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燈獎」的共同記憶 |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您在這裡

「五燈獎」的共同記憶

「1個燈、2個燈、3個燈、4個燈、5個燈」、「你來演、我來唱」、「你健康、我健康、大家都健康」、「五度五關獎五萬」、「請登上衛冕者寶座」、「同燈同分」、「下次願不願意再接受挑戰?」上頭這些閃亮亮的slogan或話語,相信許多人並不陌生,而隨著「全民五燈獎活動」的舉辦,台灣人曾有的共同記憶又再度被喚起。
同樣的,李睿舟、田文仲、黃小冬、孫伯堅、邱碧治、阮翎、李明瑾、廖偉凡、和家韾、陳中申、周志華、呂秀菱、李佩菁、勾峰、吳宗憲、林俊逸、吳淑敏、溫梅桂、張秀美、張惠妹、黃安、曾心梅、蔡小虎、LA BOY,這些不同時期和「五燈獎」關連的人物,也活在不同世代台灣人的記憶裡。「五燈獎」無疑已是公共資產。

「五燈獎」於1965年在台視開播,1998年停播,總計播出1701集。這個由於廣告主(田邊製樂廠)及廣告商(先後參與製作的有國華、清華、百利等廣告公司) 共同合作的節目,可說是台灣第一個成功的商業置入性行銷,不僅廣告時段大多是田邊製藥的藥品廣告,甚至連節目中的五個燈圖形也是田邊製藥的商標。

「五燈獎」當時收視率高達50%,週末、週日經常萬人空巷,數百萬觀眾同一時擠在電視機,和參賽者一同緊張,一同當評審。不過,節目受歡迎的程度並不僅於此,1971年開始,正聲廣播公司的八家地方電台以廣播方式每週日上午聯播,至今仍是創舉。

大眾媒體時代,電視節目往往是人們的重要記憶,更是不同世代人的集體記憶,特別是頻道有限、娛樂有限的年代,不只是「五燈獎」,當時老三台播出的所有內容,恐怕都是某些人難以拭去的記憶。由其是1962年開播,獨佔近八年的台視,這個當時的國營媒體,更是開啟視野、陪伴生活的重要發電機,只是,隨著時光的流逝,台視即將轉型民營,這些共有時代記憶是否也會隨之消失?

事實上,民間團體在2005年提出將台視影音資產公共化的主張,無非是期待這些台灣共有的集體記憶,在「實體」的保留及維護上,能轉為全民的公共財,不致隨著國有媒體私有化,遭遺棄或成為民營公司獲利的私器,而能由國家出資進行數位化典藏工作,並供民眾及非營利機構進行非營利使用。2006年1月,「無線電視公股釋出條例」通過,其中第四條也載明「非公共化無線電視事業(即台視)於廣播電視法施行前製作播送之節目,應視為文化資產者,其保存、使用及著作財產權授權之相關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可惜的是,「公股處理條例」通過一年多,仍未見主管機關處理台視股權的積極作為,甚至在台視股權的轉移上,政治勢力介入,官商勾結、私相授受的傳聞不斷。未來台視應該公共化的影音資產是否會妥適處理,讓人看得膽戰心驚。

本土認同一直是民進黨台灣論述的主軸,然而,庶民的集體記憶更是社會認同不可斷裂的部分,特別是民間的大眾文化、娛樂文化也應該是台灣社會共有的記憶拼圖,「五燈獎」為豐富了台灣民眾的生活與記憶,民進黨政府在影音資產公共化及保存化將會帶給台灣什麼樣的記憶,需要更緊密的觀察。

(本文作者管中祥為本會董事長)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