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人口負成長/少子女化煞不住 專家:結婚率下降才是關鍵〉。首圖來源:pxhere,CC Licensed。)

【我們為什麼要選擇這篇文章】

台灣 1993 年開始步入高齡化社會,2018 年進入高齡社會,根據國發會預估,2026 年時台灣恐變成超高齡社會。此外,2020 年台灣更是首度出現人口負成長的情形,少子女化問題日漸嚴重。

當人口結構發生巨大改變時,除低生育率成國安問題,低結婚率的討論也漸漸浮上檯面。年輕一代的台灣人為何不婚不生?台灣社會、產業、生活又將面臨什麼挑戰?(責任編輯:徐子捷)

台灣去年首度出現人口負成長,專家指出,今年恐面臨16萬新生兒保衛戰,要延緩人口老化,更該回頭關注結婚率下降的原因。圖片來源:pixnio,CC Licensed。

台灣去年(2020)首度出現人口負成長,專家指出,今年恐面臨 16 萬新生兒保衛戰,要延緩人口老化,更該回頭關注結婚率下降的原因,除了發補貼,更重要的是要讓年輕人感受政策的穩定性,例如穩定、優質的公托環境。

台灣總生育率(平均每位婦女生育量)在 2003 年跌破 1.3 人,進入所謂的「超低生育率階段」,政府在 2010 年把生育問題視為國安議題。不過,台灣去年首度邁入人口負成長,2020 年人口總數 2356 萬 1236 人,比 2019 年減少 4 萬 1885 人,年減0.18%。

專家們針對生育率、高齡就業,提出可能解方與挑戰。

打破迷思!少子女化的根本問題不是「生太少」

曾任政務委員、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直言,比較台灣 2000 年與預測 2040 年的人口總數,大致都在 2200 萬人左右,總數差異不大,但人口結構差很多。2040 年後將面臨雙重危機,一個是人口結構持續老化,另一個則是人口基數下降,形成老化與人口數量急遽下滑的雙重循環壓力。

薛承泰解釋,如果台灣維持目前生育率狀況,以生育率對總人口影響的公式推估,台灣從 2040 年起,每 100 年台灣人口總數會減半 3 次,也就是說到 2140 年,台灣總人口可能為 275 萬人。

多數人認為台灣少子化問題癥結點在於已婚夫妻「生太少」,應該致力提高生育率減緩高齡化速度。薛承泰認為,台灣從戰後嬰兒潮每年平均 40 萬新生兒,到 1980 年代約 20 萬人,2000 年之後則在 16 到 20 萬人。

薛承泰認為,生育率下降到一定程度就會維持在一個水平,但因為基數下降,生育數仍會繼續下滑,其中重要原因就是民眾晚婚、晚生,結婚時間連帶影響生第一胎時間,第一胎如果太晚生,就很難再催出第二胎。大環境經濟因素雖然是充分條件,但要想辦法拉抬結婚率才行。

薛承泰指出,台灣去年人口首度出現負成長,加上台灣 2020 年累計結婚對數為 12 萬 1702 對,比 2019 年減少 1 萬 2822 對,結婚率僅千分之 5.16。預期結婚對數會連帶影響今年的新生兒人數,「今年是 16 萬新生兒保衛戰」。

相比於歐盟平均非婚生育率41%,亞洲地區像是韓國、日本、香港、台灣都是非婚生育率非常低的國家,幾乎可描述為「沒結婚就沒小孩」。圖片來源:pxhere,CC Licensed。

台灣「非婚生」比率僅 4%!保守的社會觀念也是加劇少子化的原因

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副研究員鄭雁馨認為,從數據來看,結婚者平均生育水準都達到 2 個子女,出生率下降問題,背後的關鍵是愈來愈多人沒結婚,更該思考結婚率下降背後的 2 個關鍵議題。

第一、了解為何這麼多人不願意結婚或沒有結婚,是徹底的不婚主義,還是理想跟現實有落差,或缺乏社交技能找不到對象,也就是釐清不婚的結構。第二,如果已經有伴侶的人,碰到什麼困境無法結婚。

鄭雁馨解釋,台灣在生育政策上太過直線思考,「不是直接效仿其他國家作法,1 年就能生出 30 萬新生兒」。除了發補貼,更重要的是要讓年輕人感受政策的穩定性,例如穩定、優質的公托環境。

鄭雁馨表示,祭出政策前,更要思考台灣有沒有這個土壤可以執行。舉例來說,日本和韓國都投入很多資源推動男性育嬰假政策,育嬰假期間可長達一年,但使用比例都是個位數百分比,關鍵在於企業文化並沒有改變。也就是說,除了可以想到的婚育補貼與做法外,政府也要往產業面思考,有沒有可能改善既有企業文化與職場歧視。

另外,相比於歐盟平均非婚生育率 41%,亞洲地區像是南韓、日本、香港、台灣都是非婚生育率非常低的國家,幾乎可描述為「沒結婚就沒小孩」,台灣非婚生比例僅 4%。

鄭雁馨表示,很多生育率相對高的地區,婚生子女比例不見得高,反過來也該思考,非婚生子女的污名有其歷史脈絡,放在 21 世紀後工業化的台灣是否仍合理?

「台灣社會無法容忍非婚生子女的狀況下,年輕人遲婚遲育到最後不婚不育,某種程度也不是太出乎意料的狀況。」鄭雁馨直言不婚不生的原因。

刺激生育率也補不回戰後嬰兒潮人數!中研院研究員提實際解方

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林宗弘則認為,雖然可以努力提高生育率減緩高齡化速度,但現實是再怎麼刺激生育率,都無法補回戰後嬰兒潮 1 年 40 萬人的情況。

林宗弘指出,更實際作法應該是政府開始調整勞動力政策,推動「樂齡就業」,讓高齡者健康老化,透過延後退休年齡,這群人可以持續在職場貢獻所長。

林宗弘解釋,戰後嬰兒潮世代 1 年約出生 40 萬人,2000 年後出生數一年大約是 16 萬到 20 萬人左右。如果可以讓年長者有 4 成願意繼續留在勞動力市場,大約為 16 萬人,他們不會只依靠退休金生活,也能減緩撫養比日漸沉重的問題。

不過,要達到樂齡就業,林宗弘指出,很多制度都得一併調整,才能達到永續發展。林宗弘表示,不僅要消除職場的高齡歧視,法定退休年齡、年金制度也要調整,目前請領勞保老年年金的年齡已經延至 62 歲,2026 年會提高到 65 歲,2026 到 2036 年間可能還要延後到 68 到 70 歲才行。

薛承泰認為,延後退休是可行方向,但不能忽略可能造成的世代間的擠壓效應,建議可以透過年長者最後 10 年分階段退休的方式,讓進入勞動市場的年輕人可以逐漸接軌。

薛承泰建議,延後退休不是所有職種都適合,民間部門會務實考量勞工實際產出狀況,判斷是否繼續聘用,但公部門年資和薪資成正比,屆齡退休者的薪資或許可以聘用 1.5 個年輕人,未必適合延長退休時間的方式。反之,如果年長者參與勞動市場,採取開闢新創事業或提供經驗傳承等方式,當然是可以努力的方向。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推薦閱讀

【給你 17 萬,你願意結婚嗎】日本為抗少子化,連「搬家費」都幫出!台灣則編列「史上最高預算」催生

結婚率提高就能解決少子化?日本砸 20 億建 AI 婚配,恐怕比柯 P 還傻

【網:養貓>養小孩】就算房價再低,女性恐怕也不會想生!「驟降的生活品質」才是低生育率關鍵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人口負成長/少子女化煞不住 專家:結婚率下降才是關鍵〉。首圖來源:pxhere,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