和情緒?其實是有的,而且近在咫尺,就是離你最近的家中水瓶或辦公室飲水機。

◆ 推薦閱讀:別滑手機滑到捨不得睡!小心「餓怒症」害你舒壓不成反變胖

如果你每月只有看一本書的時間,讓《編輯推薦好書》電子報幫你找到必讀的那一本!

感謝訂閱!隨時注意信箱的最新資訊

沒事多喝水讓餓怒變開心

為了幫助諮詢者能從喝水中受益,我常告訴他們要從每天增加喝水量做起,這是為控制飢餓感所能做出最簡單的改變。

一、飢餓時可以吃能補水的食物

每天至少吃一種補水食物,如西瓜、草莓、哈密瓜、桃子、橘子、脫脂牛奶、黃瓜、生菜、櫛瓜、葡萄、芹菜、優酪乳、番茄、甜椒、葡萄柚或椰子汁。我最喜歡的一種補水食物是冷凍葡萄。

將這種做法視為一種實驗,並記錄吃這些食物對你的情緒和食慾有何影響。

二、用餐時要喝水

研究顯示,飯前喝兩杯水的人,比不喝水的要少吃 22% 的食物。但要記得,餓怒管理計畫並非讓你減少進食,而是能更用心吃東西。

請在飯前喝些水。研究證明,飯前三十分鐘喝 568 毫升(約 2.4 杯)的水有助於更用心吃下一頓飯。與那些飯前不喝水的人相比,喝水的人飽足感會更明顯,也會感到更滿足,飯後飢餓程度也會降低。因此,要像你在餐廳裡吃飯一樣,在等待用餐前花些時間喝杯水。

三、用餐從喝湯開始

因為湯裡含有大量水分,所以開始用餐前先喝湯有助於控制食慾。研究人員發現,飯前喝一碗湯可以減少飢餓感,並使攝取的總熱量減少約 100 卡路里。

四、設定明確的喝水目標

觀察自己的喝水習慣,瞭解你通常會喝多少水,然後逐漸增加每天的喝水量。可以每次增加半杯,或任何你能承受的喝水量。知道你的目標何在有助於實現你的目標。如果你容易忘記,手機的 APP 程式可以提醒你。現在就開始喝杯水吧!

五、設定期限和提醒

請調好鬧鐘提醒自己喝水,或者設定一個時間,比如:「我會在上午十點前喝一杯水」。

六、隨時準備冷水

將水瓶放進冰箱,以便隨時能飲用冷水。如果你不喜歡普通的白開水,可以加些切片的柳橙或檸檬,使其更具風味。

七、將喝水與日常習慣相連結

如果很難記住新的行為或習慣,將之與已形成的習慣做連結會很有幫助。比如,你可能不會覺得每天刷兩次牙這種事很費力,那就在刷完牙之後喝杯水。這樣做是不是很簡單?

購書連結:《餓怒症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餓怒症》,由 時報出版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陳可錞)

立即下載《2024 趨勢觀察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