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任志剛:中國必須備戰金融戰 盼中央金融委員會能包括香港角色(附原文) - 香港經濟日報 - 即時新聞頻道 - 即市財經 - 宏觀解讀 - D230626

【人民幣國際化】任志剛:中國必須備戰金融戰 盼中央金融委員會能包括香港角色(附原文)

宏觀解讀

發布時間: 2023/06/26 16:48

最後更新: 2023/06/26 20:11

分享:

分享:

行政會議成員、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出席香港經濟日報企業大獎頒獎禮時表示,今年兩會期間宣布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包括組建「中央金融委員會」,屬於國家金融穩定和發展的頂層設計。任志剛直言,現時國際形勢下金融戰風險難除,中國必須備戰,減低對美元的依賴,而人民幣國際化為重要的一步,期望委員會組建時可以考慮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角色。

任志剛指出,在金融領域上,內地現時面對的情況極具挑戰性,有內憂亦有外患,一方面要處理可能影響金融穩定的內部結構問題,另一方面要應付外國隨時可能發動的金融戰,更加要穩妥運用金融手段協助穩定經濟,金融穩定和發展是重中之重的課題。

任志剛:中國話語權不合比例地低

他認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金融業界可以為組建中央金融委員會出謀獻策。他以個人名義提出6項建議,第一,中國必須致力爭取合符國家在全球經濟比重的話語權,坦言現時中國話語權不符比例地低:

由一個主權貨幣獨大、經常有霸權行為出現的國際貨幣體系,我覺得是不可以持續的。是突然、恐慌式、斷崖式改變,還是有序的演變,對全球經濟都會有重大影響。

要演變成多邊化、雙邊化抑或是以一個非主權貨幣為中心的體系,國家應有立場和幾手準備。要有足夠話語權,才能維持國家利益,以至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總體利益。

第二,中國必須具有金融戰「備戰意識」,任志剛稱,香港雖有金融戰經驗,但規模和性質與中國現時面對的情況都有不同,不希望指指點點,但提及必須做到居安思危,做到《孫子兵法》中的「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建立「閉環五通」 加強香港在內外循環角色

第三,中國須為加快人民幣國際化設有方向性策略,任志剛表示,在他參與下,人民幣國際化從20年前起步,但目前以人民幣為基礙的境外離岸資本市場才初見眉目,港股月內推出「港幣人民幣雙櫃台」模式是具前瞻性的改變,希望逐步令人民幣從交易媒介,發展成國際間的財富儲備選擇。

任志剛其餘3個建議都是希望利用好香港的制度和角色,包括善用「一國兩制」,令國家可以同時具有兩種金融體系,取長捨短。另外,是讓香港參與中國金融的內、外循環,建議可在大灣區內建立「閉環五通」,在走資風險可控下讓資金可在區內循環,措施包括:

  • 跨境資本流通
  • 貨幣兌換暢通
  • 貨幣跨境流通
  • 金融機構可跨境辦理資金融通
  • 金融基建跨境聯通

不用太執著香港國際排名

任志剛重申,批評香港金融中心變得愈來愈「內地化」是不理解香港獨特功能,認為歐美等外地之間的資金融通沒有需要在香港安排,那些批評其實是香港成功發揮聯通中國內地和國際資金的現象。他續指,香港金融服務對象絕大部分都不是本地,較紐約等金融中心更國際化,籲不用過份執著香港的國際排名。

相關文章:

【港交所388】政府委任唐家成、任志剛做港交所董事 任志剛:協助保障金融安全

【人民幣國際化】任志剛:人民幣國際化是為保障自己

【香港金融】任志剛:香港是中美資金融通的最好渠道 要繼續讓投資及集資平台多元化

【美國加息】任志剛:港息勢追落後 甚至可能追過龍 「毋須恐慌,因這是系統設計」

———任志剛演講原文———

香港經濟日報主席馮紹波先生、各位金融界的朋友、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非常榮幸香港經濟日報邀請我今日為研討會發表主題演講,與大家分享在「百年大變局下,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何去何從?」的觀點。

(1)「實事求是」的思維

金融是資金融通的縮寫,是將投資者的資金帶引到集資者手上的業務。因為投資者的風險胃納與集資者的風險狀況不同,有需要一個金融體系作為中介,將風險轉型(如銀行存貸業務)、風險轉移(如債務證券化業務)和風險轉讓(如股票市場活動),將投資者和集資者的需要配對好,從而支持經濟發展。

國際金融中心是安排國際層面資金融通的場地。實事求是來看,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必須聚焦於安排內地與外地之間的資金融通,讓內地的集資者和投資者能夠分別與外地的投資者和集資者踫頭,滿足各自的需要。要明白,外地不同地區,例如歐洲和美洲之間的資金融通,是不需要亦不會在香港安排的。所以,那些認為香港金融過去一段時間變得越來越內地化的人,應該實事求是地看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功能。他們說的內地化,其實是香港國際金融中心能成功發揮其基本功能的現象。香港要持續做好,亦不要過分執著排名。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有一個獨一無二之處,與其他國際金融中心不同。作為一個金融中心,其實香港可以說是全球最國際化的,服務的對象,大部分都是非本地的投資者和集資者。其他的國際金融中心如紐約,都是主要服務外國投資者購買美國金融資產或外國集資者到美國融資。

考慮到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獨特性,香港的金融基礎設施亦要有相應的獨特性,去更好地滿足大量的內地與外地投資者和集資者的需要,方便他們進行金融活動和管理風險。相信大家都留意到,在香港金融市場的發展上,已經出現了一個讓市場參與者可以選擇運用多貨幣作為交易媒介的獨特模式。我過去經常提醒,香港是只有七百多萬人的彈丸之地,要求七百多萬人的一個貨幣體系,能夠穩妥地和有意義地滿足內地十多億人與外地間的資金融通需要,長遠來說是有點不切實際的。香港國際金融中心走到今天這一步,已經是非常難得。當然,一個穩如盤石、固若金湯的貨幣體系,讓外來的市場參與者都不擔心貨幣風險,是重中之重。但當國際金融活動的量,相對香港貨幣體系的容量繼續迅速增加時,外來的市場參與者對管理貨幣風險是可能採取較積極的態度。大家可能都知道,香港股市的市值是香港生產總值的十幾二十倍,這個比例是遠遠超過任何一個地區的。美國只是大概兩倍,英國只是一倍。所以,在香港讓市場參與者能夠選擇運用不同貨幣作為交易媒介,是一個獨特且具前瞻性的演變。很高興上星期交易所正式引入了港幣-人民幣雙櫃台的交易模式,進一步發揮香港獨特的金融基礎設施,同時亦將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上,跨出在資本市場廣泛使用的重要一步。

講開香港的金融基礎設施,我有一個看法和大家分享。近年科技日益進步,運用先進的金融科技去提供金融服務,已經成為一個明確的方向。在公平競爭的環境下,讓金融中介機構走自己的路,百花齊放,是一個正確的政策姿態。但金融基礎設施不同,是一個公共產品,包括各種交易、支付、清算、託管、安全傳遞保密資料等系統,負責金融體系穩定和發展的機構,亦都要有前瞻性地將各種金融基礎設施現代化,不但適應金融科技發展,例如央行數字貨幣的出現和被廣泛使用,要確保「適合目的」(fit for purpose),亦要考慮如何更好管理各種風險,如地緣政治風險。

(2)「何去何從」的關鍵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往後是否可以繼續扮演內地與外地間資金融通的主要場地,關鍵在於內地在金融領域上的政策取向。內地金融體系的發展,日趨成熟,但不同的問題仍然存在,如個別銀行資不抵債需要破產清算,影子銀行的「野蠻生長」,和村鎮銀行取款難事件。這個狀況,都令人覺得,內地金融體系發展到現在仍未成熟到一個地步,可以將資本項目的管制完全放開。面對百年未見的大變局,金融霸權主義的抬頭,將金融武器化的趨勢,和具破壞性的國際游資仍然充斥的情況下,內地開放資本項目管制的進度,便要更加小心。但另一方面,內地經濟發展到現階段,明顯地是有必要繼續讓集資者和投資者走出去,分別將融資和投資的渠道,在國際層面多元化,分別爭取更低的資金成本和更高的投資回報。問題是如何在風險可控的環境下,繼續滿足這個「走出去」的需要。這個問題的答案,我覺得很清楚,便是要更好地利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將已存在審慎風險管理措施的互聯互通渠道多元化,擴容量,增流量,豐富產品,讓內地和外地的投融資雙方更廣泛參與。

內地的政策取向,是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何去何從的關鍵。保持金融穩定和發展金融更好支持經濟,兩者之間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矛盾的。要有好的整體策略和相應的政策措施,才可以兩者兼得。在金融領域上,內地現時所面對的情況,極具挑戰性。有內憂亦有外患,一方面要處理可能影響金融穩定的結構性問題,另一方面要應付外國隨時可能發動的金融戰,更加要穩妥地運用金融手段協助調控。所以,內地的金融穩定和發展,現時可以說是一個重中之重的課題。相信大家都留意到,今年兩會期間,在3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表了「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裏面有共19條改革方案,第一條就是「組建中央金融委員會」,而中央金融委員會要負責的第一個事項,是「金融穩定和發展的頂層設計」,可見這個課題的重要性。此外,還有七條都是金融領域上的改革方案。其中包括「組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這個簡稱「金監總局」的國務院直屬機構,很快已經在5月18日掛牌,金監總局的黨委書記是具豐富金融運作和地區管治經驗的李雲澤先生,身負重任,在此我祝願他工作一帆風順。另外,中央金融委員會辦公室的王江先生,亦是內地金融界的精英。我熱誠期待這個最高規格、負責「金融穩定和發展的頂層設計」的中央金融委員會的組成。我亦希望這個「頂層設計」能夠包括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在國家「金融穩定和發展」上,應該扮演的角色。我盼望香港特區政府和在港有豐富經驗的金融才俊能夠有機會,為這項極為重要的工作,出謀獻策。

(3)「頂層設計」的元素

就「金融穩定和發展的頂層設計」應有的元素,容許我在這裏,提出幾個純粹是我個人的觀點和建議。

第一是「話語權」。在國際金融領域上,例如是在各個官方國際金融機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負責制訂國際金融標準的委員會,國家需要致力爭取合符國家在全球經濟比重的話語權。要特別注意的範疇,是國際貨幣體系的演變。明顯地,由一個主權貨幣獨大,且常有霸權行為出現的國際貨幣體系,是不可持續的。任何突然的、恐慌的、斷崖式的改變,或是有序的演變,對全球經濟都會有重大影響。要演變成為多邊化或是雙邊化,或是以非主權貨幣為中心化的國際貨幣體系,國家都應該有立場和有幾手準備。要有足夠的話語權,才能照顧到國家利益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總體利益。

第二是「備戰」。爆發金融戰的可能性是有的。我有信心國家已作好準備,以保障金融安全。香港在打金融戰是有些經驗,但國家現時面對的地緣政治影響下,可能發生的金融戰,在性質上、規模上都有所不同。我只是想指出「居安思危」的重要性。打金融戰,要像孫子兵法內所說:「無持其不來,持吾有以待也。無持其不攻,持吾有所不可攻也。」備戰的舉措,明顯應以減低對美元的依賴和將人民幣繼續國際化為重點。

第三是「人民幣國際化的策略」。作為人民幣國際化的發起人,大約20年前在香港建立人民幣離岸市場,我實在希望「金融穩定和發展的頂層設計」會有人民幣國際化的方向性策略,以便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最活躍的人民幣離岸市場,可以快速有效地為國家作出應有貢獻。過去,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為人民幣國際化發揮了積極作用。但要經過20年,到現在才有眉目將人民幣有意義地在離岸資本市場自由使用,我認為步伐仍需要加快一點。希望人民幣在香港股票市場的使用,可以讓人民幣,不單在交易媒介的功能上,亦開始在財富儲存的功能上,成為一個真正的國際貨幣。

第四是要充分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一國兩制」是成功的,是獨一無二的。在金融領域上代表我們國家有兩個金融體系,可以為國家服務,可以在兩個金融體系之間取長補短,和創造協同效應,提升資金融通的穩定性、可靠性、多元化和效率,更好地支持國家經濟發展。

第五是讓香港金融體系能充分參與「金融內循環」。當然,有關風險,例如走資的風險,是需要審慎管理的。我有信心有關當局是有能力設計到一個妥善管理風險的系統。現時互聯互通渠道中的額度管理、項目管理和單位管理,都是好的風險管理手段。另外一個辦法,令香港金融體系可以充分參與金融內循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助力國家經濟發展,是通過在大灣區使用有效的「閉環管理」辦法,在大灣區內容許:(1)跨境資本流通;(2)貨幣兌換暢通;(3)貨幣跨境流通;(4)金融機構可跨境辦理資金融通;和(5)金融基礎設施跨境聯通。在這個大灣區的「閉環五通」的金融穩定和發展的頂層設計內,可以讓市場在金融資源分配上起決定性作用,符合國家既定的政策方針。

第六是讓香港當「金融外循環」的主要渠道。雖然這似乎已是不爭的事實,在「頂層設計」有這個明確的元素,會是吸引外地投融資者來香港的強力磁石,大大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功能、地位、市場流動性和競爭力,將香港變成國家在國際層面的資金融通的主場,內地投融資者直接到外地所冒的風險,包括大變局下的地緣政治風險,將會大大減低。

多謝各位。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看文章 ・ 賺取 ET Points

hket會員只要做齊報價專區任務並儲夠積分,就可以兌換高達$3000優惠券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