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遐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天文物理学家)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徐遐生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天文物理学家
展开2个同名词条
徐遐生(1943年-2023年4月22日) [14],1943年出生于云南昆明,籍贯浙江温州,天文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7],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10]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天文系校长讲座教授,台湾清华大学原校长 [11]
徐遐生于1963年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毕业;1968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之后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担任教职;1973年转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84年至1988年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文学系主任;198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0年当选为第18届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2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98年担任加州大学系统所有大学教授;2002年至2006年担任台湾清华大学第二任遴选校长;2003年当选为美国哲学学会院士;2006年担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特聘教授;2009年以大学教授的身份退休 [9]
徐遐生主要从事恒星形成学说的研究 [13]
中文名
徐遐生
外文名
Frank Hsia-San Shu
国    籍
美国
出生地
云南昆明
出生日期
1943年
逝世日期
2023年4月22日
毕业院校
美国哈佛大学
职    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8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0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92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003年当选为美国哲学学会院士
性    别
籍    贯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

人物经历

播报
编辑
1943年,徐遐生出生于云南昆明,籍贯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
1949年,随家人移民到美国 [3]
1963年,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毕业,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
1968年,从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毕业,获得天文学博士学位,之后被史蒂夫·斯特罗姆(Steve Strom)招募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担任教职。
1968年—1971年,担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助理教授。
1971年—1973年,担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副教授。
1973年—1976年,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副教授。
1976年—1996年,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1984年—1988年,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文学系主任。
198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0年,当选为第18届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92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1996年—1998年,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教授。
1998年,担任加州大学系统所有大学教授 [8]
2002年,经过台湾清华大学及台湾教育部甄选后,出任清华大学第二任遴选校长一职 [6]
2003年,当选为美国哲学学会院士。
2006年,担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特聘教授。
2009年,以大学教授的身份退休 [9]
2023年4月22日,徐遐生在美国逝世。 [14]

主要成就

播报
编辑

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徐遐生提出了普适理论框架,解释恒星产生的环境,如湍动的气体、无序的磁场以及从新形成的恒星喷出的气流。他进一步建立了恒星形成标准模型,气体云在引力的作用下塌缩,聚集到云的中心,形成原恒星,并停止了在新诞生恒星周围的再补充气体。徐遐生的理论也关系到太阳系的起源 [2]

人才培养

  • 高校建设
徐遐生2002年至2006年在担任台湾清华大学校长的任内,建立教师遴聘三级五审制度,尝试推动清华大学与交通大学合并,正式成立台湾联合大学系统,并与中央研究院合作招收国际学生,加强国际化,促成台湾教育部5年500亿计划,有效挹注台湾研究型大学的经费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4]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2009年10月7日
邵逸夫奖基金会有限公司 [2]
2003年
美国哲学学会院士
美国哲学学会
2000年
Heineman奖
美国物理和天文学会共同颁发
1996年
Brouwer奖
美国天文学会
1992年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 [10]
1990年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台湾“中央研究院” [5]
1987年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美国国家科学院 [7]
1977年
Warner奖
美国天文学会

社会任职

播报
编辑
时间
担任职务
1994年—1996年
1996年
荷兰莱顿大学(Leiden University)Oort讲座教授
工业技术研究所(ITRI)绿色能源实验室咨询委员会主席 [9]
北京大学科维里天文与天文物理所国际评估委员会委员 [13]

个人生活

播报
编辑
  • 家世背景
徐遐生的父亲徐贤修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后赴美国就读布朗大学,获应用数学博士学位,是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徐贤修任台湾工业研究院董事长时建议设立了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1970年,徐贤修被聘为台湾清华大学校长 [1]

人物评价

播报
编辑
徐遐生对理论天文学做出了杰出贡献 [2](邵逸夫奖评)
徐遐生是国际知名的天文物理学家,他在密度波和恒星形成理论上有著卓越的贡献,执世界之牛耳 [12](台湾物理学会评)

人物影响

播报
编辑
  • 徐遐生星
2005年,荷兰莱顿大学的研究员Ingrid van Houten-Groeneveld夫妇,将俩人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以徐遐生之英文名Frank Shu命名,向他致敬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