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治高血壓 截斷交感神經降血壓 - 明醫網

手術治高血壓 截斷交感神經降血壓

[2013-05-22]

說高血壓,標準是上壓超過140mmHg,或下壓高於90mmHg。論治療,建議指引是控制飲食+運動+減重+藥物。
怎麼看,這病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既有目標亦有療法。但治療實況是,不少病人藥物用到三四五種仍無助降低血壓,潛藏引發中風、冠心病的風險……
近年香港引入新的高血壓手術療法──腎交感神經射頻消融治療,令頑治性高血壓病人的血壓受控機會大增。

頂着四十吋大肚腩來做訪問的張先生,廿年前已跟「三高」做好朋友。「我自小是肥仔,小學畢業已有120磅,醫生早警告我要減磅,否則人到中年一定多病痛。但我貪吃戒不了口,結果人繼續肥,一過四十幾歲年紀大機器開始壞,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血脂三個病陸續找上門,食藥食返夠本。」看他帶來一大包藥,有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壓去水丸胃藥等等等等,加加埋埋每日最少要服用九種藥物,的確誇張。

問高峰期體重及血壓有幾,他如實相告:重220磅,上壓高企150-160mmHg,下壓亦是超標的100-120mmHg,純看數字,任誰都知其血壓控制不理想。「就連醫生都說已換過很多藥,給了很多藥我試,由一隻藥食到三隻藥,(劑量)幾乎已食到盡,但血壓水平都是『撳唔低』,數字超標到有時連我自己都驚。」有定時測量血壓習慣的他,自言平時血壓就算再高,也沒特別徵狀,最多是行得多會有點氣喘,「至四年前我血管塞到行三個舖位已喘個不停,一次過做了三條冠狀動脈搭橋手術,這之後連氣喘困擾也減少了。」

術後降血壓近二十度

患病多年,他有覆診,有食足藥,但血壓仍持續偏高,說問題癥結,他自己很清楚:「最衰是喜歡吃,別人說為健康好,應吃七分飽,但我就覺得不吃很飽人很辛苦,加上做生意應酬關係,總不成豆腐青菜的請客,飲食上更是大條道理的吃喝不節制。」

病至一年前,醫生眼見藥物難見成效,建議他考慮腎交感神經射頻消融治療,以最新的微創手術方法幫助降低血壓。「我是接受手術的第一批病人,這手術跟通波仔類似,都是在大髀隙位置放入導管,只是通波仔導管去的是心臟,今次治療高血壓導管就去腎血管做射頻消融治療,以熱能截斷交感神經令血壓下降。」

術後一年,仍解釋得有板有眼的他,很記得住院一晚已出院,繼後每日量度血壓三次做紀錄,未幾已發現有降血壓果效。「手術後未及一個月,我上下壓便各減了約20mmHg,療效維持至今,上壓更可控制在110-120mmHg水平,下壓減至80-100mmHg,須服用的血壓藥也由三種減至兩種,其中一種藥劑量也可減少。」

手術雖新技術純熟

讀文至此,你可能仍認為高血壓是小事,反正平時沒徵狀,就算服用三四五種藥物仍降不低血壓,也沒必要做手術。但事實並不然,事關任由血壓持續高企,對心腦血管及內臟器官功能可能造成的破壞,絕對有數得計,因為上壓每上升20mmHg或下壓上升10mmHg,病人患心血管病的機率會增加兩倍,日常很多因冠心病、中風、腎衰竭或心肌肥厚等併發症入院的個案,便正正是因為血壓偏高不理,甚或不知自己患了高血壓而出事。

腎交感神經射頻消融治療引入香港一年多,但由於概念較新,臨牀個案暫不超過100例,醫管局亦正在進行學術評估。香港心血管介入學會代表徐炳添醫生直言,這手術的應用技術,相對其他心臟介入治療,其實更為簡單。「心臟科經常做的通波仔手術,正是以導管介入技術進行,做法都是從腹股溝動脈放入導管,注射顯影劑後,將導管引入到要治療的血管位置。這治療手術的不同處,只在放入腎血管的不是通波仔用的球囊及支架,而是射頻導管,藉着射頻熱能減低腎血管外壁交感神經的活躍性,達至降低血壓療效,所進行的射頻消融術實質跟一般心房纖顫、心跳紊亂病人的治療,並無分別。」

原發性高血壓病例適用

換言之,手術軟硬件早已俱備,問題反而是有幾多高血壓病人適用此療法。

高血壓分兩類,一類為繼發性高血壓,約佔一成比例,因患者是由身體其他疾病因素(如腎血管收窄、荷爾蒙腫瘤等)導致發病,治療重點會是針對源頭解決病因,例如切除荷爾蒙腫瘤或通波仔擴張腎血管,患者存在根治病情的可能,但藥物手術降血壓的療法卻不適用。

「另一類佔九成以上病例的是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基本上並無特定病因,降低血壓便可控制病情,所以這類病人假使有注意飲食運動減重,在服用三種或以上藥物後,上壓仍超過160mmHg(糖尿病人超過150mmHg),都建議可考慮手術治療。」徐炳添說。

他強調,由於高血壓沒徵狀,病情容易延誤,常見確診的病人大多病情已是第二期高血壓或以上,應用藥物最少要兩至三種,往後隨年齡增長,血管硬化病情再加深,「愈食愈多藥」血壓仍不受控的情況,其實相當普遍。「現時應用的血壓藥物有七大類,醫學界普遍共識是每種藥不會處方太大劑量,靠藥物互相配搭來達至控制血壓效果。但研究發現,臨牀約有三分之二病人服用藥物後,血壓控制仍不理想,影響原因除了藥物因素,還牽涉高鹽飲食、肥胖、欠缺運動、情緒壓力,甚至遺傳傾向,長遠要增加控制血壓的效果,手術治療確是一個考慮方向。」

截斷交感神經降血壓

心臟科專科醫生李少隆表示,腎交感神經射頻消融治療這微創手術的理念,在於人體的交感神經系統會經由中樞神經連接腎臟,影響一種控制血壓的荷爾蒙(腎素Renin)分泌。「基於這些交感神經的神經網在腎血管外周最密集,所以利用導管介入技術,在腎血管內置入射頻消融導管,藉着不超過七十度的能量熱力滲透,沿血管內壁環圈消融四至八個位置,將包圍血管外周、網狀的交感神經『燒死』截斷,使荷爾蒙分泌再不受影響,血壓可較易降低。」

只是,他強調交感神經並非唯一影響血壓的因素,手術治療約有兩成病例沒明顯反應。「通常病人在接受手術後一個月,血壓會開始降低,至三至六個月後會見到最大療效,臨牀約八成病例有10mmHg或以上的血壓改善效果,平均一般上壓可減20-30mmHg,下壓則降低10-20mmHg。外國觀察三年的數據,發現治療效果可持續。」

-----------------------------------------------------------------------

血壓藥小知識

處理高血壓,初期多是嘗試非藥物治療,透過運動、減重及改善飲食(減少鹽分攝取)控制血壓。若然療效不顯,主要是配合藥物治療,務求用藥後血壓可控制在理想水平,只有頑治性高血壓病人才要考慮手術療法。現時用於治療高血壓的藥物有九類,包括:

.利尿劑

.B-受體阻滯劑

- α-受體阻滯劑

-腎素直接抑制劑

.血管收縮轉化酶抑制劑ACEI

.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ARB

.鈣離子管道阻斷劑CCB

.血管擴張劑Vasodilator

.中樞抑制降血壓藥 Central Acting

基於藥物可能有副作用,例如利尿劑容易有尿頻反應、鈣離子管道阻斷劑可能造成頭痛或臉部發滾、中樞抑制降血壓藥或會令人眼睏等,一般須按病人體質病況配搭應用,如不適徵狀嚴重,病人可能要減藥,甚至轉藥。

-----------------------------------------------------------------------

解讀交感神經

壓力情緒會令人體交感神經系統變得活躍,促使血壓上升,所以假若患者本身是緊張大師,交感神經很活躍,經手術治療截斷密集的腎交感神經後,降低血壓療效會較理想。

截斷神經後,研究已證實不會對腎臟其他功能有影響,心臟科專科醫生李少隆引用例子解釋:「情況好比換腎手術,醫生只會接駁血管,並不駁神經線,但腎臟一樣能夠運作,可見就算截斷了腎交感神經,也不會對腎功能構成任何問題。」

-----------------------------------------------------------------------

手術非根治性治療

手術治療暫時只適用於頑治性高血壓患者, 術後不能根治高血壓病情,治療目標一是令本來服用三種或以上藥物仍血壓控制不理想、上壓超逾160mmHg的病人( 糖尿病人超逾150mmHg已不達標),可以在短時間取得控制血壓在標準水平的效益,標準血壓指標是一般病人低於140/90mmHg,糖尿病人則低於130/80mmHg。

至於目標二是在血壓達標穩定後,可幫病人減用一至兩種血壓藥物,減低藥物可能出現的副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