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心得書評|阿德勒心理學重點整理
被討厭的勇氣心得&佳句整理

最後更新日期:2024年05月15日

《被討厭的勇氣》心得

—改變過去擁有幸福就從這一瞬間,阿德勒心理學—

日文書名:嫌われる勇気 : 自己啓発の源流「アドラー」の教え

《被討厭的勇氣》重點簡介

闡述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勇氣之書,2013年出版將近十年仍是排行榜常勝者。

本書由對話形式,以好辯的青年與博學的哲學家對話來闡述阿德勒的心理學,以五個夜晚分為五個章節,探討人生大大小小的問題。透過一來一往的對話形式﹑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例子,使讀者能夠輕易融入述阿德勒的哲學理念。

本書最重要也是最被人推崇的理念就是:改變的勇氣。阿德勒心理學重視每一個活在當下的剎那,主張:任何接觸阿德勒心理學的人都能在理解的那個瞬間獲得幸福

被討厭的勇氣心得&佳句整理
被討厭的勇氣心得&佳句整理

《被討厭的勇氣》實體書
中文線上看
日文版電子書

作者介紹岸見一郎與古賀史健

岸見一郎:日本阿德勒心理學學會諮商師,早期以翻譯阿德勒心理學作品為主,以阿德勒心理學為主題的著書超過二十本。同時研究各種哲學以及阿德勒的心理學。

古賀史健:株式會社batons(株式会社バトンズ)創辦者,其公司為了培育專業的文字工作者而創辦。近期著作為《取材.執筆.推敲》。在其後記中寫道:如同柏拉圖將蘇格拉底哲學書寫成冊般,他希望自己能將岸見一郎老師的阿德勒哲學流傳於世,成為岸見老師的柏拉圖。

阿德勒心理學重點整理

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是一位醫師同時也是心理學家。曾經與佛洛伊德共事,但最後因著理念不同而分道揚鑣。

阿德勒與佛洛依德、榮格齊名,並稱「心理學三巨頭」。阿德勒除了是心理學發展承先啟後之人,更被稱為自我啟發之父

其心理學概念源自延續古希臘哲學家的思想蘇格拉底,雖與佛洛伊德年代相近,但實為對立的學說。

>>補充<<

佛洛依德—近代最著名的心理學家,現代心理學療法主流,主張現在的心理問題皆來自過去的痛苦,由正視痛苦經驗來解決心理問題。

榮格—提出《心理類型理論》,其理論為16型人格(16Personalities)的基礎。

1. 否定心理創傷,主張「目的論」

  1. 阿德勒心理學否定佛洛依德的因果論
    • 不論過去我們有什麼樣的經驗,都不影響現在當下的我們。
    • 「我做不到、我改不了」只是一種藉口:代表實際上內心認為維持現狀雖然有點不方便,但也沒什麼不好。
  2. 憤怒是一種逼迫對方屈服的道具,並不是忍無可忍的情緒。
    • 哲學家在此舉出例子:當我們與家人爭吵時,如果接到必須尊敬對待之人的電話時(例如長輩、師長)我們可以瞬間換一個語氣。
  3. 不被感情、不被過去支配才能真正改變。

所謂的憤怒,只是一種逼迫無從抵抗的對方屈服於自己的道具。

無抵抗な相手を、より安直な手段で屈服させようとした。その道具として、怒りの感情を使ったのです。

我的想法:這是我覺得最實用的一段!尤其是出了社會後,會遇到很多無法控制自己的上司或者同事,這時候就能將這個理論套用在對方身上。不管對方為何而憤怒,絕對不要隨之起舞,要把持住自己。

2. 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1. 我們的煩惱源自於主觀性的解釋,並非客觀性的事實。
    • 例如:煩惱於自己的身高﹑外表。這類煩惱是與他人比較出來的,這種比較的優劣是主觀的想法,何必要為著因人而異的煩惱而苦擾。
  2. 自卑與自卑情結
    • 自卑同時對我們有正面以及負面的影響。
      • 正面影響:當我們感受到自卑的同時,也同時擁有轉化這股不甘心成為進步的可能。
      • 負面影響:利用自己的不幸操控他人。大概就像真珠美人魚的裡面的凱兒,用自己悲慘際遇作為武器霸佔海斗。

自卑能成為督促我們成長的契機,因著感受到自卑、自己的不足,我們同時獲得了「所以我才要更加努力!」的想法。

等感は努力や成長を促すきっかけにもなりうるものです。劣等感を持っていたとしても、そこから「だからこそ、他人の何倍も努力しよう」

我的想法:這一點我認為很有爭議,雖然書中沒有要人過度聯想,但令我聯想法規對弱勢群族的保障。如果以阿德勒的觀點來看,是否覺得弱勢之人只是用了自己的劣等來佔有資源?當然,這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3. 割捨別人的課題

  1. 不需要干涉別人的課題
    • 小孩不讀書是小孩的事,身為父母得將小孩當成一個對等的人看待。
  2. 在自己的課題內做好本分
    • 阿德勒指出父母與孩子作為對等關係的同時,督促、提醒這類的行為仍然不可減少因為這是屬於父母的本分。
  3. 寧靜禱文(ニーバーの祈り)中所提到的勇氣就是關於課題認知的智慧

親愛的上帝,請賜給我雅量從容的接受不可改變的事,賜給我勇氣去改變應該改變的事,並賜給我智慧去分辨什麼是可以改變的,什麼是不可以改變的。

神よ、願わくばわたしに、変えることのできない物事を受け入れる落ち着きと、変えることのできる物事を変える勇気と、その違いを常に見分ける知恵とをさずけたまえ。

4. 每個人都是共同體

雖然阿德勒在第三點指出要割捨別人的課題,但隨即又提及必須明白自己與他人的關係。這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是共同生活體,共同平等的生存關係,而不是上下關係。

  1. 阿德勒主張:不對人斥訓也不該稱讚他人
    • 稱讚他人時會給人一種上下關係,使彼此不平等。
  2. 「追求別人的喜歡」是人類最原始的本能,不是自由。
    • 追尋原始的慾望很容易,能夠「不求別人的喜歡」這才是真正超脫於本能的自由。

稱讚這種行為含有另一層意義,就是「有能力者給無能力者的評價」。

ほめるという行為には「能力のある人が、能力のない人に下す評価」という側面が含まれています。

我的想法:這兩點也是令我震驚的事之一。我們被教導要靠稱讚來拉近彼此的距離,但沒想到阿德勒有著不同的見解。在我自己的職場經驗中,工作中收到上司的稱讚會感到非常高興,但是阿德勒心理學中卻否定這種稱讚。當我們欣喜於這類的稱讚時,同時間也承認了自己與上司的上下關係。

讀到這段我才恍然大悟,當我們欣然接受這種上下關係時——原來我早已不知不覺成為了長官的狗、公司養的社畜。

5. 活在「當下」的瞬間

  1. 人活在每個當下,不受過去未來影響
    • 這點與第一點否定因果論相同。
    • 想通這點就可以立即獲得幸福。
  2. 幸福感來自對他人有貢獻,而不是被他人認同
    • 唯有建立與世界的正向連結才能擁有幸福
  3. 對人的關係不該是縱向(上下關係);是橫向(平行,彼此對等)

無論之前你的人生發生過什麼事,那對你將來要怎麼過日子一點也不影響。

これまでの人生になにがあったとしても、今後の人生をどう生きるかについてなんの影響もない。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心得

我身邊有著知道本書卻毫不知情:《被討厭的勇氣》的本書作者是日本人這件事。很難想像這麼知名的心理哲學書竟然是出自於日本人之手吧?對於最重視「和」的日本民族來說,最害怕的就是被討厭﹑與他人的不同,然而這本書卻大膽的以《被討厭的勇氣》為書名。

好書值得一讀再讀,這本書我至今讀過兩次,這兩次所感受到的重點以及對人生的幫助迥然不同。我第一次讀這本書時,我以為這是本教人勇敢做自己的書籍,但內容卻完全不同,就像經常在書中暴怒的青年,我初起閱讀時感到很大的排斥感。隨後,我被哲學家所舉出的例子擊中心口,發現自己就像書中的青年一樣,用著過去的經驗來給自己停滯不前的藉口,滿是震驚。當時的我覺得這本書是很新潮的理論,悄悄地記住了幾個要點。當時我的筆記中這樣寫到:雖然還都是不懂的理論,但我會好好將書中的內容記住,未來一定能派上用場吧!(まだまだわからない理論ばかりが、この本のことをずっと覚えていて、将来に必ず役に立つと思う。)

第二次閱讀在第一次閱讀的一年之後,這次我選擇以有聲書閱讀,透過聲音的傳達,青年與哲學家的辯論情緒更加滲入我的腦袋,透過這次的閱讀我回想起我忘記的觀點,也發覺原來在這一年中,不知不覺我早已將「課題的分離」這點運用在生活上。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以下三種概念:

1. 課題分離

這是打從我第一次閱讀就影響我至今概念,在人際關係中,分清楚哪部分是我能控制的,哪部分是他人的「課題」,不過度干涉他人的選擇,同時不將他人的情緒當成是自己的,這個改變讓我免於負面情緒。

但是,我也同時想到,在職場的時候很難做到割捨同事的課題。如果同事偷懶的話,也正代表自己工作量必須增加,兩者有相同利害、對等關係之時,我們沒辦法以:「這是你的課題,你不做就算了」這樣一句話帶過。這是我目前還想不出解的最大問題~

2. 拒絕以過去經驗當作不敢挑戰的藉口

過去我曾經在面試時被面試官用英文洗臉,這也導致我始終對自己的英文沒自信,只要是要求英文能力的工作我都不敢投履歷。這種因果論加「我就爛!」的心態不知不覺導致了我的故步自封,我的英文仍然沒有任何長進(反而還倒退)。

如果用阿德勒的「目的論」來解讀我當時的英文障礙:因為我不希望我的英文進步,所以我選擇困在英文的痛苦經驗。

一開始接觸到這個理念時,我非常震驚於阿德勒的「目的論」根本是顛倒事實。但,透過書中的對話,我換了角度想,因為XX所以我XX這樣的「因果論」,有助於自己的改變嗎?有克服障礙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何不轉個念頭,讓自己現在馬上就改變?

雖然我被面試官打槍英文是過去確實發生過的事實,但因著忽略過去經驗,阿德勒的「目的論」使得我們可以正視自己的心理情節,獲得改變自己的勇氣。強迫自己面對心理創傷,這種方法看似很暴力無情,但對我來說很有效。這種感覺如同我在閱讀自我啟發書時,被作者打了好幾巴掌的那種感覺。

正視自己的渴望,不要沈浸於過往的傷害才能真正的改變。如果糾結於能力不足的話,就去彌補這個不足;想要當個英文很厲害的人,那就想像英文很厲害的人都做什麼事,從現在開始做那些事——改變就從現在這個當下。逼著自己忽略過往傷痛經驗固然辛苦,但當時的我在重拾英文學習時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興奮感——原來改變是這麼簡單的事!

3. 自己與世界的正向連結

這點是我第一次閱讀忽略,但一年後的閱讀中所感受到的重點。我還記得第一次閱讀這本書時,我正處於準備轉職的尷尬期。當時的我只希望去一個競爭力更高,更積極的環境讓自己急速進步,然而,當時急躁心態卻也讓我在工作上犯了從未犯的錯誤。

一年後,我成功換了工作,但我換的公司比起追求競爭,更像是追求安定的氛圍。當我重讀這本書時,我才第一次發現一年前我是多麼緊張在閱讀這本書,讓當時的我忽略了這個在書中不斷重申的重點。不要把這個世界想成是以競爭構成的,我們該競爭的是自己,盲目的追求與他人的競爭根本是本末倒置。我們只是同住於世界的住人,彼此互相影響,共存於此而已。

《被討厭的勇氣》心得總結

這本書裡說到:現代心理學療法主要是以佛洛伊德學術派的因果創傷法來治療心理疾病,像阿德勒學派這樣否定過去﹑否定創傷想法這種肯定難以成為現代人的主流。

我自己也常常會想:「雖然過去不盡完美,但就是因為有過去的我,才會有現在的我。」雖然這句話有積極面對的情緒,但其實這樣的想法正正是屬於佛洛伊德的「因果論學派」,與阿德勒的理念相牴觸。

但是,當我們困擾於過去時,做不出新的改變決定時,不妨想起這本書,透過阿德勒的心理學來忘記過去,進而改變自己。

即使我在這短短一年內讀了兩次,也整理成了這篇長篇心得,我仍然認為自己還沒摸透這本書的真正含義,未來,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來閱讀這本書時,想必也會有不同的感受吧。

我會將這本書列為人生必讀的書,並且推薦各位在不同的年紀讀。這本書在每個人生的階段閱讀都會有不同的感受,但也沒有一定的答案,只能靠自己摸索領悟——就像這本書中哲學家說的:人生沒有正確答案,不要急於別人告訴你的答案。

《被討厭的勇氣》佳句內容摘錄 日文讀書筆記

1. 面對負面情緒

所謂的憤怒,只是一種逼迫無從抵抗的對方屈服於自己的道具。

無抵抗な相手を、より安直な手段で屈服させようとした。その道具として、怒りの感情を使ったのです。

自卑能成為督促我們成長的契機,因著感受到自卑、自己的不足,我們同時獲得了「所以我才要更加努力!」的想法。

劣等感は努力や成長を促すきっかけにもなりうるものです。劣等感を持っていたとしても、そこから「だからこそ、他人の何倍も努力しよう」

2. 困擾於過去

無論之前你的人生發生過什麼事,那對你將來要怎麼過日子一點也不影響。

これまでの人生になにがあったとしても、今後の人生をどう生きるかについてなんの影響もない

從過去經驗中,我們能「獲得什麼」是我們自己決定的。

われわれは過去の経験に「どのような意味を与えるか」によって、自らの生を決定している。

3. 改變從這一瞬間

你只是以過去和未來作為藉口,給自己免於改變的藉口。但,實際上不管過去發生過什麼事,都與「此時、此刻」的你無關。

あなたは過去や未来を見ることで、自らに免罪符を与えようとしている。過去にどんなことがあったかなど、あなたの「いま、ここ」にはなんの関係もない。

所謂的幸福的勇氣也包含著「被討厭的勇氣」。抱持著這種勇氣,人際關係的問題就能一口氣改變。

幸せになる勇気には、「嫌われる勇気」も含まれます。その勇気を持ちえたとき、あなたの対人関係は一気に軽いものへと変わるでしょうです。

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

誰かに嫌われているということ。それはあなたが自由を行使し、自由に生きている証であり、自らの方針に従って生きていることのしるしなのです。

以上,就是我對於這本書的想法,謝謝你閱讀到這裡。

如果喜歡此篇文章,歡迎用以下連結購買電子書。本站可以獲得些許津貼作為寫更多文章的動力,而您也不會有額外支出的產生。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鼓勵,謝謝!

《被討厭的勇氣》實體書
中文線上看
日文版電子書

歡迎留言告訴我你的想法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