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儲蓄與社保養老,有坐吃山空之虞

文◎梁天龍

0
1084

★保險行銷集團董事長


面對人口結構性轉變,老年人口快速成長,將產生因退休後的安養費用、疾病或意外導致之長期照顧等需求。而能因應高齡社會風險的年金險和長照險,其推出數十年之久,如今民眾的投保情況如何?

根據金管會統計,截至二○一七年底,商業年金險有效契約僅132萬3,055件,長期照顧險僅60萬215件,相較二○一六年底的118萬張以及58萬張,反映了對老年生活會最有直接幫助的保險,其投保件數成長幅度有限,且總數至今不到200萬張,顯示還有龐大的民眾,依然對未來老年生活未開始做好準備。

此外,勞保局三月一項最新統計,上班族規劃退休後之生活費用來源,前三項為「自己的儲蓄」、「新制勞工退休金」及「勞保老年給付」。凸顯了民眾在養老準備上,以儲蓄為重,忽略退休後少了穩定的經濟收入來源,即使有龐大的財富,一旦面臨長壽效應,終將面臨坐吃山空的困境。

什麼是長壽效應?長壽意味著風險,包括存太少、退太早、花太快、活太久,都將為退休生活帶來變數,可能於短時間就花光退休金,甚至是財富用盡時卻還活著的風險。

要能因應長壽風險,根據世界銀行建議,「老年經濟安全」的保障應兼顧「儲蓄」、「風險分擔」與「所得重分配」三大功能,所提出的五大支柱架構內容含有五層的保障模式。即社會救助制度、強制社會保險制度(即公共年金)、職工退休金制度(即私人年金)、自願性商業保險(即個人年金)、非正式的支援(如家人支援)?及其他非財務的支援(如公共醫療服務)。

藉此時機,希望再次提醒民眾「靠老本無法終老」,每個人不只是會變老,且會因衰老而病,針對退休後的漫長生活,民眾除了倚靠政府社會保險,更必須靠自己做足長遠的準備,也唯獨保險能為未知的長壽風險,挹注源源不絕的現金流。

例如,透過年輕時購買年金保險,選擇於退休時,或某個年齡例如:60歲或65歲開始,每年領取年金給付至終身,搭配原有的其他退休金給付如勞保年金、國民年金等,即可享有較好的退休生活品質,同時移轉長壽風險。

或者投保長期照顧保險,可因應疾病或意外事故傷害所致失去日常生活能力所衍生之長期照顧需求,被保險人於保障期間內,如符合保單條款所約定「需要長期照顧狀態」之情事,保險公司按期給付保險金,可做為請專人長期照顧以及復健費用的補償,讓臥病者活得有尊嚴,家屬有餘力專心工作,家庭經濟負擔得以減輕。

面對未來人類的長壽風險,或者人生中突如其來的重病,每一個家庭與個人都要能在有限的資金中,懂得把小錢變大錢,因應生存風險,發揮金錢的最大槓桿作用,莫過於平時存保險錢,危急時才有一個創造龐大現金流的來源。

在二○一八這一年開始「為圓滿人生訂下契約」,重新檢視並有計畫地積極規劃個人及家庭保障缺口,並且堅持保障優先的規劃原則,讓愛與責任透過保險延續,讓保險發揮最核心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