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

面對糾結的情境,就像是陷入一個泥巴地,想離開卻一直很難邁出步伐離開。

關於人生的糾結情境,科普心理學家海苔熊說:拉一張椅子和自己聊聊。

(責任編輯:張嘉芬)

文/ 科普心理學家 海苔熊

我們生活中常常會面臨到很多「糾結」的情況,可能是和別人發生衝突,心裡面覺得卡卡的、重重的;可能是自己的內在產生衝突,這樣也不對,那也不對,怎麼做都不好;有可能是和過去產生衝突,明明知道有些事情應該讓它過去,但是心裡總是過不去。有這款情形,該怎麼辦呢?

如果從完形心理學與人際溝通的角度來看,解決人際之間的問題,最重要的關鍵在於同理心(同理對方的感受),而解決自己內在矛盾的問題,同樣的關鍵也在於「同理心」,我這裡的同理,是指你可以陪伴、安慰、了解、接近並且好好體驗自己的感覺。

而不論是哪一種情形,都可以利用這個方法:拉一張椅子。

1.爭執時,為對方拉張椅子(椅子數目:兩張)

多年前我認識一位長者,他說,如果你惹對方生氣,有一個好妙招,可以增加自己被原諒的機率。

這個方法很簡單,就是在你和對方碰面、要和對方道歉之前,先拉一張椅子,想像那個被你得罪的人坐在椅子上面,然後很細緻的想過你得罪他的過程,接著做到那張椅子上,想像他的心情,甚至可以學他的口吻,把一些他想罵的話、他想講的事情都講出來(換句話說,你就是坐在那張椅子上面,罵對面的空氣,想像著空氣的位置站著就是你自己)。

當衝突產生的時候,往往想要維護自己的立場,而忽略了站在對方的立場想,兩個人都各說各話,當然很難會有一個和平的共識點。如果你是得罪對方的那個人,或者是你在溝通的時候,往往是比較大聲、比較強勢,對方總是說你「不懂他的感覺」的人,那麼這樣的練習,可以協助你先進入他的角色,感覺他的感覺。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一直以來你在這段關係裡面都是退讓、被壓扁、委屈自己的角色。那麼這個時候,你就得替自己拉一張椅子,坐在椅子上,想像對面做的的是對方,然後先感受一下當初兩人衝突或爭執的情境、你內心的委屈、以及你想跟他說的話。姑且先不要在乎對方會如何回應,對方會如何打壓你,先面對空氣把自己的話說出來。

這樣的一種心理預演,當然不能夠真正解決衝突,但卻能夠讓你在進入和對方溝通的情境當中,多了一份對自己和對對方的關懷。

2.矛盾時,為自己拉張椅子(椅子數目:三張)

這是我在工作坊的時候經常練習的方法,當你內在有兩個聲音正在矛盾和糾結的時候,你可以試著先幫兩個聲音取一個名字,例如,其中一個可以是「阿勇」(指的是不在意別人的想法,勇敢做的自己),另外一個可以是「阿柔」(指的是溫柔體貼,會顧慮到別人感受的自己)。

你可以拿兩張椅子,想想這兩張椅子上面各自坐著阿勇和阿柔,他們兩個吵一個架、或者說說自己內心的聲音。發言的時候,記得要輪流讓他們說說話。具體的做法如下:

先坐到聲音比較小的人的位置(例如阿柔),想想他內心的感受、享受的話,並且用他的方式把這段話說出來。再坐到聲音比較大的人的位置(例如阿勇),這樣感覺他內心的感受,並且把他的想法說出來。反覆幾次之後,坐回你自己原本的位置,為剛剛這一個過程,下一個註解,或者說說你的看法。

3.過不去時,為過去拉張椅子(椅子數目:三張)

有時候過不去的並不是內在的那個自己在拉扯,而是有一部分的自己被遺留在過去,但現在卻又不得不往前。

同樣的,你也可以為過去的自己拉一張椅子。不過,為了使的想像的流程能夠順利進行,你可以先坐在「現在的自己」的椅子上,嘗試和過去的自己說話。例如這樣:

現在的自己:「我好想回到你那個時候,那時⋯⋯」

過去的自己:「哈囉,現在的 xxx,我覺得⋯⋯」

(移動到「過去的自己」那張椅子上,試著跟現在的自己說說話。想像一下,那時的自己會想跟現在的自己說些什麼?)

其實,不論椅子上坐的是誰,都是你內在聲音的投射。而這樣的對話,就是一種「讓不同的自己被聽見」的過程。心裡糾結時,幫自己拉張椅子,或許你就有機會遇見,各個自我的碎片,溫柔和解的樣子。

你最近睡得好嗎?來這裡找尋專屬你的助眠懶人包吧!

(本文經合作夥伴 愛心理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海苔熊談自我溝通:心裡糾結過不去時,幫自己拉張椅子。〉更多相關文章都在 「愛心理」粉絲專頁。首圖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