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骨丹心:香港勝在有「煲呔俠」

馬尼拉人質事件看作為一宗新聞傳播亊件,一開始就以香港的方式進行。十多小時直播,不是資訊發達,奉行新聞自由的城市,是做不到的。倘若出事旅遊車載的是悉尼客或東京客,相信兩個城市的市民,甚至兩國政府的反應,都不會如我們般直接、激動。由特首的打電話風波、瞥方要求加入調查,傳媒狂插菲律賓政府,政黨搞街頭簽名遊行,盡是一個亞洲小城市「彈起」的反應,從國際目光去看,則是沒有國體觀念的以下犯上、挑戰權威。一直以來曾特首是民間的挑戰對象,今次他也意外地當了兩分鐘「煲呔俠」。西方傳媒報道,會以護照為據,說有三個加拿大公民遇害,兩個英屬公民獲釋等等,對於香港傳媒,這是香港人事故。我看到一個香港直覺的自我定位,反映著香港人很獨特的身世和性格:乏實質的政治身份、沒有外交視野,但對人道訴求、效率警力,專業管治的意願投寄,則立場清晰,幼稚單純的,但自重。

是故,我們輾轉由從前的不自覺,到此刻自覺抱持,以武俠片作為一個身份載體,去承托這一份正義感認知。江湖觀點(相對於朝廷觀點)應對遙不可及,卻又自由談論的家國天下事,以心智舒展、生死量重,知而後動的「以武犯禁」想像,為無實質政治權利的受殖人生架設存在的意義。不要懷疑香港人在合拍環境的折磨下再拍不到精彩的武俠片,在馬尼拉人質事件的發展中,因為人家心神渙散,正義廢弛,我們的武俠細胞頓然集體喚起。

小時候通過黑白電視機看了不少經典武俠片,其中最叫我印象深刻角色之一,不是龍劍飛或尹天仇或張無忌,而是《天狼寨》(1968)裡曾江飾演為錢而加入救人行列的狄龍子,他本應可以拿錢閃人,卻折回相助,及時救了無情劍(雪妮飾),最終力戰而亡,一個僱傭兵心中正義感燃起,成就為俠客。大俠克敵制勝縱然是敎我憧憬的江湖事蹟,然而由不完整的唯物人格,心中沒有大仁義的追求,卻摸索至一種心靈境地,最後視死如歸,更令我動容。香港人就是看武俠片大的,在馬尼拉橫架路中的旅遊車中,根據憶述,就充盈著這種不負天命的正義品質,死神就近,生命在很狹小的空間,發出勇氣光芒。

珍重港產武俠片,無武功者的切入點原來對我很重要。讀《三國演義》不時讀到無武功者不得好死,愚蠢者有呂伯奢,他招呼曹操時被疑為陰謀加害者而被殺,令曹操說出「我寧負天下人,莫敎天下人負我」之奸雄金句。然而《三國演義》倒充滿著無武有謀的智慧,諸葛亮固然是表表者,在一群超然態度的遊士行蹤也盡情體現。《俠女》(1970)的顧省齋(石雋飾)的確立下文人涉武的典範,靖虜屯堡勝了溧亮一役,可是他還是走不出「唯物」的感情觀,卒至於抱著小女兒上路狼狽被追殺。我還是回到我親愛的粵語片,相認到《天劍絕刀》(1967)裡的范雪君(羅愛嫦飾),她是文弱盲女,而妹妹范雪儀(王愛明飾)是啞的,她雖然不曉武功,但就成為協助左少白(陳寶珠飾)順利復仇的智囊軍師,儼是個女諸葛亮,更超然更浪漫。

是香港人的基因創出武俠片風潮,抑或是武俠片的發展成長,豐富著一個香港人格。目前大俠不見了又如何,大多數人沒有練過武功也無懼,我們還是心存江湖情懷和武林傲氣;走在街上,即使低氣壓,看近來武俠片,大多不對辦,這一份有情有義的率直世界觀,還是要來就來,在立法會外、在一些文章裡、在你我不善表達的心中。

作者: 
刊物: 
Year: 
Month: 
期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