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影印機公司,曾經有機會比蘋果和微軟加起來還大 |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這個影印機公司,曾經有機會比蘋果和微軟加起來還大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全錄的故事可以說是一個盛極必反,聽過很多前輩說過,最難的不是成功,是守成。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後我們都容易驕矜自滿,華爾街之狼如此,全錄也如此。

他號稱是矽谷的文化始祖之一,也幫助蘋果跟微軟建立了最初的圖形介面,這樣的一間公司都會因為太成功走向滅亡,還有什麼公司不會呢?(責任編輯:林子鈞)

作者/好奇心日報記者崔绮雯

對於「全錄」這個名字,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是依稀記得的印表機品牌,還是蘋果發家史裡面,賈伯斯和比爾蓋茨偷取全錄技術做個人電腦這一段?

就在兩周前,長期經營不善的全錄在股東的促使下分拆成了兩個公司,一個賣印表機影印機,另外一個賣企業服務。目前,除了開始裁員,他們還不排除會出售公司,「董事會會為股東利益負責,對所有的報價進行考慮」,全錄的 CEO Ursula Burns 被問到公司是否出售時這麼回答到。

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要知道,我們現在使用的電腦、筆記本、手機,甚至是互聯網,最初都是全錄公司研發的

  • 在 1973 年就做出了個人電腦,比蘋果早 3 年;
  • 最早研發出乙太網,寬頻的基礎硬體;
  • 最早研發圖形介面,早於 Windows 和 Mac OS,在此之前電腦都是一行行文字;
  • 全錄還是矽谷最早開始人工智慧研究的公司;
  • 因為全錄實驗室,我們用上了雷射印表機;

但今天,全錄公司的市值只有 98.4 億美元。相比之下,蘋果是 5445 億美元,微軟也有 4135 億美元。

現在回過頭來看,全錄本來在個人電腦歷史上有機會比肩甚至超越蘋果和微軟。但它至今只是一個印表機公司。

讓這個故事更添諷刺意味的是,全錄曾經被看作是一個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技術創新的成功典範。

全錄的成功,是一次技術冒險的勝利

在影印機出現之前,學校、教堂和辦公室大規模使用的是一種叫做複印紙的東西。現在我們還會時不時地看到這種自己具有複印功能的藍色紙張,例如這樣:

複寫紙,現在你還會在小商家、銀行或者快遞單那兒見到這種產品

在 1930 年代,當時在專利事務局寫文書的賈斯特·卡爾森(Chester Carlson)就經常用到這種複寫紙,但因為容易出錯,他想要做一種新的機器來實現這個功能。

1938 年,卡爾森研發了利用電來在碳素紙上做複印的電子圖像複印技術,一直想要商用化卻並不順利,自己支撐了 5 年之後,才拿到一個非盈利機構巴爾特紀念研究院的資金繼續研發。

因為當時「複印紙」這個產品已經是辦公室的標配,不少商業公司認為,只要有了複印紙,影印機的存在也沒有必要了。當時卡爾森的被拒絕名單裡面,就有 IBM、通用還有美國無線電公司(RCA)。

賈斯特•卡爾森

1946 年,一家叫做「哈羅伊德」(Haloid)公司看上了卡爾森的技術。哈羅伊德公司是一家主營電器的家族企業,1906 年在紐約州的羅切斯特成立。當時,公司的第二代繼承人喬瑟夫·威爾遜認為電子圖像影印機會成為以後的趨勢,於是就將卡爾森的技術連帶人一起買了過來。

被收購了之後,威爾遜也把電子圖像複印技術改名為 xerography,其中詞根 Xero 是古希臘語的「複製」的意思。

儘管已經研究了 8 年,卡爾森的技術還是相當不成熟。在 1947 到 1960 年之間,哈羅伊德公司在靜電複印的研究上花費了近 7500 萬美元,大約是它同期常規業務收入的兩倍,導致公司不得不舉債。當時,公司高管甚至拿出自己的積蓄或者抵押房產貸款,來支持科研項目。

但這持續了 13 年的巨額投入,在一年間就得到了回報。1960 年,哈羅伊德公司發佈了第一代自動靜電影印機全錄 914。

全錄 914,當時還是一台非常巨大的影印機

靜電影印機比複印的效率要高出不少:複印紙還需要有一個母版,而且一次性複印 10 到 20 張,而靜電影印機則完全不受母版和單次複製數量的限定。當時,全錄914 在市場上並沒有任何競爭對手,而這一狀況持續了將近 8 年。

除此以外,全錄的銷售策略也配合得很好。當時,全錄 914 售價達到 2.7 萬美元,用戶還可以向全錄租用影印機,每月卻只需支付 25 美元,但每複印一張紙支付 4 美分。用這種租賃方式,讓很多辦公室可以用很低的價格嘗試並且依賴了全錄的服務,也讓全錄一下子賣掉了 2 多萬台影印機。

全錄 914 最早的宣傳海報

由於全錄 914 太受歡迎,威爾遜甚至直接把公司的名字也索性改成了全錄(Xerox)。

在 1960-1970 年這十年間,全錄賺了超過 10 億美元,成了第一家在 10 年間只依賴一項技術賺取了超過 10 億美元的公司(第二家是蘋果,當然這也是後話了)。那些早期購買全錄公司股票的人們,也因此成了百萬富翁。

或許更重要的是,影印機,或者輕鬆地進行大規模複製任何文字和圖片這種事情,成為了印刷時代之後的新趨勢。複印,成了極大降低圖書等文字產品的傳播成本

而 Xero 這個詞語也跟現在的「百度」「滴滴」一樣變成了動詞,「去 Xerox 一下」也變成了美國 1960 年代辦公室常用的語句。

全錄 PARC 成為推動個人電腦發展的一個基地

1968 年是全錄公司發展的轉捩點。首先是靜電複印技術的發明者卡爾森去世了;然後,對全錄前景很有遠大想法的威爾遜把 CEO 的位置交給了彼得·麥克卡隆(Peter McCollough)。

和威爾遜不一樣,麥克卡隆是典型的銷售人才。在哈佛大學畢業之後,他就投身了全錄公司,從全錄公司的第一線銷售開始做起,後來管轄全錄公司的銷售事宜。

在把公司交給麥克卡隆之前,威爾遜還給他囑咐了一段話,大意是,現在的全錄做的只是影印機傳遞資訊,但這個公司應該用技術做更多的事情,在即將到來的電腦時代,如果他們還想成為偉大的公司,就應該用數字處理資訊

麥克卡隆也的確按照威爾遜的指導去做了。

1973 年 IBM 正在推的高速打字機

1970 年,他接受了當時全錄的首席科學家雅各·古德曼的建議,在離公司總部 4500 公里之外的加州帕羅奧圖建立了一個研發中心(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簡稱 PARC)。為了給全錄公司找到下一個卡爾森,或者說下一台全錄 914,他們招收了全美國最頂尖研究員和工程師,還將研究的目標設定為比現有產品超前 10 年的科技產品。

「美國最優秀的 100 位電腦科學家,PARC 有 76 個。」這就是當時 PARC 的負責人羅伯特.泰勒(Bob Taylor)對於手下工程師的評價。只要技術好,PARC 對其他事情都很寬容——有人提著睡袋來上班,有人不愛穿鞋子,續著長頭髮和長鬍鬚的程式師更是常見。

PARC 的豆袋會議室

PARC 還是現在矽谷科技公司辦公環境的雛形:沒有固定的坐位,寬鬆自由,辦公室和會議室四面都掛上了黑板,地上放著豆袋懶人沙發當坐墊。

PARC 的作風在當時十分前衛。因為 IBM 這樣主流的科技公司,當時還在老老實實地做打字機和打孔機,而他們的工程師還需要穿著正裝上班。別說 IBM 了,連在東岸的全錄公司總部也是老樣子。

世界上第一台個人電腦就是在這個環境下誕生的,它的名字叫阿爾托(Alto),有一個箱子的大小,還有一個螢幕,專門給個人使用,使用者通過鍵盤的敲擊,不用幾毫秒就顯示在了螢幕上。

阿爾托電腦的原型機

在 1973 年,阿爾托這樣的個人電腦很不尋常。就在全錄 PARC 在研究這台領先當時 10 年的個人電腦時,比爾蓋茨還在念大一,賈伯斯正在印度學佛呢。

當時電腦普遍還有兩三個冰箱那麼大,還有很多專門用途的線和硬體連在一起,還是為多人使用準備的。

因為電腦的運算能力稀缺,當時的電腦運作就像飛機,一次運載 300 個乘客均攤成本,專門給一個人用太奢侈了——光是單個使用者所必需的記憶體花費,就要花上 100 萬美元,就像是一架只有 1 個乘客的專門包機。而且電腦的交互也不像現在那樣有螢幕,人們要通過打孔卡、或者打字機才能進行交流,一次簡單問答就需要好幾天。

「那時候電腦的整體結構,就像是宗教戰爭的主戰場一樣」,約翰·艾倫比回憶到,「而全錄公司將這場戰爭推向了高潮。」

除了建造了阿爾托的硬體之外,PARC 的工程師們還想好了這個電腦裡面要做點什麼——他們開始開發一些文字編輯和影像處理軟體,還建立了一個圖形化的介面(GUI)而不是通過口令行這種極客的方式來操控電腦。個人電腦之所以變成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還是因為有了像 Windows 一樣用滑鼠操控的系統

左邊就是命令列 DOS 介面,右邊是圖形化的 Windows 3.2 介面,看看你想用哪個?

硬體方面,為了方便輸入的鍵盤和能夠滑動點按的滑鼠。對了,還有一個可以聯通其他電腦的區域網路,叫做乙太網(Ethernet)

在這個基礎之上,時任 PARC 的工程師阿倫·凱(Alan Kay)還開始鑽研做更小的可擕式電腦 Notetaker。其實這就是我們現在的筆記型電腦的雛形。

有了這一切之後,全錄的影印機和雷射印表機就可以在這個人辦公的環境裡發揮作用了。先用乙太網接收郵件,然後通過電腦螢幕處理文字和圖片檔,最後把他們列印出來……這就是當時 PARC 工程師們打的如意算盤。

從現在看來,PARC 電腦科學家們提早了 20 年就描繪出大眾數字生活的藍圖。

可惜的是,當時的全錄公司在意的,還是印表機本身。

為什麼最後全錄還是一家印表機公司,而我們的生活卻被蘋果、微軟和互聯網改變了?

儘管約伯斯在 1979 的拜訪讓全錄公司的故事更添了戲劇色彩,但他只是全錄沒做成個人電腦的導火索。

在賈伯斯來訪之前,全錄公司甚至已經沒有辦法守住核心的影印機業務。

PARC 的工作環境

在長期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全錄自己作了大部分:1970 年代,全錄的財富和公司的傲慢也累積到了頂峰。因為 Xerox 914  的型號太受歡迎,還有專利保護,公司的利潤節節上升,管理人員不用發揮什麼技能就能保持好業績,全錄影印機的銷售人員想要賣出產品也不用多費口舌,這個環境對於員工來說本來就很安逸。

也因為沒有直接競爭對手,全錄也在沿用他們複雜的租賃影印機的模式。而這個複印計件的系統實在太複雜,前 3 次複印可能是一個價格,而到 200 張的複印可能又是另外一個價格。到 1970 年代初,租用全錄公司的影印機還是一件讓人心煩的事情,因為前面還有幾千種不同的計價方式等著你。

與此同時,價格更低、品質也不錯的日本產品也在 1970 年代攻陷了美國——無論是汽車、鋼鐵還是晶片製造,甚至連影印機市場也是如此。安逸的全錄被當做了日本公司學習改進的頭號目標,而在美國國內,IBM 和柯達也來加入戰局。在 1971 年到 1978 年之間,美國市場上只有 77 種影印機在售,而在 1978 年到 1980 年這兩年多間,美國市場新推出的影印機產品就有 70 種。

PARC 工程師的合影,最上排中間的第二排右二是後來 Adobe 公司的兩位創始人 Academics Geschke 和 John Warnock。

而除了全錄 PARC 之外,當時的 CEO 麥克卡隆還將不少錢投入到電腦公司的收購和技術的研發當中,但他做的幾次決定都出了問題。

因為收購做電腦的 SDS 公司,造成了公司 8440 萬的損失,而當時花了 9000 萬美元推動的「摩西」印表機研發計畫,即將投入生產線的階段,卻發現柯達的同類產品比全錄自己做得更好更便宜,而不得不取消。

這也加劇了全錄公司內部本身的幫派之爭。在東邊的負責影印機生產和銷售的全錄總部,被西部的 PARC 工程師看作是沒有遠見的老古董,而 PARC 太前沿又沒法立刻用在全錄上的新技術,也讓東邊總部的人們難以理解。

到 1977 年,本來阿爾托的改進版第二代和第三代專案也已經走到了投產的階段。當時太注重眼前利益的全錄公司,寧願選擇了投入一台新的「高速印表機」研發,而砍掉了阿爾托第三代的生產資金。阿爾托電腦專案最終流產。

「無論是在銷售、設計、製造,還是決策上,我們都在走下坡路,我們對此毫無準備,我們急需的是公司改革。」時任全錄公司的高管彼得·克勞奇在 1977 年時說道。

全錄公司的改革,最後卻變成了投資電腦企業。而當時因為蘋果 2 電腦一炮而紅的蘋果公司,成了全錄高管的首選。聽說約伯斯要來參觀 PARC,並且可以給全錄一些蘋果股票的稍低價格的收購權,全錄的高層就答應放行。

賈伯斯在蘋果 2 電腦發佈的現場

在全錄看來,反正自己都不要做個人電腦了,那麼讓賈伯斯看看也無妨。

1979 年,全錄居然給蘋果團隊開放了最高級別的保密級產品參觀,而那些本來仰望著 PARC 研究員技術實力和想法的蘋果工程師們,把圖形介面(GUI)以及鍵盤和滑鼠輸入資訊的整套產品學了回去。後來,比爾蓋茨也根據全錄的技術,發佈了圖形介面的個人電腦作業系統 Windows。

多年之後,賈伯斯回憶起這次的到訪時也為全錄公司感到惋惜。

「如果全錄當時真的知道自己有的是什麼,找機會中發揮自己的優勢,那麼它可以變成『IBM+微軟+全錄』——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公司。」

但後面的故事,主角就再也不是「全錄」了。

  • 1983 年,蘋果發佈了使用圖形介面的 Lisa 個人電腦,採用了圖形介面的設計;
  • 1985 年,微軟發佈了第一個 Windows 作業系統,也是圖形介面設計。後來,Windows 成了壟斷全球 90% 個人電腦的作業系統;
  • 2007 年,蘋果發佈第一代智慧手機 iPhone,2011 年,蘋果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 2015 年,全球連接上互聯網上的總人口達到了 33 億。
好奇心日報介紹:
你的頭條不該只是些無聊事,讓好奇驅動你的世界。
之所以叫「好奇心日報」,是因為我們認為好奇心是人類最美好的品質之一,我們篩選最有價值的資訊,你能在這裡看到全球最有想法、最值得關注的各界動態,以及它們背後的故事。祝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