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會爆紅15分鐘」,但要小心之後「鳥了」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每個人都會爆紅15分鐘」,但要小心之後「鳥了」

「每個人都會爆紅15分鐘」,但要小心之後「鳥了」
Photo Credit: JD Hancock @Flick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你想紅,我也想紅,但是背後正確的心態和作法,才是你是否能紅得對、也紅得久的最終要因素。

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曾經說過:「在未來,每個人都會爆紅15分鐘」。("In the future, everyone will be world-famous for 15 minutes")

這的確是一位洞悉局勢的大師會說出來的預言。在當今網路媒體無遠弗屆、資訊爆炸並快速流通的大環境底下,只要你做一件特別的事情,再透過網路傳播的力量,很快就能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想紅,也是要有方法的

以我個人為例,在出版書籍的同時,也積極地聯絡媒體對我進行採訪,並認真經營自己的部落格,於是在短時間內很快就衝破百萬瀏覽人次,並成為暢銷書作家,這都拜新媒體蓬勃發展的機會所賜。

其實在我看來,每個人的血液裡,一定都有「想紅的因子」。這裡的想紅,我先把它定義成是「想讓更多、甚至是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自己」。

而為了讓自己聲名遠播,有人選擇專注自己喜歡的志業,做出一番成績後廣為人知;有人選擇從事演藝工作,在媒體圈耕耘努力,戲棚下站久了,鎂光燈總會打到自己。

但很不幸地,也有人就是純粹只「想紅」,於是標新立異,做出一些荒謬甚至是犯法的事情,只為了得到更多的關注,這麼一來,得到的可不只是關注,更有可能是大眾的批判與無情的災難。

先紅了,但後來「鳥了」,那就是鳥了

讓我舉兩個例子來做個比較說明,相信大家對這兩則新聞都不陌生。

第一則新聞,是近年發生一起社會事件。強恕中學的幾位學生,趁著遊民在睡覺的時候對他們潑糞,欺負那些在社會中處於弱勢的一群,事後不但沾沾自喜,更過分的是還把所有過程po上youtube,其嬉笑怒罵的嘴臉,實在讓所有看到的人為之氣結。

他們的行徑,引起廣大網友的批評,整人影片的確創下了高點閱率,但隨之而來的是被有正義感的網友進行人肉搜索,媒體的批評追殺,最後被警方約談、父母蒙羞,甚至遭到學校退學處分。

用這種方式「紅」,名是出了,但名譽和自己的未來卻毀了。

Photo Credit: Rupert Ganzer @Flickr CC BY ND 2.0

Photo Credit: Rupert Ganzer @Flickr CC BY ND 2.0

正確的策略,讓自己紅得精彩紅得好

而在這個高中生潑糞事件發生後的一個禮拜左右,又有一則新聞報導,指出網路上出現名為「台南善心華醫二少」的短片,由兩名就讀中華醫事科大資管系一年級的同學,分贈約30個餐包給台南火車站地下道六位遊民,藉此反諷潑糞行徑,更盼社會多點愛心。

吳俊霖和黃柏偉兩位同學都是勁舞社成員,某日在參加一場舞蹈演出結束後,獲得一大袋餐包,兩人心想反正也吃不完,何不分贈給有需要的遊民們?他們認為,其實送麵包只是一個小動作,動機純粹是因為覺得社會太多負面事件,希望用一點正面的力量,讓大眾看到學生也能有奉獻、溫馨的一面,而不只是炫富、欺負弱勢。

說真的,仔細分析後我認為,強恕高中三位同學對遊民潑糞然後將其行徑放上網路,目的是想紅;中華醫事科大兩位同學分送麵包給遊民後製成影片放上網,同樣也是想紅。否則為善不欲人知,做這種好事只要默默地做就好,幹嘛製成影片放上youtube廣為宣傳?

立意良善+媒體助攻=想不紅也難      

同樣是想紅,卻造成了完全不同的效果,前者背上罵名更有可能吃上官司,後者被讚譽有加並成為了全校之光,怎麼結果會差這麼多?最主要的差別,就在於在做這件「想紅」的行為,背後的心態以及作法。

在心態上的出發點只要是善,即使透過拍攝影片來宣傳自己的行為,也會受到廣大民眾的認可,吳、黃兩位同學趁著社會的焦點都集中在脫序少年向遊民潑糞的事件上,並做一個跟原事件有點關連(跟遊民有關)卻又徹底不同的行為(你潑糞,我送麵包),打鐵趁熱,當然容易引起媒體的報導,社會的關注。

而出發點若是惡作劇、欺負人,那麼公道自在人心,一定會有正義之士揭發那種惡行,強恕高中那幾名同學自以為為惡他人不知,豈料網友鄉民們的力量無遠弗屆,很快就藉由串聯資訊的方式揪出該事件的始作俑者,再透過媒體和司法警察機關的力量對加害人施與懲罰。

既要紅得久,也要紅得好 

因此,想紅的各位朋友,一定要記取這個教訓。你想紅,我也想紅,但是背後正確的心態和作法,才是你是否能紅得對、也紅得久的最終要因素。

期許各位朋友都能保持一顆善良助人、認真熱情的心,去幫助別人、發揮長才,然後善用網路媒體的力量,擴大自己的舞台,增加更多的影響力。這麼一來,你不止會紅,而且還能紅很久,紅得家人、朋友、社會都以你為榮。

Photo Credit: JD Hancock @Flickr CC BY 2.0

責任編輯:羊正鈺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