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40開始散發「老人味」?生活4招有效改善|天下雜誌

年過40開始散發「老人味」?生活4招有效改善

油酸汗味雜陳,上了年紀的人,身上常散發一股特殊的味道。「老人味」是健康警訊嗎?如何改善?體香劑恐怕會造成反效果,醫師建議,不如洗澡時試著多一個步驟。

老人味-體味-加齡臭-老年-老化-中醫-保健 規律運動能促進新陳代謝,改善老人味。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其他

「阿公不要抱我!」70多歲的吳伯伯最近有個困擾,本來一向親近的小孫子,突然不讓他抱了,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小娃兒覺得阿公身上有味道,臭臭的,不喜歡。

長者身上常散發一股說不出來的氣味,俗稱「老人味」(日語稱「加齡臭」),夏季濕熱飆汗,異味更明顯。這種結合了酸、油、汗味的特殊氣味,是從哪來的?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李志宏說,長者皮脂腺的功能退化,油脂分泌不均,頭頸、耳後、前胸、後背等部位油脂分泌旺盛,但四肢的皮膚出油量少(因此冬季易癢)。當細菌將皮膚角質層的廢棄物、汗水、油脂代謝成下階段的產物,就會產生氣味。

皮膚皺褶多,易藏污納垢

老人味並非狐臭。「狐臭僅限於腋下,而且年輕人居多,但老人味不只侷限在腋下,」李志宏指出。

不過,老人味真正的原因並不完全清楚。曾有研究將老人與年輕人的皮膚代謝物做分子分析,發現40、50歲以上者的代謝物2-壬烯醛較多。「但嚴格講這僅是相關性研究,能不能說所有老人身上的味道都跟它有關,還不能確定。」

長者的皮膚較粗糙、皺褶多,也容易藏污納垢,進而產生異味。

氣味重,肝脾腎健康拉警報

值得注意的是,身體散發的氣味可能反映內臟的健康。

廣告

李志宏說,人體用排尿、排便來排出廢物,事實上皮膚也是排泄器官,會排出皮膚代謝後的產物。較嚴重的腎臟病、尿毒症患者,因腎臟功能衰退,難以排出廢物,便轉而從皮膚排出,甚至有結晶物質,同時產生氣味。肝功能不好的人,皮膚也同樣容易發出味道。

此外,糖尿病患的周邊血管血液循環不佳,一旦有傷口就不易癒合,或臥床者有褥瘡,都是氣味的來源。

恩主公醫院中醫內婦兒科主治醫師黃琦雯說,長者肝、脾、腎三臟容易虛損,與生殖、消化及代謝機能有關,代謝不佳,就會影響身體發出的氣味。她曾遇過中年女性患者看診時抱怨丈夫體味重,擔心他是不是生病了。

中醫會依證型調理:

廣告
  • 肝經濕熱:常熬夜,菸酒不忌,身體有發炎反應,體溫高、皮膚出油、氣味重,適合服用龍膽瀉肝湯。
  • 肝腎陰虛:更年期女性體內有虛熱,就像鍋子裡水很少,下面火很旺,水很快就燒乾,身體易潮熱、盜汗、長期睡不好,常用知柏地黃丸、桂枝加龍骨牡蠣湯調理。
  • 脾虛失運:消化、代謝機能弱,造成便秘,或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用溫膽湯、麻子仁丸調理。

黃琦雯解釋,人體受外在環境影響,夏季夾濕夾熱,體內也偏濕熱,類似發炎反應,皮脂腺分泌旺盛,出汗、出油多。「中醫不是單純處理體味、多汗等症狀,而是清體內的熱,上述的龍膽瀉肝湯、知柏地黃丸主要的作用都是清熱。」

用綠茶水洗澡,止癢除臭

散發老人味屬自然老化,不需特別治療,建議從生活上改善。

廣告

一、清潔:

老人味最常見的位置在頭皮、耳後、脖子、胸腹及背部,注意清潔,常換衣服、寢具。

李志宏遇過一些長輩會拿鹽來搓皮膚,想止癢、消毒、清潔,卻造成反效果,「老人家的皮膚已經乾燥缺水,鹽會把水分帶走,就像醃漬皮膚,更乾更癢。」

建議用溫和、香味清淡的沐浴乳洗澡,有洗淨效果又能形成油水保護層,洗完四肢較乾燥處可擦乳液、凡士林保濕。但不建議用體香劑或止汗劑,香味跟體味結合,恐怕更不好聞。

黃琦雯建議,沐浴時在洗澡水添加3~5個綠茶茶包,綠茶富含單寧酸,有殺菌、消炎、止癢的功用,兒茶多酚則可抗菌、抗氧化和除臭。

二、飲食:

李志宏指出,自由基高的食物(如油炸食物)及菸、酒代謝後都易產生氣味,最好避免。

廣告

黃琦雯提醒,飲食清淡、多吃蔬果及好消化的食材;充足飲水,加速代謝廢物;如果便祕,可吃含有寡糖的優格或膳食纖維豐富的海帶或蒟蒻,促進腸胃蠕動。另可飲用綠茶、日式煎茶。

三、運動:

促進新陳代謝,排出廢物。

四、減輕壓力和疲勞:

黃琦雯說,壓力可能會導致皮膚油脂氧化加劇,或者增加血液中的氨含量,可能會使老化的氣味更加強烈。

此外,慢性疲勞恐影響肝臟代謝、解毒的功能,這也是身體異味濃烈的原因之一。

李志宏說,美國曾有一項研究,將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的氣味隨機給參與研究者聞,他們可以區分三者氣味的不同,但並不覺得長者身上的味道特別難聞。「其實氣味是一種主觀感受,只要沒有太強烈、太難聞,自己能接受、旁人能同理這是老化的一部份就好。」

廣告

清熱利濕,夏季保養之道

黃琦雯提供清熱利濕的茶飲配方:菊花或薄荷2錢+玫瑰花(或綠茶、茉莉花茶、國寶茶)茶包1個或2錢+陳皮或檸檬片(或檸檬汁)1錢+藿香2錢,加500c.c.熱水沖泡。

或者也可按摩穴位:

  • 三陰交:調節肝經、脾經、腎經運行。
  • 陰陵泉:利濕。
  • 豐隆:和胃、化濕、除痰。
  • 曲池:瀉熱。
  • 內關:行氣、調和脾胃。

(責任編輯:黃韵庭)

相關熱門主題
延伸閱讀
你可能有興趣
廣編企劃|新竹,向永續邁進!|2024 第五屆天下SDGs雙日國際論壇
最新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