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戰下一個球季 - 林英傑(上) - 中職 - 棒球 | 運動視界 Sports Vision

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5/03/13

再戰下一個球季 - 林英傑(上)

前言 筆者從2003年亞錦賽開始成為棒球迷的一份子,當時除了重返奧運的話題延燒以外,中華職棒亦正逢兄弟象三連霸時期,由於身旁的朋友幾乎都是兄弟象的球迷,在不熟悉各隊球員的情況下,筆者也跟著一起瘋...

作者:追風

前言

筆者從2003年亞錦賽開始成為棒球迷的一份子,當時除了重返奧運的話題延燒以外,中華職棒亦正逢兄弟象三連霸時期,由於身旁的朋友幾乎都是兄弟象的球迷,在不熟悉各隊球員的情況下,筆者也跟著一起瘋兄弟象,直到某人重返職棒圈,筆者開始轉移目光到另一支隊伍上,那就是在職棒十五年由「東方特快車」郭泰源所領軍的誠泰Cobras隊,不過筆者不是因為郭總手握兵符才看誠泰Cobras隊,而是一個擔綱誠泰Cobras首戰的先發投手,那一場是他睽違兩年再度踏上球場的第一戰,但他硬是以七局失一分,並飆出八次三振的優質先發表現讓外界打破眼鏡,雖然未能首勝開張,卻也注定了他在該年球季的不凡成績,這篇故事的主角-林英傑。

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英傑 / 圖片來源)


暱稱的由來

和多數的職棒球員一樣,來自台灣後山台東鹿野鄉的林英傑,有個很有趣的暱稱「三毛」,據說是林英傑在就讀高苑工商時,陳嘉宏(前中信鯨隊)與他是同學,認為當時林英傑的髮量稀疏,前面看上去只有兩三根毛,因此給他取了「三毛」的綽號,自此這個綽號也成大家稱呼林英傑時的暱稱。

請繼續往下閱讀

 

求學時期

從小學開始即接觸棒球的林英傑,一開始並非就認真在棒球這條路上,相反的,在小學畢業後即決定放棄打棒球,但在鹿野國中派人遊說下,還是與棒球繼續結緣,可惜在國中二年級的時候,因為一次賽前伸展操做得不夠紮實,導致在上場投球後造成左肩脫臼,無法繼續投球。但憑藉著優秀的打擊實力仍是披上了1996年第七屆IBA世界青少棒國手的戰袍,這亦是林英傑首次當選國手。

(1999年IBA世界青棒錦標賽,余政憲頒獎給林英傑 / 圖片來源:高苑青棒官網)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中畢業後進入了素有「綠色怪物」之稱的高苑工商,但受到國中時的傷勢影響,高一時期的林英傑只能擔任一壘手或是外野手,藉此將傷勢養好。直到高三才又再度踏上投手丘投球,並且和曹錦輝組成了高苑工商的「左右護法」,兩人先在1999年1月舉辦的高中棒球聯賽(硬式組)一路從循環預賽殺進決賽。其中林英傑在循環預賽的第二場接替先發的許志華後援共五局,使得台東體中在後五局僅僅打出一支安打,接著在第四場對戰南英商工的勝部冠軍決定賽,由於先發的許志華狀況不佳,第一局即被打出三支安打,丟掉兩分,蔡啟生教練連忙換上林英傑上場滅火,而林英傑亦不負眾望,中繼6.2局不但鎖住南英商工的攻勢,更是一路壓著打,共送出七次三振,終場帶領高苑工商以3:2扳倒南英商工,取得勝部冠軍。

(高苑工商1999年高中棒球聯賽(硬式組)冠軍 / 圖片來源:高苑青棒官網)

由於賽制關係,在南英商工取得敗部冠軍後,高苑及南英又再次於總冠軍賽碰頭,第一場為當年全國青棒最佳的左右投激戰,曹錦輝力拼郭泓志(當時最快球速已達149KM),結果南英商工把握住曹錦輝投球不穩的情況,以3:2領先高苑,得到加賽挑戰高苑工商勝部冠軍的機會。由於雙方主力投手受到隔場限制,皆無法上場投球,故以陣中第二號投手上場,於是只隔一天的林英傑再度披掛上陣,即使賽前林英傑已經感到手臂的不舒服,但為了將冠軍留在高苑工商,且又面臨縣長及校長親臨現場加油,林英傑仍是咬牙上場,封鎖了南英商工前五局的攻勢,但手臂的痠痛來的不是時候,第六局林英傑開始壓不住陣腳,蔡啟生教練連忙換上許志華救援,雖然甫上場即丟掉三分,所幸仍是封鎖了南英的反攻,不但拿下冠軍,更締造史無前例的三連霸,接著同月又在第四屆金龍旗高中棒球錦標賽提早KO來自屏東棒球勁旅的美和中學(決賽9:0七局提前結束),最後於4月舉行的王貞治盃全國青棒錦標賽拿下冠軍,同時兩人雙雙入選第18屆IBA世界青棒錦標賽的國手,曹錦輝獲得最佳右投手獎及防禦率王獎,林英傑則是獲得最佳外野手獎

(林英傑(右)和曹錦輝(左)入選1999年IBA世界青棒錦標賽 / 圖片來源)

 

台灣大聯盟時期

林英傑於高中聯賽一連串優異的表現吸引了台灣大聯盟年代雷公隊的青睞,因此高中甫畢業後,即以300萬元簽約金、月薪15萬元和那魯灣簽約,當時年僅18歲的林英傑是台灣棒球史上第2位高中畢業,即直接挑戰職棒的役男球員(第1位是同齡但較早加入的陳志誠),而後林英傑更是以18歲又134天的年齡成為台灣職棒史上最年輕的先發投手。加入職棒的前兩年,林英傑並未有太多的表現,尤其職棒第二年(2000年)只拿下3勝,卻吞了7場敗投,防禦率更是高達4.94,雖然K功了得,但控球不穩定的毛病卻一直困擾著林英傑。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