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特膳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糖尿病特膳

根据特定人群的特殊生理和营养需要,采用特殊配方与工艺加工的专用食品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特膳,是指根据特定人群的特殊生理和营养需要,采用特殊配方与工艺加工的专用食品。糖尿病特膳,就是根据糖尿病人的特殊需要制作而成的专用食品。它严格按照科学数据配置,特点是符合糖尿病人的特殊营养需求,能满足糖尿病患者日常营养需求,解决盲目“忌口”和单纯药物治疗的缺陷。
中文名
糖尿病特膳
适宜人群
糖尿病患者

特点介绍

播报
编辑
含有丰富且具有指向性的生理活性物质,调整人体机能。特膳食品代谢负担比较低,没有毒副反应。没有剂量限制,适合长期食用。
特膳食品特点:针对特定人群,满足特殊营养需要。
它的价值特点:
第一,营养的定向性。
第二,营养的配方设计。
第三,营养的定量配比(强化、弱化、添加、去除)。

原理

播报
编辑
经过国家卫生部门和专家鉴定,确定了特膳的营养性和安全性。特膳被提升到了五驾马车治疗糖尿病中的首要地位。何为五驾马车?我国著名糖尿病专家向红丁教授提出的五驾马车指的是糖尿病治疗的:教育与心理治疗、饮食、运动、药物、血糖监测。其中,教育是先导、饮食是基础、运动是手段、药物是根本、监测是保证。
事实证明,通过糖尿病教育与心理治疗,大大减少了糖尿病人对糖尿病的恐惧,增强了认识,端正了正确认识和接受事实的心态。很多糖尿病人经过正规糖尿病教育后,完全消除了对糖尿病的恐惧感和焦虑感。能用平和的心态,配合特膳,控制日常饮食,加强锻炼,达到了血糖稳定,基本控制了并发症的发生,取到了很好的效果。临床和实施证明,在糖尿病五驾马车原则中,特膳扮演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能通过特殊营养渗透,弥补患者日常饮食的营养不足,改善患者生理代谢,增强体质,稳定血糖血压。还能增强药效,弥补药物的不足。事实上,一般的糖尿病患者都存在“忌口”、控制食量和挑食的现象。这些现象的结果是让糖尿病人缺少生活乐趣,对糖尿病充满厌倦感和恐惧感,甚至产生放弃治疗的消极心理。而特膳以一种美食的方式出现在糖尿病人面前,不仅口感好,而且营养完全符合糖尿病患者的需求,成了糖尿病人强身健体,战胜疾病的最好帮手。
当然,“五驾马车”原则上是一个综合治疗理论体系。从教育入手,首先让糖尿病患者了解糖尿病特征,当确诊患上糖尿病后,首先推行的是特膳结合药物治疗。其中,日常检测和身体合理运动也是治疗糖尿病的有力手段。合理的运动何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综合免疫力,有助糖尿病患者的康复。我们也不能忽视检测的重要性。随时检测血糖、每3个月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有条件时做一下24小时动态血糖监测。通过定期检测,糖尿病患者可以及时掌握体内状况,再根据糖尿病专家提供的治疗方案进行及时的有效治疗,最快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特膳介入糖尿病综合治疗,功不可没,尤其是中药特膳。糖尿病特膳是糖尿病治疗的新发明、新体念。糖安创立的、以糖安中药特膳为基础的“糖尿病非药物三级康复技术”的诞生,则将糖尿病特膳治疗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为给糖尿病朋友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做出了巨大贡献。
特膳,是食品,也是保健品。更是糖尿病人的必需品。只有充分了解特膳,认识特膳并充分运用特膳的特有功效,糖尿病患者才能快速增强体质,战胜疾病,和正常人一样,同享快乐,同享幸福。

作用

播报
编辑
2007年12月在深圳召开的“糖尿病瑞品特膳临床应用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主任于小冬教授指出:“通过食品营养改善疾病状况,如利用特膳疗法治疗糖尿病,其前景一定十分远大。”第一次明确肯定了“糖尿病特膳”在治疗中的意义。
糖尿病特膳,久违的专业食疗类型。作为纯西方营养学理论支持的一类特膳,像脑白金、黄金搭档等广告产品等实为不少。作为有中医特色的“药膳特膳”,其本质实属糖尿病特膳的高级形式,在现代糖尿病食疗历程中“糖安糖尿病特膳”一直走在专业前沿。目前,尚无一家能够形成特膳配方理论体系,仍是自发地生产和使用特膳饮食,难免效果不佳,市场推广受到其先天限制。
一个学科如果没有理论体系的形成,就会失去发展能力。糖尿病食疗学科也是如此,无糖食品、降糖保健品、糖尿病特膳中,唯有糖安历经十余年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体系——糖尿病饮食质量控制的“五驾马车”新体系。糖安的“糖尿病饮食质量控制”理论体系的形成,无疑对于现在和将来糖尿病特膳的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并为糖尿病患者的康复质量与寿命的提高作出重要贡献。
糖尿病特膳它还采用了传统药膳的因素,一些中药成分比合成药物更加安全,对人体脏器调整有独到作用。它本身热量低,同时富含粘性纤维,降低了淀粉和消化酶相互作用,可延迟胃排空及降低小肠中食物的消化率。较高的维生素、矿物质含量。同时还有丰富的生理活性物质,杜绝能够引起血糖波动的一些低分子糖类、低热量、低脂肪,因而具有特殊的营养价值。这是糖尿病特膳的主体配方。第一,可以参与血糖调控,稳定血糖及逐步减少对药物的依赖。第二,补充针对营养、增强体质,减轻忌口危害。重点在于修复和滋养人体重要的器官,恢复人体内在功能,从而有效达到调整和预防糖尿病的效果。在控制常规饮食基础上,补充一些特殊的膳食,实行一揽子补充合理营养、一站式实现养生治糖。
我们提倡糖尿病人尽早使用特膳,主要是考虑到特膳更具有普适性,解决了在糖尿病治疗体系中单一治疗手段无法解决的一些病理、生理上的对立矛盾。可减轻忌口、减少用药。 特膳和药物治疗相辅相成,不但可以优化药物疗效,同时可以弥补药物副作用。但并不是说使用了特膳就可以完全代替药物治疗。每日坚持特膳,可以起到调整和预防糖尿病发生的作用,帮助糖尿病人提高生存质量。

解读无糖

国际标准规定了含单糖或双糖的量在0.5%以下的食品可以声称“无糖食品”。实际上我们市面上销售的没有真正的“无糖”食品。“无糖食品”之“无糖”用词是不妥当的,很是容易引起人们误会,糖尿病患者会以为“不含糖,就可以多吃”。就糖含量而言,象我们日常食用的精制米面,含糖量都在75%左右,含有快速升高血糖的淀粉类(多糖)成分。脱脂的“不添加糖的奶粉”,含糖量在52%,不脱脂者含糖量在35%以上。由于加入油脂,“无糖”饼干和糕点类的含糖量不但比普通食品不低,而且热量却很高。事实上,就使用的配料而言,这些“无糖食品”的本质均属于普通食品。
专业人士呼吁 “无糖食品”不能随意吃,一定要像节制普通食品那样有节制地进餐,尤其是“无糖糕点”加入了更多的油脂,热量比普通精制米面要高的多,只能做临时解馋之需,不可当作主食来吃,以免给健康带来危害。

用例

通过长达13年的研究探索,依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的科研和临床厚势,以及糖尿病专业博士阵营的学术特长和课题基础,逐步完善了功能性较强的药膳型 “糖尿病特膳”配方,并从“低糖广谱饮食”模式升华到今天的 “糖尿病饮食质量控制”理论体系,2004年1月在出版的《糖尿病长寿食疗须知》专著中做了全面介绍。该配方技术先后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授权发明专利2项(发明专利号:94110644.6与99112568.1)。
该配方体系恰恰也由五大部分组成:“低血糖指数、低脂低热量、三大营养素合理供热比、丰富平衡的营养、食用中药强化”。我们称之为糖尿病饮食质量控制的“五驾马车”。 因为糖尿病的治疗首先要把血糖控制好、稳定好,特别是餐后血糖。所以在饮食设计时,应首先考虑食物原料对血糖的影响程度,即“血糖指数”和“肝抗胰岛素物质指数”。血糖指数与肝抗胰岛素物质指数越高,表明这个食物餐后对血糖的影响(升高)就越大。选用较低“血糖指数”及较低“肝抗胰岛素物质指数”的食物原料,是糖尿病食疗设计的前提条件和疗效基础。这是糖尿病饮食质量控制“五驾马车”体系的第一匹马——较低血糖指数(包含较低“肝抗胰岛素物质指数”)。
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脂质紊乱有密切关系。因而Banting奖获得者Denis McGarry教授提出“糖尿病名称宜改为糖脂病”。Joslin《糖尿病手册》指出:“糖尿病因肥胖而产生,也因肥胖而死亡。”均说明高热量饮食及其由之引发的脂质增高、肥胖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主要饮食因素。经常饱食或摄入热量过高,除可引起游离脂肪酸增高、高血脂、高血黏、动脉硬化、肥胖、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外,还可增加胰岛素抵抗而加重胰岛负担,过早耗竭胰岛素储备,抑制胰岛B细胞再生,促使胰岛功能衰竭,加重糖代谢紊乱。所以,除满足血糖指数的要求外,还要选择一些低脂、较低热量、或配方后热量较低的常用食物原料,尽量让病人在不超出总热量限制的前提下基本吃饱。这是糖尿病饮食质量控制“五驾马车”体系的第二匹马——低脂低热量。
三大营养素中的糖(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是供给机体热量(能量)的最主要的物质。但根据糖尿病患者特殊生理病理要求,三大营养素要合理安排。糖宜占总热量的55%,蛋白25%,脂肪20%,它们比例不可失调,这是糖尿病特膳设计的另一条重要原则。这是糖尿病饮食质量控制“五驾马车”体系的第三匹马——三大营养素合理的供热比。
糖尿病与其它慢性病体内缺失的营养谱和营养失调规律有很大不同,只有抓住这个规律实施特别配餐,才是科学准确的。患糖尿病后,不但缺乏一般营养,还缺乏特殊的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常量元素、纤维素等,而且更需要它们之间的平衡。故在饮食设计时,还必须满足对各种营养素的特殊需求,调控营养素之间的平衡供给。这是糖尿病饮食质量控制“五驾马车”体系的第四匹马——丰富而平衡的营养。
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医疗实践中,中医药已积累了许多防治糖尿病有效的药膳单方、验方以及治疗手段。在药食两用品中,也不乏调节糖、脂代谢的药物。经过科学配制后加入糖尿病特膳食品中,可以强化糖尿病食疗效果,显著提高特膳质量。这是糖尿病饮食质量控制“五驾马车”体系的第五匹马——食用中药的疗效强化。
“糖尿病饮食质量控制”的“五驾马车”配方,是一个完整的药膳型“糖尿病特膳”食疗新体系。她是在现代主食约6两米或面“数量控制”方法基础上的改造与升华,从而使糖尿病饮食治疗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解读糖尿病食疗发展史 温故而知新,糖尿病食疗在我国历史悠久,比较系统记载糖尿病食疗者,可以追溯到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而在西方国家则是以胰岛素的发明为分水岭的。我们可以从如下糖尿病食疗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掌握其规律,以便更有效地指导糖尿病食疗临床。

膳食控制

播报
编辑
1.高糖膳食时期:约在1550~18世纪末期。
2.低糖高脂膳食时期(饥饿疗法):1797年由英国学者率先提出,1870年由一位法国医生响应并运用治疗糖尿病。他限制每人每天摄取的总热量在1000千卡以下,几乎相当于现在允许摄入总热量的1/3。
3.从1921年胰岛素的问世,彻底改变了糖尿病的饮食结构,逐渐提高碳水化合物的进食量。
4.高糖低脂膳食时期:1927年由美国学者提出。
5.高糖低脂高膳食纤维膳食时期:1980年以来至今使用的主食约“6两(300克)米或面”。 以上几个糖尿病饮食控制方法主要是围绕食物的摄入“热量数量”制定的糖尿病膳食,实际属于饮食的“数量控制”法。
6.数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7.由于主食原料本身的特点(属于精制的白面或大米性质),血糖指数及含糖量较高,即便吃的再少其中升高血糖的成份吸收的速度仍然很快,必然会导致餐后血糖上升的幅度与速度加快,此时的胰岛负担也会骤然加重,糖毒性会随之发生。
8.由于吃的数量少,且精制米面制品营养和碳水化合物(糖)吸收又快,能量在短时间内已被消耗掉,往往常会出现下一餐之前的低血糖问题,特别是在餐前或餐时注射胰岛素或服用胰岛素促秘剂降糖药的患者,其低血糖风险会明显增加。
9.精制白面与大米本身营养成分的破坏和丢失,限制食用量在6两以内,从营养的角度看,不论食物的营养素质量和数量都无法满足糖尿病人特殊生理病理的营养需求。
10.因于严格限制糖尿病患者的食用量,“6两米或面”的规定使得很多病人不能饱腹而不能享受吃的乐趣。
11.马方主任则指出:“由于糖尿病传统治疗的局限性,导致病人在膳食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同时过去长期的观点是控制饮食,虽然使血糖控制达到一定目标,但是这种长期控制饮食,会使病人出现其他营养素的缺乏以及免疫力下降,特别是体质逐渐变弱导致更多疾病的产生。”

食疗

播报
编辑
1.糖尿病特膳不提倡精制面粉做原料 无论从外表的颜色,还是从口感来讲,用白面粉做的食品都很诱人。但是,澳大利亚科学家最近所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喜爱吃白面食品的人容易患糖尿病。 为了研究食物对血糖水平的影响,澳大利亚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叫做“肝抗胰岛素物质指数”的标准来检查这种影响。一般来讲,肝抗胰岛素物质指数高的食物容易引起血糖的大幅度上升,而肝抗胰岛素物质指数低的食物对血糖的影响则不大。 研究人员介绍说,除了像白面包这样的白面食品外,那些富含淀粉的食物,如糕点和饼干等,也因易导致人体体内的血糖升高,而容易诱发糖尿病的发生。因此,那些希望避免糖尿病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人应尽可能少吃会引起血糖升高的食品,而多吃一些对血糖没有多大影响的食品。 与以上澳大利亚研究结论相一致的是来自美国的一项研究。据路透社华盛顿2007年11月26日电文:“今天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白米,面包等淀粉类食物会增加黑人和中国妇女患糖尿病的风险,但多吃全谷物食品能降低这种危险。” 2007年11月28日《参考消息》以《淀粉增加中国女性患糖尿病几率》命题的文章刊载了由范德比尔特大学的拉克尔.维莱加斯领导的研究小组进行的一项研究。他们对6.4万名中国妇女进行了平均5年的跟踪研究,对他们定期进行饮食和其他习惯的调查。 在此项研究期间,有1608人患上糖尿病。吃大米等碳水化合物较多的妇女更容易患上糖尿病。 食用碳水化合物最多的妇女比食用碳水化合物最少的妇女得糖尿病的风险高28%——最爱吃面包,面条和米饭的人得糖尿病的几率比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最少的人高78%。 既然精制米与面粉食物能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风险,那么在选择治疗糖尿病的食疗原料和制品时就要回避这些精制的高淀粉类食物。所以,我们在设计药膳型“糖尿病特膳”原料时,不选择精制米或精制面粉做原料。
2.血糖指数与肝抗胰岛素物质指数是指导糖尿病特膳配方的重要依据而早在1981年美国Jenkins先生等人提出了常用食物的“血糖指数”概念,研究了60多种常用食物对餐后血糖的不同影响。这是在人体活体中实验的研究成果,它比传统的化学测定食物中可利用的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更能真实反映食物在体内的生理效应。这与澳大利亚研究人员提出的食物 “肝抗胰岛素物质指数”的研究结果相吻合。显然,用“血糖指数”和食物 “肝抗胰岛素物质指数”来指导糖尿病饮食设计将会对餐后血糖的控制更有针对性,是更科学、更准确、更切合糖尿病人的生理与病理特点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控制要素。
3.药膳型“糖尿病特膳”设计及其意义在现代糖尿病食疗成果的基础上,广泛融合现代营养学和 “血糖指数、肝抗胰岛素物质指数”以及传统中医药药膳成果,研究并设计出了“糖尿病饮食质量控制”新方案。其特点是紧紧围绕饮食的结构,从改善饮食质量入手,以提高主食的配方质量为核心,针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生理病理特点,紧紧围绕“低血糖指数(低肝抗胰岛素物质指数)、低脂低热量、三大营养素合理供热比、丰富平衡的营养、食用中药强化”五大控制核心进行系统设计,是一种典型的药膳型“糖尿病特膳”,是传统中医药膳与现代西方营养学成果有机结合的新成果。
4.药膳型“糖尿病特膳”的临床价值与功能特点根据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糖安面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报告》,充分显示了药膳型“糖尿病特膳”的临床效果。其功能特点是:餐后血糖的升幅与上升速度得到直接抑制,使糖尿病患者的餐后状态处于安全的血糖平稳态;也使得餐后胰岛B细胞的负担大为减轻,利于胰岛B细胞再生并延缓其凋亡;有效减轻胰岛素抵抗,使胰岛素敏感性逐步提高;在餐前或餐时使用的糖尿病药物就会显著减少,有效减低降糖药的毒副作用;由于到下一餐前仍有部分营养在吸收,所以餐前低血糖的风险明显降低,使西药降糖药的使用更有效、更安全;由于配方原料的特殊性,所以又能针对糖尿病患者常常缺乏的营养素进行合理的补充与重新调整失衡的营养关系;由于热量低,所以可以让患者多吃一些,不再使糖尿病患者饥肠辘辘,从而享受到吃的乐趣。 回顾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发展史,可以看出糖尿病膳食是从低级到高级、从数量控制到质量控制不断升华的。“糖尿病特膳”是糖尿病食疗的高级阶段。从功能强度而言,药膳型“糖尿病特膳”则是糖尿病食疗的最高形式。结 语 糖尿病饮食治疗,是贯穿整个糖尿病治疗全过程的主要基础措施,也是糖尿病治疗成功的关键环节。不论在医院内诊治还是在院外治疗,都是不容回避的最基本的疗法。 “糖尿病饮食质量控制”体系,是目前高度优化、科学的配方系统。糖尿病特膳,是糖尿病饮食治疗的最佳选择,同时也是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主任于小冬教授,代表国家提出的政策性导向和合理建议。使用好“糖尿病特膳”,将对糖尿病整体治疗水平及康复质量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 希望糖尿病专业医护人员和糖尿病朋友驾驭好糖尿病饮食质量控制的“五驾马车”,高举“糖尿病特膳”大旗向糖尿病宣战,以期彻底战胜糖尿病!
5.糖尿病 现代临床医学研究表明,桑叶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具有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延缓衰老等多种保健功效 [1] 。对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患者都有辅助治疗作用。这些作用都与桑叶中含有的活性成分有关与桑叶。
桑叶---卫生部批准的药食两用原料。《本草纲目》记载:桑叶“汁煎代茗,能止消渴”。在1963年Shart等就首次报道了桑叶水提取液的降血糖作用。桑叶黄酮类和多糖类化合物对α- 葡萄糖苷酶及猪胰液α- 淀粉酶均有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显著高于黄酮类和多糖类化合物单独作用时的抑制作用,说明二者结合使用在降血糖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药典》要求桑叶原料为“经霜”者,近代名医张山雷亦认为:桑叶以老而经霜者为佳。有人曾对不同生长期的桑叶进行了研究,发现晚秋和霜后入冬时的桑叶有效物质含量明显较高。采摘新鲜桑叶通过传统煎煮方法或家庭煲药法食用,在一定温度下会破坏桑叶中的降糖成分的活性,并且味道苦涩。因此,现代研究采用冻干工艺加工桑叶——冻干桑叶,在低温状态下进行干燥加工,桑叶的体积、形状几乎不变,保持桑叶原来的生物结构,减少对桑叶降糖成分的破坏。
桑叶中含有丰富的降糖成分(多糖、黄酮和生物碱类成分DNJ)可以清除自由基,保持胰岛素β细胞的结构完整,维持生理功能,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并阻止并发症的发生;并且能起到降低血糖、血脂和升高胰岛素水平的作用机制,促进胰岛素分泌和修复胰岛β细胞。
桑叶中的多糖、黄酮和生物碱类成分能够抑制血糖上升,使血糖指数达到一种平稳状态。在血糖维持正常且稳定的情况下,可在医师的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酌减少原用降糖药的剂量,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桑叶中的总黄酮有护肝作用,长期饮用可减轻口服降糖药对肝脏产生损害。 [1]
糖尿病特膳,久违的专业食疗类型。作为纯西方营养学理论支持的一类特膳,像脑白金、黄金搭档等广告产品等实为不少。作为有中医特色的“药膳特膳”,其本质实属糖尿病特膳的高级形式,在现代糖尿病食疗历程中“糖安糖尿病特膳”一直走在专业前沿。目前,尚无一家能够形成特膳配方理论体系,仍是自发地生产和使用特膳饮食,难免效果不佳,市场推广受到其先天限制。
一个学科如果没有理论体系的形成,就会失去发展能力。糖尿病食疗学科也是如此,无糖食品、降糖保健品、糖尿病特膳中,唯有糖安历经十余年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体系——糖尿病饮食质量控制的“五驾马车”新体系。糖安的“糖尿病饮食质量控制”理论体系的形成,无疑对于现在和将来糖尿病特膳的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并为糖尿病患者的康复质量与寿命的提高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