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阻胃络证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瘀阻胃络证

中医病证名
瘀阻胃络证,中医病证名。是指因阳虚无力,血行不畅,涩而成瘀而出现的病证。常见于胃痛。

病因

播报
编辑
情志不畅,气滞日久或久痛入络,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辨证要点

播报
编辑
瘀血停胃故疼痛状如针刺或刀割,固定不移,拒按。瘀血不净,新血不生,故面色晦黯无华,口唇紫黯,女子则可见月事不调,衍期色黯。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为血脉瘀阻之象。

临床表现

播报
编辑
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

播报
编辑
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方剂

播报
编辑
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常用中药

播报
编辑
蒲黄、五灵脂、丹参、檀香、砂仁。

常用腧穴

播报
编辑
足三里、内关、中脘。

常见病

播报
编辑
胃痛。

预防与调护

播报
编辑
1. 应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与饮食习惯,忌暴饮暴食,饥饱不匀。
2. 胃痛持续不已者,应在一定时期内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宜,忌粗糙多纤维饮食。
3. 尽量避免进食浓茶、咖啡和辛辣食物,进食宜细嚼慢咽。
4. 同时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

转归预后

播报
编辑
胃痛可衍生变证,如胃热炽盛,迫血妄行;或瘀血阻滞,血不循经;或脾气虚弱,不能统血,均可致便血、呕血。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
若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火热内结,导致腑气不通,可见腹痛剧烈,拒按,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的厥脱危证;或日久成瘀,气机壅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致呕吐反胃。若胃痛日久,由气分深入血分,久痛入络致瘀,瘀结胃脘,可形成噎膈。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