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波_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
目录
声明:百度百科是免费编辑平台,无收费代编服务
详情
正在收听 :
首波

首波(head wave)产生于当入射角等于临界角时,透射线将沿着分界面以第二介质的速度滑行,形成首波。

  • 中文名
    首波
  • 外文名
    head wave
  • 别名
    圆锥波
  • 天然地震
    Pn波
  • 产生条件
    入射角大于临界角
  • 常用领域
    地震

产生

上下两个半空间中,如果存在着波速不同的介质且界面是密接的,则在低速介质中的震源产生之地震波到达界面时会产生反射透射
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透射波转换成沿界面传播的一种新波动——首波,它以高速介质的波速沿界面传播,并在低速介质的半空间中形成呈锥面状的波阵面,(为此,有时也把首波称为圆锥波),因此在低速介质中距震源较远处(临界距离或盲区以外)就可观测到这种“折射”回来的波动,并在更远(不到两倍临界距离以外)处,折射波已比直达波更早到达观测点而成为初至波了,因此又称这种波为首波。天然地震中常见的首波是经地幔顶部传播的Pn波。[1]

地震词典

亦称“绕射 波”、“侧面波”、“滑行波”。指地震波在界面上的入射角达到临界角 时,贴着界底下面在高速层的一侧 滑行而在低速层的一侧内激起的一 种地震波。在一定条件下,比直达 波先到观测点,故名。莫霍面上产 生的首波记为Pn、Sn,康拉得界面 上产生的首波记为P*、S*。首波 由界面上产生此波的波源本身的运 动而形成,其射线为折线,波 阵面为一圆锥形曲面。首波是近震 的主要震相之一,入射角小于临界 角的地方(震中附近)不出现首波, 在△>150~200 km时,比直达P、S波先到观测点。
G.花岗岩v1.v2.v3.各层速度且 v1<v2<v3I.玄武岩F1.F2. 震源 C.康拉得界面 M.莫霍面[2]
正在加载 展开全文
正在加载 加载更多
查看更多
打开百度App阅读全文
猜你关注
广告
猜你关注
广告
以上商家均已加入百度信誉V保障计划
分享你的世界
我要说
词条目录
  1. 百科名片
  2. 产生
  3. 地震词典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参考资料详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