醜鞋風潮夯!Nike、Adidas 持續衰退,HOKA 如何成為新歡?|經理人八分生活

醜鞋風潮夯!Nike、Adidas 持續衰退,HOKA 等小品牌如何成為市場新歡?

經理人八分生活 莊彙翌
HOKA

大型運動品牌持續衰退的同時,原來市占較小的品牌卻在一片低迷中異軍突起,例如:HOKA One One、On Running,現今已成為 Nike、Adidas 最大威脅。

近年來,全球運動鞋市場版圖正在劇烈重組中。全球最大運動品牌耐吉(Nike)在去(2023)年底時,曾下修 2024 財年的年度成長率預測,從原本預估的 4~6%,降到僅有 1% 的增長;如今更預測 2025 財年上半年的收入將略有下滑。公司股價在 2021 年達到最高點以後,至今已下滑近 45%。

為了改善財務狀況,Nike 預計在 3 年內大砍 20 億美元(約新台幣 638 億元)的成本支出,樽節計畫包括簡化產品分類、擴大自動化製造,以及縮減管理階層;今年 2 月,公司宣布裁撤 2% 員工,影響人數約 1500 人。

另一方面,Nike 的傳統勁敵 Adidas 也不好過。受到美國嘻哈歌手 Ye(舊名肯伊.威斯特,Kanye West)反猶等爭議言論影響、2022 年宣布終止合作後,利潤大幅衰退,導致 30 年來首見虧損。

大型運動品牌持續衰退的同時,原來市占較小的品牌卻在一片低迷中異軍突起,例如:HOKA One One、On Running,現今已成為 Nike 最大威脅。

消費者不再愛休閒鞋?主打舒適、輕盈的小品牌逆勢成長

2023 年 On Running 的年營收達 17.9 億瑞士法郎(約新台幣 632 億元),突破自身紀錄。知名網球選手羅傑.費德勒(Roger Federer)也是該品牌的粉絲,他退役後,還加入 On Running 研發團隊、推出聯名鞋款。

另一品牌 Hoka 在轉售平台 StockX 上,甚至超越 Nike、Adidas、NewBalance 等知名品牌,成為 2022 年第二暢銷的運動鞋品牌(第一為法國運動服飾 Salomon 的鞋子)。2023 年財年的銷售額為 14 億美元(約新台幣 448 億元),成長近 6 成,占母公司 Deckers 年收近 40%,帶領公司刷新自身成績。

根據美國運動用品零售商 Dick's Sporting 的數據,On Running 在其鞋類類別的市占率從 2023 年初的 0.8% 上升至年末的 6.1%,HOKA 則從 4.2% 上升至 8.7%。與成長停滯的 Nike、Adidas 形成顯明對比。

韋德布希證券公司(Wedbush Securities)分析師湯姆.尼基奇(Tom Nikic)表示,這 2 個品牌都有競爭對手難以複製的創新產品,關鍵在於他們的鞋墊技術。HOKA 的鞋墊具有高度的緩衝效果,而能夠讓人們更輕鬆地往前走,而 On Running 的鞋墊則是主打輕盈靈活、會隨著時間適應跑步者的腳型。這些小品牌也逐漸擴大受眾,包括需要久站、久走的職場工作者、醫護人員、老年族群,以及追求潮流的年輕族群。

大環境影響消費者支出縮減,大品牌陷創新衰退期

大品牌為什麼會成長停滯?大略可以從環境面及策略面來談。以大環境來說,由於這幾年的通膨、美元匯率走強、企業裁員潮興起及工資上漲情況趨緩,種種因素導致消費者緊守荷包,盡可能賺更多錢,同時減少非必要的花費。所以,首當其衝的就是高價格的鞋類和服飾類品牌。

2023 年,Nike 及 Adidas 紛紛重新推出經典款式,比如 Jordan 系列、Samba 系列,以全新配色再度回歸市場。《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採訪一位長期喜歡 Jordan 系列球鞋的專業運動鞋評論家邁克.米切爾(Michael Mitchell),他說,以前開箱 Nike 球鞋的時候都會激動不已,現在釋出新配色只是老調重彈,「一遍又一遍地討論同一款 Jordan 1,變得很無趣。」

這帶出了大品牌營運策略的背後問題:過度依賴經典款,進入創新衰退期。自從 2019 年推出 React 系列鞋款以後,Nike 再也沒有推出暢銷系列的鞋子,經典鞋款雖然可以提高社群的曝光及銷售量,但卻很少讓消費者或粉絲留下深刻印象。

《華爾街日報》提到,Nike 沒有更具挑戰性的設計和更新,也導致了業內部分人質疑這些大型品牌的前景是否已不如以往。市調公司 GlobalData 零售領域分析師尼爾.桑德斯(Neil Saunders)則表示,整體而言,Nike 仍然是很穩健的品牌,並不會因此陷入營運危機,不過,目前在市場上,的確不是處於領先地位,必須面對一段調整營運體質、重新制定商業模式的深蹲期。

HOKA 機能受青睞,又搭上「醜鞋」風潮,帶動母公司營收創新高

不如 Nike 等廠牌知名的 HOKA,為何能異軍突起?除了本身的鞋身設計為一大優勢之外,也可以歸功於母公司的營運策略。HOKA 在 2009 年成立,最初開發人員將鞋子定位在能於陡峭山上奔跑而設計的越野跑鞋。同一年的貿易展上,一位馬拉松跑者試穿 HOKA 鞋以後,決定一次買下 770 雙並販售,消息迅速在美國跑步界傳開,透過利基但有影響力的社群傳散、形成口碑。

2013 年,Hoka 被美國鞋履品牌 UGG 的母公司 Deckers 收購,當時市值僅約 300 萬美元(約新台幣 9600 萬元),花了 5 年時間,成長到超過 1 億美元。期間受益於巴黎世家(Balenciaga)老爹鞋的「醜鞋」熱潮,讓既像老爹鞋,同時又是運動鞋的品牌受到許多名人及網紅的關注。此時,HOKA 的占比還不到 Deckers 營收的 1 成(主要收入來源為Ugg),直到 COVID-19 疫情爆發後,混合辦公等職場趨勢,順勢推升職場工作者對舒適的要求,為 HOKA 帶來極高的關注度,短短幾年內成為公司有力的成長引擎之一。

然而,當一個品牌爆紅、人人都想要購買它的時候,正是考驗品牌能否維持成長的關鍵。運動鞋領域的長期分析師馬特.鮑威爾(Matt Powell)認為,「讓人們買到他們想買的當紅產品很容易,但這也是毀掉品牌最快的方法。」

曾拒絕進駐全球最大運動品連鎖店!HOKA 為何要審慎行事?

換句話說,如果 HOKA 為了滿足消費者需求、想在最短時間內提高收入,的確可以獲得極高的短期收益,但當風潮退去,而品牌又沒有推出創新商品的時候,就更容易失去獨特性,也無法提高產品售價能力而陷入衰退;因此,「想辦法維持長期收益,才能使你成為一個成功的品牌。」鮑威爾表示。

這個想法和 Deckers 高層的想法不謀而合。美國 HOKA 副總裁兼總經理史蒂芬.杜蘭(Steven Doolan)提到,在疫情以前,他們曾拒絕進駐世界最大的運動服裝和運動鞋專賣店 Foot Locker,「當時我們還沒準備好。」他說,以前要讓品牌出現在大眾視野的方法是,要讓品牌無處不在,但現在不需要採取這種策略,「你要在對的地點,出現在對的人眼前。」

他們深知,目前的成長率有很大程度是潮流趨勢所推動的結果,所以為了維持 HOKA 一定程度的稀有性,以選擇性配銷(selective distribution)的方式,將自身產品排除在大型運動用品連鎖店之外,供應量維持在需求線以下,來避免供應過量、依賴促銷的風險。

Deckers 是過去一年內少數股價翻倍,但和人工智慧沒有關係的公司。《華爾街日報》認為,HOKA 的銷售策略反應出管理階層很審慎行事,不輕易快速擴張,如同馬拉松跑者在比賽一般,以穩定且慢速的方式在經營這家企業。

參考資料:CNBCReuters1Reuters2Reuters3FortuneBloomberg1Bloomberg2Business InsiderThe New York TimesWSJ1WSJ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