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头角上邨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牛头角上邨

香港的公共屋邨
重建前的牛头角上邨为前政府廉租屋邨,共有九座政府廉租屋大厦,分别于1967年至1968年间兴建。该邨原称牛头角政府廉租屋邨,1973年,为配合房屋委员会的成立,而改称为牛头角上邨;而当时位于该邨隔邻的牛头角新区则改称为牛头角下邨。按牛头角政府廉租屋邨的兴建计划,分为“甲区”和“乙区”,后来落成的第1-5座位于甲区,而第9-12座则位于乙区。
中文名
牛头角上邨
外文名
Upper Ngau Tau Kok Estate
原    称
牛头角政府廉租屋邨
分    区
“甲区”和“乙区”
修建时间
分别于1967年至1968年间兴建

简介

播报
编辑
牛头角上邨(英语:Upper Ngau Tau Kok Estate)是香港的公共屋邨之一,位于牛头角中部,由香港房屋委员会负责屋邨管理。牛头角上邨第二期和第三期获得2003年香港规划师学会优异奖。

历史

播报
编辑
由于当时第六至八座的原兴建选址是在现花园大厦喜鹊楼一带或者是牛下一区,可能后来那些地批了给房协又或者兴建了徙置区,政府没有兴建第6-8座。 另一个说法是当年第六至八座的选址后来改为山坡上两所小学的校舍。另外,第9-12座是和1965年落成的黄大仙政府廉租屋邨(1973年改称为黄大仙上邨)东、南、西、北及中座的设计一样,是本港首批高达20层的新型廉租屋大厦,但单位仍不设独立厕所。

重建

播报
编辑
根据政府的“整体重建计划”,乙区的第9-12座已于1997年1998年间清拆,原址于2002年重建为常逸楼、常满楼及常悦楼。甲区的第1-5座则于2003年年底清拆,地基工程2004年底已展开,现时正在建造新厦,兴建上邨的预算成本约十三亿元。
因应近年屏风楼问题,牛头角上邨重建计划是首个采用微气候研究的工程。此外,为增加居民的归属感,房署于2003年起便透过各大小工作坊及简介会,让居民参与上邨的规划。房署建筑师王国兴指,透过工作坊与居民共同商讨后,提出以茶餐厅为蓝本设计文物展示区,并从下邨收集到的三个货柜旧物中,选出部分摆放于展示区,当中包括雕花铁闸、招牌及家俬等。
房署也因应居民的意见,稍为改动了上邨的设计,例如将原本以扶手电梯连接地下至平台,改为以升降机代替,并将通向各座住宅的斜路改为平路,方便长者及伤残人士出入。至于原本偏离大厦出入口的座椅,亦重新放置于各大厦出入口附近,方便长者聚集休憩。另外,为了方便伤健人士与长者,各住宅楼层的公共走廊都加设了扶手。

屋邨资料

播报
编辑
楼宇
牛头角上邨重建第一期,为和谐式公屋。合共3座约40层高大厦。
牛头角上邨重建第二、三期,是房屋署首批由和谐式过渡至非标准型的公屋。合共6座约40层高大厦,提供4584个单位。房屋署总建筑师伍灼宜表示,大厦布局是透过微气候分析地盘日照和风向来决定,6座大厦分成两组排列兴建,分别享受山景和海景,并留下通风廊加强通风。邨内设有儿童游乐场和长者健身区,照顾不同人口。
商场
牛头角上邨商场为单层式建筑、座落于牛头角上邨第二期内、牛头角道与安德道交界。该商场预计于2009年年底落成启用。该商场一共有六个铺位,提供总商用面积约1100平方米。商场内的大小商铺,预计会经营各种零售服务行业如食肆、便利店、西医诊所及中西药、化妆品和海味等行业。此外,商场内将设有一个面积约608平方米的超级市场,以供应居民日常所需。

交通

播报
编辑
九龙新界巴士
13D宝达↔ 维港湾
14B蓝田(广田邨) ↔牛头角
89 沥源 ↔观塘(月华街)
N293旺角东站↔ 尚德 通宵服务
过海隧道巴士
619 顺利 ↔中环港澳码头
N121牛头角↔ 中环港澳码头 通宵服务
N619 顺利 ↔ 中环港澳码头 通宵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