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包皮」的二三事:為什麼你不該剝了那隻雞?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關於「包皮」的二三事:為什麼你不該剝了那隻雞?

關於「包皮」的二三事:為什麼你不該剝了那隻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沒事,不需要手動把包皮跟龜頭撥開。因為徒增困擾,撥開之後,裡面更容易藏汙納垢,變成沒事就要清一下裡面。不剝開,尿流不進去,不用剝不用洗,少一件事情不是很好嗎?

文:Hi, 我是醫生不是小姐

關於包皮的二三事

好吧,我們總算該來聊些正經事了,今天先來談談為什麼你不該剝了那隻雞。

幾乎每次門診,十個病人有一個是被帶來看雞雞,連從中國大陸來開輸尿管阻塞的病人回診時,媽媽也是一臉熱切(?)地扒下小孩的褲子,來來來,醫生您來幫我看看這有沒有包皮過長。

嗯?

  • WHY?

爸媽們選擇讓小孩割包皮,原因不外乎:整潔美觀、怕包皮藏污納垢,或是擔心包皮過長影響到未來的幸福(?),以上種種擔憂,其實都沒有根據。沒有割包皮的人,也過得好好的,並沒有比較容易發生包皮炎,以我看來,雞雞的清潔程度跟有沒有割包皮無關,跟個人衛生習慣比較相關。

  • WHEN?

何時是割包皮最好的時間點,還有待商榷,不過,世界上另外有一群人基於宗教因素,早早就割了包皮,這是宗教信仰當然不容置喙。但若能依照自由意志選擇,我們會建議家屬把這個決定權交還回孩子身上,等到進入青春期,甚至是將臨成年之禮時,讓孩子自己選擇自己的雞想要成為的樣子,畢竟那是他要看一輩子的東西。

我們真正該問的是:Should We?

包皮跟智齒一樣,生來不是沒有存在價值的,包皮存在的目的是「保護龜頭」,畢竟小雞雞是非常脆弱的。在成長過程中,追趕跑跑跳不小心自己阿魯巴了,或者是被發怒的鴨子一口咬掉,是多恐怖的事情。包皮有如像香蕉皮,就是為了保護像香蕉一樣脆弱的龜頭。

在青春期之前包皮內皮不會跟龜頭分離,這就是所謂生理性包莖,所以小人的雞雞長得跟大人不太一樣,是正常的。當然,跟你在A片面看到的也不一樣喔。

別急,這裡有的是你看不完的小雞雞,讓我們來看看正常的小人的雞雞:

111111111
Photo Credit:Hi, 我是醫生不是小姐

好了,那麼龜頭什麼時候才會出頭天?在青春期的時候,每天夜裡勃起,包皮就一點一滴地跟龜頭分離了。有的小孩比較早熟,可能在十歲出頭的時候就出現這個現象,也屬於正常的範圍。每一次分離,都是撕裂的過程,撕開的包皮會紅腫,然後自行消退,不需要吃任何藥。

讓我們來看看撕裂的雞到底長什麼樣子,順帶一提,尿道下裂的手術過程中,將包皮從龜頭完全褪下當然是不可避免的,否則我們就不用開了啦。

完美的密封罐:內皮與龜頭

下圖中可以看到,褪開包皮的龜頭是裸露的,裸露的唷,跟原本露出的部分完全不一樣。光亮多汁的樣子是因為上面缺少一層表皮細胞,更可證明在剝開之前,包皮內皮跟龜頭是緊密相連,沒有縫隙,尿進不去,細菌當然也進不去。上帝把這層封得這麼完美,你還擔心什麼呢?

111111111
Photo Credit:Hi,我是醫生不是小姐

那麼,人為地提早撕開這層皮,會發生什麼事?就是在青春期之前本來要用來保護龜頭的皮,提早被切掉了,其實也不是那麼嚴重的事情,就跟龜頭說從今以後You have to be on your own。反正這世界上有很多人早早就切了包皮,他們也是好端端地長大了。

但如果沒事,不需要手動把包皮跟龜頭撥開。因為徒增困擾,撥開之後,裡面更容易藏汙納垢,變成沒事就要清一下裡面。不剝開,尿流不進去,不用剝不用洗,少一件事情不是很好嗎?

  • 包皮過長滋生細菌?

小朋友的包皮內皮與龜頭緊緊相連,若非人為剝開,裡面連縫都沒有,要等到青春期過後,龜頭才會與包皮內皮完全分離。如果在青春期正常勃起的狀態下,龜頭還是無法露出,才是包皮過長。但包皮過長與細菌的滋生,沒有絕對相關,與個人衛生習慣比較有關。

  • 不小心手殘撕開了怎麼辦?

首先,你應該會聽到小孩尖銳的苦聲,然後,準備好迎接整整一個禮拜又紅又腫,腫到不行的小雞雞。再來值得高興的是,有時候包皮又會自己黏回去,那麼恭喜你,只要假裝一切都沒發生過就好了。

為什麼我們不建議新生兒割包皮?

Well…君不見歷史上總是有一不小心整個龜頭切掉的例子,當然這是比較極端的啦,比較常見的是,割壞了,包皮整圈癒合在一起,龜頭於是再也出不了頭天。而且這種案例往往要等到長大一點,家屬發現不對勁才會帶來,這時候就是你不想開刀也不行了。本來想省麻醉,結果變成要開兩次刀,你覺得值得嗎?

割包皮,大部分的時候是Elective surgery,也就是可做,可不做的手術,要讓這個手術成為家屬的意願,還是「雞主」的意願,就看爸媽怎麼想了。

本文經Hi, 我是醫生不是小姐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