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駭客任務:復活》:尼歐的大夢初醒,真的只是一部販賣情懷的自嗨作品嗎?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影評】《駭客任務:復活》:尼歐的大夢初醒,真的只是一部販賣情懷的自嗨作品嗎?

【影評】《駭客任務:復活》:尼歐的大夢初醒,真的只是一部販賣情懷的自嗨作品嗎?
Photo Credit: 華納兄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拉娜華卓斯基在《駭客任務:復活》(港譯《22世紀殺人網絡:復活紀元》)親手拆解了22年的《駭客任務》宇宙,把所有的論述觀點都重新再次顛覆、嘲諷一番,擺脫既往程式碼的束縛框架,以獨立自主的新意識行動,表述著類似情境卻又剛好相反的故事,卻還是部販賣情懷的敘舊致敬之作,帶領觀眾既懷舊又能感受到新意的體驗。

「比起覺醒,人們更喜歡被控制。」人一旦認識到真正的現實,就等於已從感覺的世界,超越到存有的世界。因此尼歐在《駭客任務:復活》結尾說著:「提醒人們一顆自由的心靈可以有何等的能耐。」

《駭客任務:復活》上映後反應兩極,不同於以往一到三集的視覺特效、剪輯、光影色溫、美術設計、武打動作、述說方式與拍攝手法,讓喜歡看爽片的影迷唏噓不已,喜愛哲學、邏輯、辯證與後設的粉絲則是慶幸電影維持一貫的深度水準,探究及思考的本質甚至更勝以往。

1999年美國超級奇才導演華卓斯基姊妹(The Wachowskis)推出震驚全世界影壇的劃時代作品《駭客任務》,在Cyberpunk(賽博龐克)的科幻框架下,呈接日本動畫大師今敏、大友克洋及土郎正宗的《攻殼機動隊》等影人一脈相傳下來的思維理念,創造出《駭客任務》宇宙,架構出獨特的世界觀,滿溢著濃厚陰鬱的氛圍與冰冷疏離的視覺,成為Cyberpunk集大成的經典力作。

《駭客任務》三部曲的本質是用科幻、動作、特效等包裝完美的哲學影片,上映時電腦網路正開始興盛,片中揉合了大量對宗教與科技的質疑、真實與虛幻的意象、哲學與內在的思索、辯證與神學的教義,命運與選擇的探討、東方武術精神及概念,企圖在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中,認知轉換及互為表裡的創意與玄虛。而電影讓觀眾似懂非懂的表述、含義與結局,更是引爆22年來的各式解析、討論與猜想。

電影《駭客任務》的英文片名「The Matrix」,原意是模型或矩陣,片中中文翻譯為「母體」,也是整部電影的核心概念。劇情大膽預述未來虛擬世界與真實世界漸趨模糊,人類活在「母體」數位電子宇宙中,融入了電腦網路概念、自由意志情緒與與宗教哲學思維、帥氣武打動作與槍戰飆車追逐等經典場景,帶著獨特概念的反烏托邦世界,開創及影響了好萊塢電影的嶄新格局。

電影設定目前所處的世界是個虛擬的元宇宙(Metaverse),其實並非是真正的世界,而是由人工智慧打造出來的,用數字位元組成的程式碼所建構出的「後末日」數位虛擬空間。

片中人類與機械戰鬥但是被打敗,因此被人工智慧統治,機器將人類大腦連結到母體這個龐大系統,透過電流刺激人類大腦,設定在熟悉的20世紀正常生活,大腦被控制在騙局中而產生生理、心理等各種感覺的假象,真實的情況則是每個人都在囚禁中沈睡,就像我們現在生活在元宇宙中而不自知。

當中有一群沒有受到母體控制的倖存人類,他們活在地底下的錫安城(Zion),並不斷嘗試要駭入母體解救人類。這種形而上的渴想被具體化,而以救世主為象徵的形式呈現,因此他們一直在尋找一位可以打破所有母體規範的救世主,當救世主將臨的時候,就是人類戰勝機械的時候。而白天為工程師、其實是超級駭客的基努李維(Keanu Reeves)就是這位救世主尼歐。

古希臘時期的哲學家是站在人類思想發展的起點,觀察身邊的所有事物,研究宇宙的殊多變化,探討一與多、有與無、虛與實、善與惡,嘗試去描述、形容、解釋身處的宇宙世界的古典哲學命題,而人類只有通過不斷地自我探求,才能認知及了解宇宙的真理。

《駭客任務》作者在片中不斷地探討理性、現實與邏輯,但尼歐既不是理性、現實與邏輯,也不是非理性、不現實、反邏輯,而是超越理性、現實與邏輯。

《駭客任務》引用了大量佛教、基督教等宗教概念,而上帝發動宇宙,如同母體發動虛擬世界,如果將錫安與母體共存的現實世界也當成一個天界,那麼也需要一個更高層次的上帝或母體,來發動這個宇宙或天界。第三集中尼歐直接與上帝接觸,就進入到神學的信仰層次。而尼歐在《駭客任務:復活》的復活也並非耶穌再臨的復活法,而是輪迴轉世、重新做人,外型看來相似,但有些巧妙的差異。

宇宙運行之公道萬變於不變,宇宙的變化指向一種合一的需求,衝突為萬物之母,一切事物都來自於生命與死亡、善與惡、光明與黑暗的對立與鬥爭,一旦完全止息,宇宙就等於歸於寂滅。

這樣的劇情設計如同在模擬一個類似希臘城邦的前文明世界,在這個尚未出現任何哲學思想的前文明世界中,每個角色彼此間就像原子碰撞般,不斷地進行思想概念辯證,一步步釐清身處的前文明世界,開啟日後文明發展的門徑。

《駭客任務:復活》是一個含括《駭客任務》三部曲電影的獨立存在,也可以當成是續集、重啟、重拍、或是獨立故事,更是重新解構、質疑前3集的後設反諷之作。在與1至3集十分相似的同時,《駭客任務:復活》的內在本質上又明顯的截然不同,加入了大量與前作三部曲互相連結的致敬彩蛋與後設議題劇情,在區分成現實與虛擬空間的世界觀,許多細節部份都更關注於現實世界,也更具備現今時代的既視感。

延續了過去的故事發展,《駭客任務:復活》以十分巧妙的方式回顧、討論了前面三部《駭客任務》,新的母體出現,尼歐回到起點再經歷另一次的覺醒,而覺醒的過程如同之前三部曲的濃縮精華,直接將前三集出現過的橋段打散重組、排列組合成新的順序,充斥著大量彩蛋設計、大量既視感片段、大量新舊片段並陳橋段的獨立存在。

04【駭客任務:復活】
Photo Credit: 華納兄弟

《駭客任務:復活》的尼歐失去了以往的記憶,是模擬世界裡《駭客任務》的遊戲電玩設計師,並成為模態的創造者,把模態當成設計遊戲「Binary」的測試工具。

而分析師則成為新的「造物主」(The Architect),也是新版母體的管理者。造物主在舊版母體是利用冰冷數字與事實操控人類心靈,分析師則會操縱情感、製造衝突,讓吃了藍色藥丸的人類乖乖聽話,只要讓母體裡的人類產生欲望與恐懼,就能產生比過去更大的能量供給機器,同時會不想脫離現狀。

「子彈時間、感情比事實好操弄、男女主角要若即若離,才有最大能量。」但變數則是尼歐,他在潛意識裡是試著觸發首集《駭客任務》中引領莫斐斯與崔妮蒂找到他,並喚醒他的事件源頭。

若選擇權不在自己手上,那麼自由意志還會保有初衷嗎?所謂的反邏輯,本身依然是一種邏輯。而創作者本身的思維與心態變化,也因本次的後設手法元素而如同新增闢的世界,更帶出冷冽的幽默感。就像史密斯在與尼歐討論製作《駭客任務》新電玩遊戲時所說的:「只不過是換一張臉,講一樣的故事而已」。

拍攝前三集時,導演華卓斯基仍是兄弟檔,現在則是已經動過變性手術都成為女性。本集編劇兼導演的拉娜華卓斯基(Lana Wachowski),也許是性別認同的變化、或許是反諷一窩蜂的續集電影、抑或是對好萊塢惡意摧殘經典電影的冷血殘暴演繹。

《駭客任務:復活》帶來的微妙與細膩差異,讓故事與劇情產生各種有趣的細節,拉娜華卓斯基還在電影裡包裝了更多哲學概念,質疑自己的定位,充滿強烈的挖苦、憤怒與無力感,最後彩蛋「貓客任務」更是充滿著惡趣味,都讓人意識到《駭客任務:復活》絕對是一部屬於作者的電影。

01【駭客任務:復活】導演拉娜華卓斯基(右)
Photo Credit: 華納兄弟
拉娜華卓斯基(右)

現今元宇宙成為最熱門的趨勢,虛與實的界線更漸趨模糊,以往數位分身、區塊鍊、AI、NFT等一切都還只是假設,只存在於電腦、電玩或電影中,但是多年後的人類已經習慣同時活在虛擬網路與真實世界裡,網路已經成為真實的一部分,而那個虛擬立體的世界就叫做「元宇宙」。

未來可以長時間待在元宇宙,我們用網路修飾過的自己,代替真實的自我,每個人都可以在元宇宙有個取代真實的身份,元宇宙的加密貨幣也將與真實宇宙的經濟互通。

元宇宙一詞最早出現於1992年的美國科幻小說作者Neal Stephenson作品《潰雪》當中,意味著共享的線上世界,使用者可在其中互動、消費、娛樂及工作,透過VR及AR介面,在虛擬世界每個人都能擁有3D化身,可以在元宇宙中化身為自己夢想成為的人物角色,並自由地穿梭在元宇宙中進行各種活動與互動,體驗另一個人生。而融合了現實與虛擬的元宇宙,也成爲具有高度影響力的社會互動與經濟交流平台,並劇烈影響當代、逐漸形塑我們的未來。

拉娜華卓斯基在《駭客任務:復活》親手拆解了22年的《駭客任務》宇宙,把所有的論述觀點都重新再次顛覆、嘲諷一番,擺脫既往程式碼的束縛框架,以獨立自主的新意識行動,表述著類似情境卻又剛好相反的故事,卻還是部販賣情懷的敘舊致敬之作,帶領觀眾既懷舊又能感受到新意的體驗。

03【駭客任務:復活】基努李維_飾_湯瑪斯安德森 (尼歐)
Photo Credit: 華納兄弟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