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群大學生的12年助殘接力 - 新浪香港

這群大學生的12年助殘接力

    從2012年至今,山東建築大學無障礙誌願服務團隊投身誌願服務12年,從城市到鄉村,從社區到家庭,針對有障礙群體進行無障礙理念宣講、創業諮詢、慰問陪護、設計服務、輔具適配、技能培訓、心理疏導等誌願服務。山東建築大學供圖

    不到20平方米的房間角落里,散亂地擺放著磨壞的破舊馬紮——一個月一把,一把十幾元,對山東省新泰市禹村鎮東沈北村獨居老人陳大爺來說,馬紮的故事見證了他被攔住的生活。

    「就是門口這個坎!每次挪動馬紮去院子裡,被絆倒了,根本起不來,俺就是盼著什麼時候能活動起來方便點?」年過六旬的陳大爺年輕時因意外受傷導致小腿萎縮,只能用馬紮一點一點挪動著走路,這一挪就是幾十年。

    第一次見到陳大爺,山東建築大學無障礙誌願服務團隊隊長邱宗念被深深震撼了。這一幕讓他意識到,原來「高大上」的設計師最應該解決的,是千百位「陳大爺」門前的這一道門檻。

    在我國,有2.8億老年人、8500多萬殘障人士這樣一個龐大的無障礙環境需求群體,面對他們,大學生如何發揮專業所長,提供實際有效的誌願服務?

    從2012年至今,山東建築大學的這支團隊投身無障礙誌願服務12年,一屆屆學生接力,每年開展誌願服務總時長超1000小時,從城市到鄉村,從社區到家庭,累計為萬餘名弱勢群體提供幫扶服務。

調研:真正走到他們身邊

    事實上,這不是一支簡單的團隊。

    團隊成員從指導老師到每名隊員,專業背景涵蓋建築學、城鄉規劃和風景園林,擁有博士、碩士和本科學曆,這種多元化的學科架構、多層次學曆背景為團隊帶來了豐富的知識和專業能力,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和深度為無障礙環境建設提供專業支持和指導。

    每名成員在加入無障礙誌願服務團隊後,風雨無阻地一次次下基層,希望能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通過誌願服務的方式幫助更多有需求的人。

    「當我親眼見到困難群眾的家庭狀況時,心理是非常受衝擊的。他們要麼身體殘疾,要麼家庭經濟困難,還有的是失獨老人,我們應該為他們多出一份力,多盡一份責任。」團隊副隊長李全民說。

    然而,讓團隊成員們始料未及的是,在開展調研時遇到的最大困難是溝通。因長期貧困加上殘疾,很多被訪對象自卑、不善言辭,根本不相信這群年輕學生能幫什麼。剛接觸時,他們的態度常常是被動冷淡,很難得到有價值的信息。

    對此,團隊成員沒有放棄。

    在濟南市柳埠街道堯莊村,一戶殘疾人家庭只有老兩口相依為命,一位是肢體殘疾,一位是智力殘疾,家裡生活困難。

    第一次上門的時候,兩位老人拒不開門,根本不相信義務幫扶這回事。隊員們嘗試著先和老人聊家常,發放慰問品。慢慢地,兩位老人敞開了心扉。如今再去回訪,老人總是熱情地沏上院里棗樹自產的酸棗茶,擺上自家地裡種的山楂,按當地待貴客的風俗來招待隊員們。

    「走到殘疾人身邊,我才真正體會他們生活中的痛點難點。我們清晨5點就出發,乘車穿過盤山路,再手腳並用爬上村里最偏遠的山頭,被大鵝咬過,被狗追過,夏天一天就能曬黑,沒經驗的新成員都要曬蛻皮幾次。」實地考察3年後,團隊核心成員本科生桑治佳麗感慨調研生活真的「豐富多彩」。

    遇到危險是常有的事。有位殘疾人住在村里大山的最高處,調研那幾天正好暴雨剛過,必經之道被洪水衝垮,幸虧司機經驗老到,車輛的輪胎懸了半個在懸崖邊,平時5分鐘的車程,足足開了半個多小時。等下了山,隊員們才長出一口氣,有劫後餘生的慶幸。

    還有一次經歷令邱宗念印象深刻:去一個村莊走訪,山路崎嶇狹窄,汽車開不上去,步行需要走半個多小時。村支書臨時借來一輛電單車,就這樣,村支書騎著電單車帶著隊員坐在后座上山。「儘管困難重重,我們還是堅持奔走,與老人、殘疾人面對面交流。」邱宗念說。

    在12年時間里,千餘名隊員的足跡遍及齊魯大地,北至黃河入海口,南至沂蒙山區,西至西北平原,東至膠東沿海,在困難群眾中傳遞著溫暖與愛心,留下了山建人的青春印記。

    更難能可貴的是,這支年輕團隊面向城市公共空間、老年型社區、旅遊景區、交通出行系統等無障礙建設相關領域進行調研督導,發放問卷1萬餘份,形成調研報告10萬餘字,獲取了山東省無障礙環境建設現狀的一手數據,深入瞭解了千百老年人、殘疾人的切實需求。

    中國助殘誌願者協會會長、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殘聯原副主席呂世明稱讚這個團隊:「立項開展之早、持續時間之久、涉及範圍之廣在全國是首屈一指的。」

辦實事:成為有障礙群體最信賴的人

    2016年10月,在前期誌願服務的基礎上,山東建築大學無障礙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此時團隊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在中心培育平台基礎上對無障礙環境建設進行研究,促進團隊的專業化發展,為有障礙群眾辦實事。

    44歲的郝紅強來自濟南鋼城區艾山街道方家莊村,因23年前的一場意外不幸致殘,高位截癱,對生活失去希望。一開始團隊介入幫扶時,郝紅強壓根拒絕交流,隊員一次次主動上門,陪伴聊天,做心理輔導。

    聊天中,隊員們發現,他很渴望能自食其力,喜歡在小院里活動活動。團隊就給他量身定製了一套家庭無障礙改造方案,為他的小院子進行全面硬化,在主屋入口處加設了坡道和扶手,廚房裡重新鋪設低位灶台,廁所裝上了坐便器、扶手。

    改造後,他可以坐著輪椅安全便捷去往每個角落,院里種上了花花草草、養了小雞小鴨,郝紅強的臉上也露出了笑容。團隊還積極聯繫當地殘聯,為他領取了創業資金和飼料加工設備,從事釀酒和飼料加工,他的家庭收入也逐漸改善。

    「沒想過曾因殘疾一度抑鬱的人現在能變得這樣積極樂觀,看到他發自內心的笑,我都忍不住落淚了。」看到郝紅強在院子裡展示新學會的輪椅「翹頭」技能時,隊員李雯傑哽咽地說。

    為了無數個「郝紅強」,團隊堅持每年組織開展無障礙誌願服務,為困難重度殘疾人家庭進行調研評估、設計服務,為老年人進行慰問陪護、智慧助老、心理疏導等幫扶。

    這些年,團隊同時孵化培育了「無障礙環境建設督導」「光明使者」「殘疾人家改」「適老化改造」等多個品牌誌願服務項目,誌願服務形式進一步拓展。

    「這些品牌項目將大學生與社會真正關聯起來,在實踐中增長知識、提高才幹,實現服務他人、奉獻社會、提升自我三者有機統一,對整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具有積極作用,也有利於強化高校思政工作,有助於形成無私奉獻、勇於擔當的良好社會風尚。」山東省殘聯權益保障和教育就業部部長周小龍說。

    「我在無障礙實踐團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歸屬感和成就感,感受到了青年的力量和人生價值。無障礙不再是書本上生硬的名詞,而是一張張鮮活的笑臉、一次次難忘的實踐、一幕幕動人的溫情篇章!」在進行團隊招募時,外聯部部長崔璨這樣回覆申請人的提問。申請人中包括青年學子、政府公務人員、社會愛心人士,甚至不乏團隊幫扶過的殘障朋友。

    「學校12年不間斷的組織無障礙誌願服務,投入對受助人群需求的調研和幫扶,充分體現了大學專業育人、實踐育人的職能,對學生價值觀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青年學生走進群眾、瞭解社會,運用自身所學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是他們擔當社會責任、體現個人價值的有效途徑。我們會持續不斷堅持下去。」山東建築大學建築城規學院黨委副書記肖建衛說。

王宇 李佳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邢婷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年12月20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