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格德林文化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马格德林文化

欧洲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马格德林文化(Magdalenian),欧洲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法国西南部多尔多涅省蒂尔萨克附近的拉马德莱纳岩棚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法国、比利时、瑞士、德国、西班牙和波兰等地。年代为距今1.7万~1.15 万年,始于末次冰盛期,晚于梭鲁特文化。与马格德林文化遗物伴生的人类化石,是属于晚期智人 (见智人)的尚塞拉德人。
中文名
马格德林文化
外文名
Magdalenian
年    代
旧石器时代晚期
分布地区
西欧
特    征
锯齿状微石,洞穴艺术

使用工具

播报
编辑
马格德林文化的石器包括嵌入骨柄或鹿角柄中使用的小巧几何形石器 ,以及雕刻器 、刮削器、石钻和钝背石刀等;还有带肩的和钝边叶形的投掷尖状器。
骨角器有矛头、鱼叉、带孔的针和饰物等。艺术品数量很多,有精致的雕刻片和立体雕像 ,而尤以晚期的洞穴雕刻和彩色壁画成就最为突出 (见阿尔塔米拉壁画)。当时人们过着半定居的生活,用梭镖、罗网及陷阱猎取动物。冬居洞穴 、岩棚或其他坚固的住所,夏季则住帐篷。使用的骨器制作精细,有矛头、鱼叉、带孔的针和饰物等。
马格德林时期,食物丰盛,有着大群的驯鹿、野马和野牛。人们过着半定居式生活,用梭镖、罗网以及陷阱猎取动物,冬居洞穴、岩棚或其他坚固住所,夏季则住帐篷。
艺术品和饰物大增,表明由于生产的发展和自然条件的优越,人们有了一定的闲暇时间。居住在法国河边村落的人群,已由梭鲁特文化时的1.5万人增至5万人。
该文化具有优秀的艺术品。小件艺术品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表现在细致的雕刻片和立体雕像上,也常常在一件作品上雕刻出两个或更多的动物形象上。而其最杰出的成就,则是晚期的洞穴雕刻和彩色壁画。
原始艺术家们着力于形象本身的描绘,巧妙地展示出姿势以及复杂的构图。西班牙北部的阿尔塔米拉洞穴中,即保存有当时绘画的部分珍品,被认为是旧石器时代人类的艺术杰作。

发现位置

播报
编辑
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最初发现于法国西南部多尔多涅河流域蒂尔萨克附近的拉马德莱纳岩棚中。
主要分布在法国、比利时、瑞士、德国和西班牙。该文化虽晚于梭鲁特文化,但并不是梭鲁特文化的继承者,而可能来源于奥瑞纳文化;后来逐渐为属于中石器时代细石器的阿齐尔文化所代替。
时代为晚更新世之末,属维尔姆冰期末期。和马格德林文化遗物伴出的人类化石,是属于晚期智人的尚塞拉德人(Chancelade man)。

文化分期

播报
编辑
有人将马格德林文化分为3期:
1.早期有原始的鱼叉,基部分叉或斜形的尖头器,用骨头、石头或鹿角制作的动物雕像,刻画在投矛器上的浮雕以及厚背石刀、鹦鹉嘴状雕刻器等。
2.中期有相当多的单排倒刺鱼叉、投矛器、双斜的尖头器等,在形式上都较早期为好。
3.晚期有鹦鹉嘴状细尖雕刻器、端刮器、似箭镞尖状器、细把尖头器和双排倒刺鱼叉等。
与该文化伴出的动物化石有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驯鹿(Rangifertarandus)、披毛犀(Coelodontantiquitatis)、狐狸等,属寒系动物,说明当时仍处于寒冷时期。

人类活动

播报
编辑

居住

打器文化时期是以天然洞穴为主要居所。阿布维利文化期除继续利用天然洞穴为居所外,开始出现最早的房屋建筑,这种房屋米,的体积不大,平面呈长椭圆形,一般长8 - 1 5 米,宽4 - 6 根木柱支撑,屋内设有火炉,它们是阿布维利时期人类从晚春到夏初露营时的居所。
阿舍利文化人类大致也基本继承了这种居住习俗,如在法国南阿部尼斯的特拉马他,考古发现此地有用石块建造的属阿舍利文化时期的建筑遗迹,遗迹中有柱孔,大约是一种用兽皮遮蔽的居住遗迹,其面积大小为9 * 4 . 5 米,其中有灶堂,有切割食物的地方,甚至可能还有石头座位,集体人数大约1 5 - 2 0 人。莫斯特文化时期的人,除继续居住洞穴和搭筑露营小窝棚外,也出现利用天然岩石间较大的空隙而搭筑岩棚居住的习俗。旧石器后期的奥瑞纳文化、格拉维特文化、梭鲁特文化、马格德林文化的人类,已开始过起半定居式的生活,他们冬居洞穴、岩棚或其它坚固住所,夏季则居住在搭筑的帐篷中。末次冰盛期冰川界限南移,西欧气候转为寒冷干燥,为规避剧烈的气候变化,人类分布显著南移,多数半永久居所及仪式聚集点遭到遗弃。而马格德林文化在末次冰盛期结束之际离开南方的居所,向北方扩张,到该文化的后期,西欧大部重新出现了人类的踪迹。 [1]大的社群性房屋和小窝棚的组合成为部分遗址的全年定居场所。 [2]

交通

交通工具尚未发明,故此时期只有徒步行走来从事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还没有严格意义的交通。物品的交流是远距离而广泛的,同一处遗址往往可以出土来自不同地点的物品,有时会相距数百公里。 [2]

游娱

此时期的游娱,尚处在原始的即兴抒发、无规范、无表演性质、无艺术效果追求的阶段。游娱的内容通常仅限于游戏或歌舞,游戏和歌舞通常又是揉合在一起,分不出彼此。游娱主要动机是祈求和庆贺生产与生活过程中的一切大小成功。游娱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群队或集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晚间活动则点燃篝火,血族成员不分彼此,随心所欲地在聚集地手舞足蹈,并手持石块撞击石块,或手持石器撞击石器,加上即兴抒发的狂热的呼号来作为游娱的伴奏或节奏。狂欢者或穿披狩猎所获的野兽毛皮,佩戴野兽头角和飞禽羽毛。这样便构成了一个如中国古籍所说的" 击石拊石" " 、百兽率舞" " 、凤鸟来翔" 的原始喧闹、狂欢喜庆的游娱场面。像这样的游娱方式,场面或习俗,是世界范围内旧石器时代普遍流行的习俗。马格德林文化以其丰富的洞穴绘画和雕塑而闻名。

狩猎

由于大型长毛动物的灭绝,此时期的狩猎活动以耐寒的驯鹿为主要目标对象,多数遗址均出土了大批驯鹿的骨骼残留。但为应对气候变化,鱼,鸟和小型哺乳动物也出现在食谱之中。弓箭被发明出来以辅助狩猎,驯化的狗也被应用在狩猎之中。 [2]

岩洞壁画

目前发现的绝大多数旧石器时代晚期艺术属于马格德林文化。 [2]
对于史前人类的岩洞壁画,大部分人的印象是一群围着树叶的原始人,打猎结束后,围着火休息,有些人在岩洞壁上作画,记录今日的打猎成果。所以岩洞壁画上画着原始的打猎场景,有原始人类以及兽类,图形是以极为简单的线条构成的。
阿尔塔米拉岩洞壁画
对于某些岩洞壁画来说,以上的刻板印象的确是成立的。然而对于以下要介绍的阿尔塔米拉岩洞壁画,却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这是在西班牙北部的阿尔塔米拉地区(Altamira)洞穴中发现的野牛(Bison)岩洞壁画。这幅画运用了四种色彩,颜料是以矿物质制成,不会随着时间久远而褪色,保存了一万六千年仍然鲜明如故。
铁质的颜料可以表现红色、黄色及棕色,而黑色颜料的成分是二氧化锰。显然当时的人类就具备了高超的绘图能力,而且同时有进步的绘图工具及颜料。
西班牙北部的阿尔塔米拉地区(Altamira)洞窟中发现的野牛(Bison)岩洞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