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瘋狂科學家讓台灣在太空留名 |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一群瘋狂科學家讓台灣在太空留名

1

文●劉致昕

去年(2014)三月的屏東,300 公斤重、兩層樓高、直徑 40 公分的火箭順利發射、劃破太平洋上空。除了加裝的感應器之外,其他全部由台灣研發製造,核心技術全握在「前瞻火箭研究中心」(Advanced Rocket Research Center,以下簡稱 ARRC)團隊手上。他們用極低的成本、全部自製的精神,讓全球太空專家驚豔。

團隊成員來自全台 6 所大學,跨工程、機械、資訊等領域的 6 位教授,率碩博士生共 40 幾人。雖是「大叔與宅男」的雜牌軍組合,卻敢與許多國家機構競爭。

曾服務於美國太空總署,現任美國航空與航太協會委員、國家太空中心資深研究員的陳彥升指出,在各國同類型混合式火箭引擎的團隊中,ARRC「是國際上最好的成果」。

ARRC 主任、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吳宗信與 ARRC 成員,北科大電子工程系教授林信標、成大工程科學系副教授何明字,加上屏科大車輛工程學系教授胡惠文,在台灣正值解嚴時期,他們常討論美國科技發展、台灣的前途該往哪走,畢業後,都放棄在美國 3、4 倍薪水的機會,回台深耕。

台灣不是沒能力發展太空科技,但政府偏好透過購買、組裝,接著再委由美國發射火箭、為我國投射衛星,關鍵技術大多握在別人手中,就連地面測試的設備也都用買的。

本來,政府原定 2012 年發射探空火箭,展開太空科技應用布局,但計畫卻因不明因素在 2008 年突然終止。吳宗信等 4 位好友,原先都參與上述國家計畫,在計畫暫停,太空中心許多合作學者都返回校園後,他們卻選擇繼續奮戰。加上銘傳大學資訊管理系助理教授余仁朋、海洋大學商船學系副教授黃俊誠也留下,共同奮戰。

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場台灣不能落後的競賽。去年,南韓已躋身全球十大具備發射火箭能力並讓衛星入軌能力的國家,「韓國可以(自製火箭、發射)、日本可以,台灣應該沒那麼差吧?」何明字自問。

ARRC 打造自有火箭系統,讓台灣廠商驚覺原來自己能做火箭,幾家廠商甚至自掏腰包相挺,10 萬元零件也分文不取。精密機械廠、瑞領科技總經理李芳壽看見 ARRC 發射火箭的消息,主動上門拜訪,確認對方是玩真的之後,決定支持,不收任何費用。

「航太科技真的是科技發展的火車頭,」吳宗信說,3D 列印、燃料電池、太陽能板、遙控系統等,都是 1960 年代阿波羅計畫以來,太空科技不斷發展的副產品。

  • 資源少也要繼續做:盼台灣囝仔,永不停止做夢

2010 年,ARRC 首次大型試射成功,跌破眾人眼鏡,「我們開始相信 We can do something!(我們也可以做些什麼!)」吳宗信看見學生的眼淚,「你發現真的做得到,只是沒有人給他們這個機會。

但即使有廠商義氣相挺,未來還有重重難關。錢,是最大的問題。設備要錢,人也要活。成員周子豪說:「常常問自己,台灣是不是真的太小?」已破全球學術圈紀錄的他們,讀到博士還靠工讀金過活,計畫還未定,繳不起學貸該怎麼交代?

陳彥升說,ARRC 中的學生,個個有實作經驗,能設計系統、解決問題,在美國都是 3、4 百萬年薪起跳的人才,而他們留在這裡,為了火箭賠上青春。若不是民間單位去年捐了 1 千萬元,錢早就空了,人才也等不下去。

今年(2015)暑假,他們將挑戰飛行 100 公里的目標。為此,他們透過募資顧問公司「貝殼放大」對外公開募資。這場發射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但團隊會全力以赴,「我們只是想告訴大家,台灣不要忘記自己有做夢的權利,」吳宗信說。

  • 延伸閱讀

扮人妖、露乳溝… 曾幾何時,「尾牙表演」也變成台灣勞工的「無限責任制」

被黑道養大,18 歲只會從 A 讀到 G》他 28 歲翻身月薪 8 萬外商工程師

別等「爆肝」才後悔!肝虛弱的第一個徵兆,就藏在「腳底」

「老闆,我不幹了!」這個星座最有 guts,不考慮後路也要先遞辭呈

超毒!神奇泡棉連細菌都長不出來,你還用來洗碗?

※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

※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首圖已獲 ARRC 授權使用)