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2 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 5.6%,比上月上升 0.1%,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国家统计局消息,2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其中,16-24岁、25-29岁劳动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8.1%、4.8%…
关注者
321
被浏览
441,671

88 个回答

谢邀。

主要还是看青年失业率。


1月2月,16至24岁人口的调查失业率是18.1%;

而1月2月的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长是47.9小时。

我看到这俩数字,第一反应就是去年7月。

去年7月,多重因素叠加,青年失业率冲至19.9%高点,周工作时长也冲到48小时高点。


我隐约感觉青年失业率和周工作时长有强关联(闲着的小胖友可以拿去写论文),因为这对数据很符合我的身边观察:

大环境不好,企业整体裁员;

年纪大点的,一般还能通过降薪跳槽来缓解。实在不济就兼职打杂,外卖送起。

反正你不主动说自己失业,那就算灵活就业嘛。

但刚毕业的,很难躲。

一是没有积累够求职经验,再就业困难。

二是:企业直接砍毕业生headcount,很多小胖友毕业即失业,他们在统计上没法“过渡”。

与此同时,剩下幸运得到就业的小胖友,整体就业质量会往下掉一档:薪资停滞、KPI增多、加班严重。

于是显著抬高了工作时长。

从我自己的村口经济学来说,我更相信青年失业率和周工作时间。这俩数字如果同时走高,那就业行情应该是明显下滑的。


而且要注意的是:去年1月2月,青年失业率都是15.3%。

也就是今年同期,数据高了两个多点。

这是去年咱聊过的:青年失业的堆积可能。

过去高增长时期,堆积不明显。

青年失业率基本在10%左右,呈现“山”字型,顶峰是毕业季的六七月份。

所以尽管年年“最难毕业季”,但后半年总能消化掉,毕业后无业超过一年的还是少。

但这三年,“下半年消化”的效果明显衰减,见不到金九银十,

很难找到具体数据来确认有多少毕业生待业超1年。但20年应届生身份延长至两年、现在又有呼声要延长至五年,估计堆积的青年失业不少。


而在堆积的同时,年新增毕业生数量还在高位。

今年是1158万毕业生,明年估计是1187万,后年可能在1200万左右。

换言之:一边有去年遗留的未就业小胖友(数量在增多),另一边有更多的新毕业小胖友。

这就成了一个滚动雪球,进一步增大就业压力。企业自然也会在过剩劳动力供给下压价、延长加班。

但如果只靠企业的挤压,总收入是没增长的,因为总就业人数没变多、单位收入没增加。

于是总需求萎靡,实际上会继续挤压企业的招聘需求。

这个雪球就会越滚越大。如果没有明显好转,无责任盲猜今年毕业季,青年失业率可能过20%。


所以真正关注的还是两件事:

一是做增量。

外需也不乐观,主要看有没有更多政府投资创造岗位。

而且大学生一般集中在中端制造业服务业,纯基建地产和低端制造的拉动效果一般。还需要开放服务业、降低中小企业真实利率。

这个看决心。

二是托底存量。

其实很多国家的青年失业率都是20%以上(典型如欧洲)。但他们敢失业敢gap,主要还是社保相对健全,有失业金托底基本生活,等得起。

咱这很多毕业生,特别是农村和小城镇家庭,父母不在职工社保体系的那些,失业就是断粮。

与其倒逼他们进厂(而且今年进厂行情也差),不如帮他们多等一下。搞点大学生失业金和青年廉租房吧。

(当然,你一定要把他们当菲律宾大学生那么用,我也没话说)



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最近一个学弟当面试官,面了三个运维,都是在家待业的那种。

最长的是一个曾经在南京某宁干了多年的大叔,已经待业7个多月了找不到合适的,其他两个基本都是年前被优化掉的,分别在家待业了2-3个月。

我觉得失业率的数值已经不是关键了,现在更值得关注的可能还是失业后再就业的周期,也就是类似周转率一类的概念。

我觉得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因为优化的人变多,导致待业的人变多,但是就像水池中的下水管,水池中的积水变多,但是下水管还在慢慢变细,那我觉得这就是一个高度值得关注的事情。

现在很多人反馈,现在应聘学历要求高、面试问题难,这都是筛选人的手段。

一个办企业的朋友说,现在一定要保持招聘,因为现在能"捞"到好的,性价比还高。

因此不用太担心企业们锁HC的事情,核心还是你自己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南京某个运输类的互联网企业,社招竟然要求第一学历211,硕士以上,这是什么概念,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某研究所的要求,毕竟互联网公司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应该不卡学历,主要看能力才对。

唯一的解释就是投简历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如果不从学历层面进行区分筛选,HR的工作量恐怕是惊人的,所以对此我也能理解,大家还是加油提高自己的能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