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龍文化處處見 守海邊 駐教堂 - 20240209 - 副刊 - 每日明報 - 明報新聞網

副刊

開眼 玩樂擴志

神龍文化處處見 守海邊 駐教堂

【明報專訊】十二生肖之中,唯獨龍不是真實存在的動物,而是神話傳說中代表吉祥、神聖的瑞獸。雖然飛龍在天不可觸及,但自古以來民間處處也見其蹤影。神龍來到中西文化匯合的香港,也巧妙地融入民間信仰與西方文化中。這次趁甲辰龍年到來,帶大家尋覓龍蹤,從海邊公園走到廟宇,甚至教堂,一睹神龍如何融入生活,沾沾龍年的喜氣!

淺水灣海邊公園 雙龍騰飛

大家到淺水灣,通常都是看海景玩水或是在附近餐廳食下午茶,但走到沙灘盡頭,原來有個本地人未必留意,卻深得遊客歡迎的「隱藏景點」:鎮海樓公園。園內面積不大,卻放滿各式神靈塑像,從財神、海龍王、月老,到神靈動物如壽龜、天馬都有,當中還有由紙皮石鋪成的彩龍雕塑,幾乎一步一神明!各式神像中,最搶眼莫過於兩尊近10米高的天后像與觀音像,往娘娘背後的中式建築鎮海樓一瞥,卻見掛有「香港拯溺總會」牌匾,兩者風馬牛不相及,何以拯溺總會大樓前滿地神明?

10米高天后像 鼓勵漁民救生

本身是天主教徒的香港拯溺總會主席陳偉能笑言:「我們不是迷信,而是以信仰鼓勵人救生。」據說以前漁民非常迷信,遇到有人遇溺會見死不救,「他們相信人們遇溺是因為水鬼要輪迴,所以找人做替死鬼,怕救人的話會得罪水鬼,被纏一輩子」。1970年代機構獲善信捐款,在此處修建天后娘娘像,除了祈求風調雨順,亦鼓勵漁民見人遇險時伸出援手,救生積德。慢慢愈來愈多善信捐款立神像,機構後來註冊成慈善團體,運用善款協助營運和修繕神像。

鎮海樓公園的遊人絡繹不絕,不少來自東南亞、韓國,他們上香祈福,又向鰲魚之口投擲錢幣,甚至有人取出鈔票抹遍財神像全身。但陳偉能強調此處不是廟宇,用雙眼欣賞建築景觀就已足夠,只是因為太多善信自攜祭祀用品,所以才增添香爐以便管理。臨海盡頭處,立有一尊手擒紅珠、騰空而起的飛龍塑像,基座字碑上書有「東方之珠,巨龍遨遊,太平萬世,繁榮九洲」,為飛龍雕塑賦予時代意義,也令人聯想起用作香港城市標誌的飛龍,打亮這顆東方之珠。

鴨脷洲洪聖廟 龍柱步步高陞

鎮海樓之外,港島南區還有一處彩龍據點。具200多年歷史的法定古蹟鴨脷洲洪聖古廟,門口有對繪有彩龍、高約54呎的紅色木柱。據古物古蹟辦事處資料所示,龍柱早在1920年已豎立,鎮守鴨脷洲逾百年。鴨脷洲街坊同慶公社值理鄭穩洲表示,龍柱由來有二:1891年政府在洪聖廟的對面山崗興建香港仔警署(即現時的蒲窩),「那個斜坡就像下山虎張開口,剛好對着洪聖廟,當時的鴨脷洲居民覺得被老虎咬住,找風水師傅視察後,豎立兩條龍柱,抵擋煞氣」;另一說法是昔日未有海濱長廊前,廟前是大海,前人擔心水底多牛鬼蛇神,遂立龍柱繪上雙龍,當夜晚月光將雙龍映照水面上,如同龍遊大海,藉此震懾邪靈,龍柱因而亦被稱為「定海神針」。

新代龍柱 龍顏更威嚴

龍柱本身已不多見,原木製的龍柱更罕有。副總值理鄧國銘表示原木被認為有靈氣,故廟前龍柱每一代均取原木製成,現為杪木。龍柱百年來歷經風吹雨打、日曬雨淋,自然需要修補。在2014年颱風「海鷗」襲港期間,其中一條龍柱倒塌,花逾1年多時間重做出現時的第5代龍柱。新龍柱比上一代高約4呎,有份參與重修的鄧國銘解釋:「風水上每次修改都要比上一次高,有步步高陞之意,(石躉、柱身長度等)還要取『吉數』。」不止高度不同,龍顏亦有分別。廟前保留第4代龍柱的殘餘部分,相比之下,新一代的龍眼神凌厲,神態威嚴,由畫家麥榮創作。

龍柱以外,也不要錯過參觀洪聖古廟。古廟自清朝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屹立在此,雖然經歷多次復修,但仍保留大部分原有結構和裝飾。前殿屋脊上飾有石灣陶塑,製作精巧,神態細緻傳神,刻劃當時民間生活。正脊兩旁則有日神月神,寓意和諧。廟內還有不少珍貴文物,如光緒年間鑄造的鐵鐘、木龍舟等,見證歷史。每年洪聖寶誕是鴨脷洲社區盛事,今年將在3月20至24日舉行,屆時會有一連串慶祝與祭祀活動,如水燈晚會、龍舟拜廟、賀誕巡遊等,從古廟延伸到鴨脷洲大街一帶都會非常熱鬧,吸引遊人參與。

九龍城教堂古色古香 瑞龍裝飾獨特

龍不止出現在廟宇,連教堂亦現龍蹤。在西方文化中龍被視為邪惡化身,《聖經》裏更描述為撒旦和魔鬼的象徵,大概外國信徒不曾想像過「神的聖殿」竟然有龍出沒。

位於九龍城馬頭涌道、屬二級歷史建築的聖三一座堂,紅簷綠瓦,古色古香,是本地少數採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的教堂。座堂主任牧師李安業表示,在1920、30年代本地人信奉神佛為主,不容易接受西方宗教,甚至心生抗拒。主教何明華(Ronald Owen Hall)在1937年重建座堂時,決定採用「中國文藝復興式」建築風格,即以石屎等現代建築物料和技術,建構出具中國傳統特色的建築,讓當時的人更容易接受基督教。座堂外形保留傳統的樑柱結構,又有瓦頂、飛簷,還有外牆上一整排的紅色斗栱。斗栱在傳統建築上有承托作用,但這裏的斗栱僅作裝飾。座堂門口兩側後來加設鐘樓和鼓樓,加強中國文化特色,鐘鼓四周刻有《聖經》訓示,每逢周日就會鳴鐘,以示禮拜時間。

整個建築最大膽的一處,莫過於建築設計竟有龍頭雕飾。「在中國文化中,龍有智慧,是王者,我們教會覺得上帝是萬王之王,以龍表達上帝的尊貴身分。所以在這裏看到的不是西方的龍,而是中國人的瑞龍。」座堂的建築亦融入基督教元素,正脊中央設置十字架,同時將傳統飛簷常見的瑞獸改為3隻鴿子,象徵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亦符合座堂「聖三一」之名。

座堂內部裝潢亦見中國傳統元素,從窗花圖案、牆壁到柱身,都飾有代表祥雲與生命之氣的雲紋,「當年的主教覺得中國傳統文化和基督教並沒有那麼不同,有些地方有共通點,如中國人着重雲,跟《聖經》有脗合之處」。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時,就是靠上帝的雲柱引路,在《聖經》中雲亦是上帝臨在的象徵。

文:張淑媚

設計:賴雋旼

編輯:梁小玲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玩樂擴志]

相關字詞﹕開眼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