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孤獨的球后 觀眾散去,曾雅妮還在打:重點是退休時,沒有後悔|天下雜誌

最孤獨的球后 觀眾散去,曾雅妮還在打:重點是退休時,沒有後悔

22歲登上世界第一,又一路下墜到百名之外。微笑球后曾雅妮,曾處於憂鬱谷底。嘗試內觀的10天,她先流了5天淚,但直視內心的聲音,她漸漸找回球場上安定的自己。

曾雅妮-獨處-內觀-高爾夫-冥想-禪修-心靈 自小學開始,曾雅妮除了在學校上課,就是在球場辛勤練球。她15歲擊敗韓國著名女將魏聖美,讓魏聖美哭倒母親懷中的畫面,不少人仍記憶猶新。圖片來源:黃明堂攝
    其他

曾雅妮還在。

2021年,5度寒風中,曾雅妮裹著藍色球衣,獨行在林口東方球場廣大草坪上,追著自己揮出的球,天空是遼闊而厚重的陰,觀眾早已散去,她還在打。

22歲那年,曾雅妮打破世界紀錄,成為史上最年輕的高爾夫球后,屬於台灣的世界第一

世上最孤獨的位置

當時,前任球后索倫絲坦(Annika Sörenstam)告訴她,這將是世上最孤獨的位置。「我還覺得超好啊!怎麼會孤獨?」當時的曾雅妮不能了解。

那時台灣人愛死她了,2011年,她回桃園揚昇球場比賽,想看她的群眾,把楊梅交流道直接塞爆。出版社把她的故事畫成童書,前總統李登輝夫婦對她更是自幼就疼愛有加,尤其曾文惠,與這有著靦腆笑容的瞇瞇眼女孩格外投緣。

她在球場上瀟灑霸氣,有著世界無敵的氣勢。

所有人都想親炙她微笑球后的光芒,她是世界的妮妮。


曾雅妮

  • 1989年出生於桃園龜山,19歲成為女子美國巡迴錦標賽史上最年輕冠軍,後蟬聯女子高爾夫球排名世界第一109週(2011/2/13-2013/3/18),2012年入選《時代雜誌》年度全球百大影響人物。
  • 獨處的收穫:面對自我,聽自己心裡的聲音,讓身心歸零,更能接受過往的失敗。

廣告

成名後,這個自5歲開始,除了上學就在練球的女孩的世界,不再只有球場、父母與教練。練習時間外,應該是屬於球員的寶貴休息時間,成群的球迷、廠商、媒體一擁而上,教練教她打球,卻沒人教她怎麼兼任一流球員與公眾人物。

她喜歡交朋友,人緣好,但也不太懂得拒絕別人。

父親自幼栽培她成為選手,幾乎天天陪她打球。父女首次大吵,是球賽中對手找她聊天,比賽結束,曾雅妮敗北,父親大怒,稱對手根本是擾敵戰術,質問她為何要理會,「其實我也不喜歡比賽聊天,」曾雅妮坦承,但她當下就是難以說不。

但群眾對她是嚴厲的,奪冠後,她不再只是20出頭的桃園女孩,而是台灣體壇門面,一舉一動,彷彿都應受公評。開始有週刊報導她上夜店、跟藝人玩樂,最後,是比賽睡過頭。

廣告

誰能料到,短短3年多,曾雅妮的排名從世界第一,掉到百名之外。

從雲端跌下的心魔

到底怎麼了?曾雅妮回憶,她當上球后的第二年,開始覺得自己姿勢「怪怪的」、球感不對,「教練說你想太多,你就世界第一,打這麼好有什麼好想的?」但心魔逐漸成真,曾雅妮的成績雪崩式下滑,一次不好、兩次不好,累積的失敗記憶成為纏身鬼魅,「當你懷疑自己的時候,整個就是崩了,」曾雅妮說。

一度被說成「夜店咖」,曾雅妮無奈說自己其實不喜歡太吵的地方,「我沒有去,早知道應該去的,被講成這樣,」她不忘自嘲。

「她那時就沒有自信了,」看著曾雅妮長大的資深記者王麗珠分析,她觀察曾雅妮後期的比賽,往往旗開得勝,隨之卻後繼無力。原因在於,運動員對自己有信心時,力量充分發揮,球可以打非常遠。然而,一旦失去信心,揮桿前猶豫不決,便只敢用6成的力量。「我那時真是對她心疼得不得了!」她坦言,以往認為是曾雅妮時間分配上有困難,但時過境遷,如今她有了不同看法,「台灣沒有人知道怎麼維護世界第一,」王麗珠語氣滿是惋惜。

廣告

球后的漫長等待

就連曾雅妮的偶像索倫絲坦也曾言,「你可以一天練7小時推桿來贏得比賽,但你卻永遠無法練習,獲勝後應如何與旁人的期望共處。」

一開始觀眾還罵,接著就是淡忘。

曾雅妮開始她的漫長等待,等待球壇天才少女回到她身體,她日夜苦練,一桿一桿揮出的球棒,像在天地間尋求訊號感應。

過往榮耀,成了她的枷鎖,她走在路上,都怕被人認出。

一次球賽,她一桿沒進,清楚聽到觀眾群裡,一個阿伯大聲奚落,「這樣也打無入去(台語,打不進去),」她心下慍怒,心想「不然你來打打看?」但就是無法嗆聲。

父母心疼,多次勸她放棄,她也不是沒想過,再繼續打下去,成績沒起色,「人家反而愈來愈瞧不起你,」想歸想,即使同期球員紛紛退休,她仍沒放棄,她還在等著回歸,她在Instagram上貼出老虎伍茲獲得第5座名人賽獎盃的照片,她多想像伍茲一樣,沉浮10年後,在43歲時榮耀回歸。

廣告

一度,曙光浮現,2018年,曾雅妮獲得日立慈善盃第3名,是近年最佳成績。然而,一場措手不及的腰傷,讓她一揮桿就疼痛萬分,閃爍的希望似乎又消失了。接著,新冠病毒包圍了整個世界,國際賽事紛紛暫停,「我整個就是被擊潰了,」曾雅妮知道,真的該休息了。

嘗試內觀,先哭了5天

渴望內心的平靜,曾雅妮嘗試內觀。依規定,內觀10天內,禁語禁言禁手機,凌晨4點半就得起床打坐,一整天要坐上11小時。

起初,她盤腿坐到雙腳發麻,心內萬分惱怒,但內觀老師教她,將注意力集中在身體的感受上,以此了解何謂「無常」:痛是一時,樂也是一時,感受與情緒可以分開,不要對痛楚感到恨,也不要對久坐後的舒適感到貪。

廣告

神奇的是,待身體不適的怨怒消散後,她內心深層聲音陡然浮起,「你真的不行、你沒有機會了、你努力這麼久也沒有用……,」那是10年來折磨她,來自潛意識的惡魔之聲,如今再也無法被塵囂掩蓋,「我怎麼會變成這樣?」40人齊坐的寂靜道場裡,她痛哭流涕,一開始還能感到心裡痛楚,即使後來感覺麻木,眼淚仍不由自主落下,甚至到晚上,曾雅妮都抱著枕頭,繼續流淚。這一哭,就是5天。

昔日備受萬千群眾擁戴、扛著沉重獎盃的天才少女形象,重壓她實在太久、太久。

終於,惡魔安靜了。在道場裡,曾雅妮終感釋放。暫時遠離外界的塵囂追逐,她連看著螞蟻緩緩走動,心裡都覺喜悅。沒有資訊刺激,甚至能把保養品上的成分註釋,都讀上好幾次。

內觀結束後,她感到心靈前所未有地平靜,變得容易喜悅。她推薦身邊30個親朋好友去內觀,但聽到10天不能講話、用手機,眾人均卻步,「所以最難的是要怎麼放下外界的東西,」曾雅妮說,去內觀、去面對自己,其實很需要勇氣。

妹妹也說,曾雅妮近年變了,開始知道何謂享受人生,她開始學插花、做瑜珈,父母也理解她想打下去的堅持,不再勸退。「我想要證明給自己看,即使最後的結果不是我想要,但重點是退休那天,我沒有後悔,」曾雅妮說,以往會希望一舉回到世界第一,但她現在理解,總是要再經過30名、第10名、第5名,才有可能回到第一。

重新面對球場上的自己

很多人想念曾雅妮。王麗珠感性地說,曾雅妮不必擔心別人嘲笑,這2年王麗珠接觸到的高爾夫廠商、選手,無一不懷念她曾帶來的高球熱與感動,「如果她去內觀後,能面對自己,一切歸零,那過往的曾雅妮一定能回來,」王麗珠希望曾雅妮明白,「她是個被祝福的選手。」

一球、兩球、三球,曾雅妮用力揮桿,她以往以揮桿爆發力著稱,被譽為萬中選一的高爾夫奇才。

YouTube上有一部影片,名為「完美的致勝球」,那是2012年,泰國LPGA錦標賽,曾雅妮對上日本球后宮里藍,曾雅妮打出那關鍵一球,小白球在晴朗的藍天上畫出優美弧線,所有人都樂瘋了,親朋好友衝上去擁抱,慶賀的香檳沾濕了曾雅妮的外衣,那是她生命中燦爛的一刻,那一年,她才23歲。

10年過去了,曾雅妮仍在努力練習,要重新揮出那一桿。

你不能不為她鼓掌,她沒有放棄,曾雅妮還在,是一流的運動家。


「內觀」是什麼?

內觀(Vipassana)源自古印度佛教,原意為如其本然地觀察事物。相較正念(Mindfulness)著重於覺知每一刻當下的念頭,內觀更強調從身體上的感知,來關注情緒的變化。

以葛印卡派的台灣內觀中心課程為例,修行者須連續10天靜坐,過程中不言語、不能看任何文字,隔絕外界資訊。靜坐過程中,將專注力集中於呼吸中,藉此觀察每一刻身體與心靈感受的變化,以此了解何謂「無常」,進而拔除痛苦。

曾參與兩次內觀的緯創軟體法務長林心怡回憶,內觀老師一開始會要求學員觀察人中皮膚的感覺,因內觀理論認為,身體會先對所接觸的事物產生「感受」,再由頭腦決定喜不喜歡這個「感受」。當人能有意識去觀察「感受」,不任意賦予此「感受」貪愛或嗔恨的情緒,就能避免這個新的「感受」,再與內觀者以往人生經驗中累積的貪愛嗔恨產生共鳴。

「就像身體需要食物,你的心想吃的東西就是貪愛跟嗔恨,你沒有給它新東西,就會從潛意識去挖,」林心怡指出,這也是為何不少內觀的人都會有劇烈的反應。

(責任編輯:黃韵庭)

相關熱門主題
學習獨處 找回自己
《天下雜誌》716期:學習獨處 找回自己
紛擾不安的疫情下,如何沉靜下來、安頓身心,是所有人最重要的課題。《天下》716期封面故事,教你在亂世的無常之中,找回自己。
延伸閱讀
你可能有興趣
廣編企劃|新竹,向永續邁進!|2024 第五屆天下SDGs雙日國際論壇
最新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