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東風」撥起來 讓旅遊業乘風破浪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會長 陳勇

隨著香港與世界各地全面恢復往來,本地旅遊業持續復甦,帶旺市道。至近日,更是好消息連連:先有中央宣布開放多8個港澳自由行城市;相隔數天,中央再宣布外國旅遊團乘坐郵輪入境內地免簽證。兩措施均有利本地旅遊業發展,各界無不振奮。

拼經濟、謀發展是今屆政府的施政重心,而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是當中重要一環。現時,環球局勢持續動盪,戰事頻生,經濟低迷。各國政府意欲發展經濟,均舉步維艱。但慶幸香港有「一國兩制」這最佳制度保障,從不用孤軍作戰,一直有國家作為堅實後盾——香港有求,國家必應,兩措施正是國家堅定支持香港的明證,切實回應了我們民建聯、新社聯以至社會各界的訴求。

近日新增的8個港澳自由行城市均是省會,經濟發展迅速,總人口超過3300萬人,預計一年將為香港帶來30萬旅客人次。期望政府與航空公司商討,盡快開辦直航航線。值得注意的是,八城市位處中國東北和西北,不少居民是少數民族,奉行各種信仰——例如西北地區不少居民信奉回教——旅遊時或需特定的飲食和住宿安排。香港作為多元城市,種族共融,亦是美食天堂,雲集各地佳餚,相信有足夠條件滿足新客源各式各樣的需要,關鍵是如何把資訊串連,方便他們謀劃行程。建議旅發局與業界度身訂造各種旅遊攻略,並邀請當地網紅來港體驗,拍成短片加以宣傳。

香港為區內重要的郵輪中心,一直著力發展郵輪旅遊。近日開始,內地沿海有13個郵輪口岸能免辦簽證入境。當中郵輪港口發展較成熟的,有北京、天津、深圳、廈門等城市。特區政府宜聯同郵輪公司,與這些城市的政府及業界商討,共同發展「一程多站」式郵輪旅遊,產生協同效應。

坊間有謬論流傳: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何需積極發展旅遊業?這無疑低估了旅遊業的貢獻。長期以來,旅遊業是香港的四大經濟支柱,帶動零售、餐飲、交通、酒店等行業蓬勃發展。雖然對GDP的貢獻不及金融業,但若僅以GDP衡量行業是否重要,便會落入唯GDP論這種過時思維,容易加劇貧富懸殊,不利社會和諧發展。於疫情前的2018年,本地旅遊業的就業人數佔總就業人數6.6%,關乎眾多家庭生計。觀乎其它國際金融中心,紐約、倫敦和新加坡無一不是著名的旅遊城市,香港又為何能成為例外?林林總總的事實說明香港不能不積極發展旅遊業。

此刻隨著上述兩措施落實,香港要進一步推進旅遊業高質量發展,已是萬事俱備,只待港人把「東風」撥起來,讓旅遊業這巨輪乘風破浪。我們必須牢記夏寶龍主任近日囑咐,積極樹立「無處不旅遊」的理念,充分發掘香港豐富的旅遊資源。惟有如此,我們才能把國家挺港政策化為實際紅利,惠民生,添幸福。

“個簽”新增八城 香港旅遊業高質量發展要尋特色拼質量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會長 陳勇

繼今春新增西安、青島為內地赴港澳“個人遊”城市之後,中央再度積極回應特區需求,宣布將山西太原、內蒙古呼和浩特、黑龍江哈爾濱、西藏拉薩、甘肅蘭州、青海西寧、寧夏銀川、新疆烏魯木齊8個城市納入赴港澳“個人旅遊簽註”計劃。我們非常高興見到“個簽”又增八城,相關城市已涵蓋全國所有省會, 為香港旅遊及相關產業帶來更大發展潛力,香港與國家聯繫愈加緊密。

旅遊業一直是香港的支柱產業之一,自去年本港全面通關以來,香港旅遊業面臨變局已是不爭的事實,就如何拓展客源、提升遊客前來香港的興趣,已經成為各界關注的重要課題。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夏寶龍主任日前在京會見特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楊潤雄局長時提到,要樹立“香港無處不旅遊”的理念,充分發掘香港豐富的旅遊資源,積極借鑑各地成功經驗,創新思路、優化政策,推動社會各方力量共同參與。夏寶龍主任勉勵香港旅遊界用新辦法解決當前困境,體現中央對港關注支持,也為香港旅遊業指明了發展路向,香港要“拚特色”、“拚質量”,為旅遊業注入新動力。

香港是中西文化薈萃之地,回歸後又用自身書寫著“一國兩制”這篇大文章,因此香港擁有全世界絕無僅有的城市人文和文化符號,與中華文化內涵和西方文化接軌,這也是香港一直以來吸引各地遊客的優勢之一。近年社交平台發掘了不少香港新地標,都有助於特區政府加大宣傳、提供特色旅遊附加值,開發深度遊。

事實上,香港不僅有文化有自然風景,娛樂文化亦相當受到市民和遊客追捧,尤其是電影。不少遊客喜歡跟著《重慶森林》到中環走上全世界最長有蓋扶手電梯,在銅鑼灣尋找昔日《古惑仔》的身影,都突出了香港文娛產業在旅遊上的影響力,文體旅局可利用其中潛力,更多宣傳推廣、發展出獨特的IP吸引更多遊客。另一方面,香港的歷史資源亦相當豐富,眾多革命先烈曾於香港留下足跡。中國香港抗戰史更是一曲英雄凱歌,容易引起國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共鳴,激發愛國情懷及使命感,相關史蹟有潛力發展為紅色旅遊景點,響應習近平主席多次提到的“每一個紅色旅遊景點都是一個常學常新的生動課”。我們期望文體旅局撥出資源,宣傳、管理和保養這些獨具本港特色的抗戰遺址。

這次自由行新增的8個城市,總人口超過3300萬人,多屬於港澳遊的新市場,可以預見來香港旅遊的內地市場將更大。當然,要成為這些新城市的旅遊勝地不只是政府的工作,也需要全民共同努力。香港應向新增城市哈爾濱學習,用“好客”的態度對待遊客,將心比心設計熱情貼心的服務,如餐廳可提早為這些城市的廣大回民推出清真餐單等。

相信在中央的堅定支持、特區政府和各界各業的共同努力下,香港旅遊業發展定能“旺丁又旺財”,再綻“東方之珠”光彩!

共謀文化盛宴 弘揚愛國精神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會長 陳勇

有史以來,香港同胞始終同祖國風雨同舟、血脈相連;而現時,我國正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壯闊征程上邁進,亟須每名港人繼續發揮獨特而重要的力量。為此,我們必須進一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讓港人得到源源不絕的精神力量,從而更自覺貢獻。

李家超特首發布2023年施政報告時提到,由政務司司長領導的「憲法和基本法推廣督導委員會」將成立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該小組薈萃各界翹楚,包括教育家、歷史學家、資深傳媒人、地區組織領袖等,已於近日召開首次會議。小組集合官方與民間智慧,相信成員必能各展所長,因地制宜定下建議,以對接國家《愛國主義教育法》內容,於本地推展愛國主義教育工作。

多年來,民間很多團體身體力行,出心出力建設香港,報效祖國。以一眾同鄉社團為例,他們持之以恒向市民弘揚愛國、愛港、愛鄉的精神,更是特區政府的得力夥伴,全力協助施政。成立工作小組完善了頂層設計,將有助引導和協調民間力量,讓愛國主義教育遍地開花,植根市民心裏。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滋養愛國主義的深厚土壤,亦正是其強大的文化主體性和旺盛生命力,讓中華民族堅忍不拔地奮鬥,擺脫百年屈辱史,取得各項舉世矚目的成就。期望市民從認識中華文化、國家發展成就開始,慢慢理解兩者緊密的關係,從而為中華文化感到自豪,主動傳承中華文化及其背後承載的民族精神,自覺愛護國家,自覺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自覺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貢獻。

香港是全體居民的共同家園,亦是祖國的掌上明珠。我們期待小組發揮引導和協調作用,讓各「巧廚」大顯身手,籌劃一場接一場的文化盛宴,共同弘揚以愛國愛港為核心、同「一國兩制」方針相適應的主流價值觀,讓香港持續和諧穩定,得以盡己所長,貢獻國家所需。

加大支援關愛隊 發揮社區鄰里精神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會長 陳勇

近兩年,面對全球經貿與地緣政治局面的眾多轉變,香港疫後經濟迎來了不少挑戰。面對複雜多變的內外形勢,陳茂波財政司司長今年發布的財政預算案因時制宜推出各項措施,一方面積極推動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高質量就業,全方面做好經濟,另一方面增加對民生項目的資助撥款、維持民生相關政府服務收費不變,務求改善民生。

去年,民青局和民政事務總署按照李家超特首的競選政綱和施政報告,在18區成立關愛隊,以支援政府地區工作並加強社區網絡。關愛隊以義工和各界善長為骨幹,出心出力出資源,一片熱心為社區。我們樂見政府為他們提供財政支援,並借出場地供他們作服務點。然而現時每隊關愛隊平均服務每小區近兩萬居民,平均每月卻只有4萬至5萬甚至更少的政府資助,要繼續維持並提升服務質素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此外,我們充分理解,為了讓資源用得其所,關愛隊接受政府監察,並達成一系列KPI指標,但相關行政工作卻讓關愛隊頗為吃力,甚至見到各區民政處不少同事積極為關愛隊提供行政支援而需時常加班。我們感謝民政處對關愛隊的支援,若政府能夠為關愛隊增撥資源,讓他們聘請專職人士負責行政工作,參考民安隊、醫療輔助隊或社署資助的青年中心等,相信關愛隊隊員和義工們將能更專注於服務當區市民,達致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們盼望政府能盡快檢視並持續加強關愛隊的運作和資源,撥出更多資源讓關愛隊進一步發揮功效,與政府部門肩並肩在社區更好關心關愛,帶動全體市民更好發揮守望相助的鄰里精神。

持續促進香港「半邊天」發展 共創由治及興和諧平等社會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社聯會長 陳勇

婦女作為香港社會的「半邊天」,一直以來活躍於社會各界,以獨特的色彩盛放於香江之畔。縱觀近年的《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案》,都能看到特區政府在促進婦女發展方面下了一定功夫,以感謝、鼓勵她們為推動香港高質量發展貢獻源源不斷的新動力。

長期以來,婦女都是香港社會的中堅力量,上世紀從抗日戰爭時期的捐款籌款活動、東江游擊隊的救援和軍事行動,到戰後香港的經濟建設,不論勞工亦或專業服務,都不乏婦女參與。現如今,隨着教育水平的提升,香港女性不但地位大有改善,有不少人更活躍於政壇和社會服務領域,與香港的發展密不可分。我們見到女性聲音正在通過不同渠道影響、重塑這個時代,香港的行政、立法、司法機關中有不少女性擔任具影響力的角色,包括特首和行政會議召集人等最高職務,國際上亦見到香港女性擔任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在社區,她們也通過區議員、關愛隊、義工等不同身份貢獻著女性力量,在社會上發聲。

作為港區人大政協及有關全國性團體代表界立法會議員,我非常樂見香港女性積極參與社會事務,也充分肯定香港政府在婦女權益保障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一系列措施,包括去年成立「婦女自強基金」、在民政及青年事務局下設立「婦女事務組」和「婦女事務專員」等,以專組專人形式推動婦女事務工作,推廣家庭友善的工作環境,都為婦女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我們都承認婦女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她們是家庭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的穩定因素,承擔著照顧家庭、教育子女和關懷社會等重要職責。但與此同時,社會上仍有很多缺乏機會發聲的女性,她們或許是基層照顧者、單親媽媽、貧窮女童、獨居女性長者等等,構成了婦女發展的薄弱環節,也間接地影響著家庭和社會。因此,我們應該加強對婦女家庭責任的支援,提供更多的家庭政策和社會照顧服務,幫助女性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之間的關係,實現自我價值的最大化。

展望未來,相信香港婦女能夠在更多行業領域發光發熱,在工作上發揮她們的專長,在社會上發揮女性影響力。在多元包容的當今時代,我們要繼續共同努力,促進女性更加平等自由地在各個領域中展現自己的才華和價值,繼續為香港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獨特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